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②,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③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元史》
【注释】①楮(chǔ)币:纸币。②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③目:名词作动词,看待。
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夜则闭户 众盗感泣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
3通读全文,概括张养浩的人物特点。
4读文后,你有哪些收获或受到什么启发?
1.门 感动,受感动
2.张养浩才十岁,从来都不放弃读书,他的父母担心他过于辛劳,制止了他这样做。
3品行端正,勤奋,刻苦,勤勉政事,宽容待人,执法公正,受人敬仰。
4符合题意即可。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减①十岁时,大将军②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③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佯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纵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减:不足。②大将军:王敦。③钱凤:人名。
1.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大将军甚爱之”相同的一项是( )
A.久之,目似瞑 B.乃记之而去
C.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D.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2.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将军与钱凤商议谋反的事情,忘记了王右军在帐中睡觉,担心他们商量的计谋被右军听到了,为此感到大惊。
B.从“佯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中可以看出王右军是一个机智聪明、沉着冷静的小孩。
C.王羲之以“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的自然坦然,不受世俗礼法的拘束,使自己成为了郗家的乘龙快婿。
D.郗太傅在王家子弟中选女婿,不选矜持之人,而选择自由散漫之徒,可见其选婿草率。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人未之奇 奇: ②恒置帐中眠 恒:
③既闻所论 既: ④丞相语郗信 语: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
译:
②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译:
1 B
2.D
3. ①对……感到奇怪; ②总,经常; ③已经; ④告诉
4.①大将军曾经先起来(出去)了,右军还没起床。
②(郗太傅)一查访,原来是王逸少,便把女儿嫁给他。
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隋大业中为武阳令,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
元武县与其邻接,有人以牸牛①依其妻家者八九年。牛孳产至十余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县司累政不能决。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允济曰:“尔自有令,何至此也?”其人垂泣不止,具言所以。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以衫蒙其头,将之诣妻家村中,云捕盗牛贼,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妻家不知其故,恐被连及,指其所诉牛曰:“此是女婿家牛也。非我所知。”允济遂发蒙谓妻家人曰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妻家叩头服罪。元武县司闻之,皆大惭。
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②守之。允济谓母曰:“但归,不烦守也。若遇盗,当来告令。”老母如其言,居一宿而葱大失,母以告允济,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
曾有行人候晓先发,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或谓曰:“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如言果得。
远近称之,政绩优异。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五》有改动)
【注释】①牸(zì)牛:母牛。②庵:小草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
A.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 诣太守
B. 及将异居 及郡下
C.远近称之 不能称前时之闻
D. 以衫蒙其头 能以径寸之木
2用三条“/”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允济遂发蒙谓妻家人曰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
3.现代汉语中“路不拾遗”经常与 连用,从这两个成语中你可以看到张允济是个怎样的人?
1.C
2. 允济遂发蒙/谓妻家人曰/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
3. 夜不闭户 从张允济断牛案及帮老太太断葱案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断案如神、治理有方、关爱百姓的人。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③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④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秦王不说 (2)请广于君
(3)休祲降于天 (4)长跪而谢之
2.翻译句子
(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3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第③段中唐雎是怎样让秦王屈服的?
4.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1.(1)通“悦”,高兴、愉快 (2)扩充 (3)吉凶的征兆 (4)道歉
2.(1)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吗?
(2)平民(老百姓)发怒,只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3.唐雎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并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表示要效法。最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挫败秦王。
4.蔺相如完璧归赵(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晏子使楚,令楚王自取其辱)等言之有据即可。
课外文言文阅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1)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2)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3)如此,曷(4)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5)映长明灯(6)读之,琅琅达旦。fó xiàng 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7)不见。
(1)辄:就(2) 蹊:践踏 ( 3)痴:入迷(4)曷:通“何”,为什么(5)策:书。(6)长明灯:fó xiàng 前昼夜不熄的灯(7)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或牵牛来责蹊田 (2)父怒挞之
(3)依僧寺以居 (4)冕因去
2、翻译句子。
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3、找出表达王冕成长的原因不正确的一项( )
A.王冕痴迷读书,偷进学堂,听诸生诵读,默记于心。
B.母亲支持王冕读书学习。
C.王冕不愿牧牛,故父亲鞭打他而激怒了他。
D.王冕读书专心,利用夜间苦读。
1、或:有的人 挞:打 居:居住 去: 离开
2、(王冕)手里拿着书就借着fó xiàng 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3、C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加点的字。
(1)泯然众人矣( ) (2) 指物作诗立就(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4) 父异焉( )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
3.翻译下列句子。
(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你从仲永的经历获得怎样的启发?
1、(l)消失 (2)完成( 3)相当,符合( 4)感到惊讶
2、C
3.(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采用先扬后抑的写法,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
启发: (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2)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
食喻
国朝尚书刘南垣公①,告老家居。有直指使②者,以饮食苛求属吏③,郡县患之。公曰:“此吾门生,当开谕之。”
俟其来款④之,曰:“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家常饭,能对食乎?”直指以师命,不敢辞。
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比食至,惟脱粟饭、豆腐一器而已。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
少顷,佳肴美耘,罗列盈前,不能下箸⑤。公强之,对曰:“已饱甚,不能也。”公笑曰:“可见饮馔原无精粗,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
直指谕其训,后不敢以盘飧⑥责人。
【注释】①刘南垣公:指曾任明朝尚书的刘麟。②直指使:官职名。③属吏:部下。④款:款待。⑤箸:筷子。⑥飧(sūn):本指晚饭,这里指饭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俟其来款之( ) (2)无人治具 ( )
(3)自朝过午 ( ) (4)直指谕其训( )
2.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南垣公曾在朝中担任尚书,后告老还乡,当他听说自己的一个学生做官以后常因饭菜不合口味而责难部下时,他就出面开导,让其知错而改。
B.直指使食甘餍肥、挑剔饮食是因为他没有挨过饿,刘南垣公让他饿了一个上午,才拿出粗食给他吃,他照样吃得很香甜。
C.本文人物描写非常精彩,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手法,寥寥几笔就将刘南垣公的老成持重、直指使的年少轻狂刻画得栩栩如生。
D.这篇文章启示我们,从来没有吃过苦的年轻人,应该有意识地把自己放在艰苦的环境里锻炼,这样有利于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
译文:
(2)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
译文:
4.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刘麟教育学生的过程及结果,并对他的教育方法进行评价。
过程:
结果:
评价:
1.(1)等。(2)下厨张罗(或做饭)。(3)早晨。(4)明白、悟出。
2. C
3.(1)对饮食特别讲究,百般挑剔,常因菜饭不合味责骂部下,郡县长官接待他都感到担忧。(2)饥饿时饭菜易做易食,饱时饭菜难做难吃,美味也不易下咽啊。这是所处不同才这样的啊!
4.过程:诚恳挽留直指使吃一顿饭,故意拖延时间,让直指使感到非常饥饿时,用粗粝的饭食招待他。当他吃饱后对着丰盛的美食再也无法下咽时,不失时机地开导他。结果:直指使明白老师这样做的良苦用心,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后来再也不敢因为饮食而责难部下了。评价示例:刘麟的教育方法非常独特,他巧妙地让学生亲身经历先挨饿再饱食的过程,自己悟出错误,然后虚心改过。这种方法比严厉批评或直接指出错误更容易让人接受。
归鉞①,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家贫,母即喋喋②罪过鉞,父大怒逐之。鉞数困,匍匐道中。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鉞依依③户外,俯首窃泪下,族人莫不怜也。
父卒,母与其子居,鉞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后大饥,母不能自活。鉞往涕泣奉迎。母内自惭,从之。 鉞得食,先予母、弟,而己有饥色。奉母终身怡然。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归氏孝子,予既列之家乘矣,身微贱而其行卓④,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①鉞:人名。②喋喋:说话没完没了。③依依:依恋的样子。④卓:高。(选文有改动)
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比 归 母 又 复 杖 之 屡 濒 于 死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 由是:
(2)鉞贩盐市中 市:
(3)而己有饥色 色:
(4)奉母终身怡然 怡然:
3.归鉞的哪些孝行让人感动?请根据选文第二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1比 归/ 母 又 复 杖 之 /屡 濒 于 死
2(1)因为这样,因此(2)市场,集市(3)脸色(4)高兴地样子
3①关心后母送食物②灾荒年接后母③忍饿让食物给后母④侍奉后母始终很高兴⑤从不说后母不好。
阅读《岳飞》一文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①之。飞曰:“主上宵旰②,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玠大叹服。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③将士注坡跳壕④,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
【注释】:①遗(wei):赠送。②宵旰(gàn):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身,天晚了才吃饭。这里称颂帝王勤于政事。③课:督促。④注坡跳壕:当时军事训练科目。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吴玠素服飞( ) ②玠大叹服( )
③诸将远戍( ) ④或问:“天下何时太平?”( )
2. 划分下列句子间的停顿(划2处)
文 臣 不 爱 钱 武 臣 不 惜 死 天 下 太 平 矣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
②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写了岳飞的什么品格?
1. ①平素,平时 ②非常,很,十分 ③各,众 ④有人
3.①士兵晚上宿营,百姓开门希望接纳,没有人敢进去。(2分)
4.至孝至忠、治军有方、爱民恤士。(自己的话概括,答出一点即可)
阅读《黄生借书说 》回答下面问题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覃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1、解释下列句子加黑字词的意思。
(1)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假:_______________
(2)摩玩之不已 已:_______________
(3)姑俟异日观云尔 俟:________________
(4)归而形诸梦 诸: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的句子。
(1)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诘书若不相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两个词的意思。
(1)《七略》、《四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通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第①段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了 的观点,其目的是 。
5、本文观点是同意还是不同意?谈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古代读书勤奋刻苦的事例很多,你能举出二个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借;停止;等待;之于;
2。(1)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2)只是我慷慨借书给人和那姓张的吝惜自己的书,舍不得借给人,这一点好像不大相同。
3。天子之书; 初作官。
4。本文观点及立论依据。劝黄生珍惜现在机会认真读书。
5。略
6。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