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统传(节选)
骆统字公绪,会稽乌伤人也。父俊,官至陈相,为袁术所害。统母改适,为华歆小妻,统时八岁,遂与亲客归会稽。其母送之,拜辞上车,面而不顾,其母泣涕于后。御者曰:“夫人犹在也。”统曰:“不欲增母思,故不顾耳。”事适母甚谨。时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困乏统为之饮食衰少。其姊仁爱有行,寡归无子,见统甚哀之,数问其故。统曰:“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独饱!”姊曰:“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乃自以私粟与统,又以告母,母亦贤之,遂使分施,由是显名。
以随陆逊破蜀军于宜都,迁偏将军。黄武初,曹仁攻濡须,使别将常雕等袭中洲,统与严圭共拒破之,封新阳亭侯,后为濡须督。数陈便宜,前后书数十上,所言皆善,文多故不悉载。年三十六,黄武七年卒。
选自《三国志》
1.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用“/”,画两处)。
时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困乏统为之饮食衰少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
译:
3.你认为骆统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一谈。
1、时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困乏/统为之饮食衰少。
2、确实是这样,为什么不告诉我,而像这样苦自己呢?
3、贤德爱民;从“时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困乏/统为之饮食衰少“或“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独饱!”可以看出来。
敢于进谏,陈述有利时政的意见,从“数陈便宜,前后书数十上”可以看出。
隆中对
陈寿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谓为信然 信: 确实
B.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就: 接近,趋向
C. 因屏人曰 屏: 命人退避
D. 将军宜枉驾顾之 顾 :回头看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凡三往,乃见 陈涉乃立为王
B. 欲信大义于天下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C. 将军岂愿见之乎 忿恚尉,令辱之
D. 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受之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亮躬耕陇亩”,并不是简单地写他亲自耕作,而是着重说明他隐居田野。
B. 第一段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来显示诸葛亮的志向远大。
C.“卧龙”一词既赞扬了诸葛亮卓绝的才干,又显示他此时有用武之地。
D.“凡三往,乃见”,这既是对刘备是否真诚求贤下士的观察和考验,同时也是对诸葛亮自许甚高,决不轻易结交出仕的再次提示。
1、D
2、C
3、C 诸葛亮此时没有用武之地。
曾巩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①单弱②之中,宦③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④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⑤,不减杨雄⑥,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注释】①委废:家境衰败。②单弱:弱小,无所依靠。③宦:出仕。④工:擅长。⑤行义:行为道义。⑥杨雄:人名。西汉文学家。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
|
2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巩 导 之 于 欧 阳 修
3. 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曾巩的哪一种品性给你印象最深?
1.①更加 ②少
2. 巩/导之于欧阳修。
3.略
阅读下面古诗文
柳宗元传
柳宗元,字子厚,其先盖河东人。
宗元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第进士、博学宏辞科①,授校书郎,调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善王叔文、韦执谊,二人者奇其才。及得政,引内禁②近,与计事,擢礼部员外郎,欲大进用。俄而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既窜斥③,地又荒疠④,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⑤,一寓诸文。仿《离骚》数十篇,读者咸悲恻。
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时刘禹锡得播州,宗元曰:“播非人所居,而禹锡亲在堂,吾不忍其穷,无辞以白其大人⑥,如不往,便为母子永诀。”即具奏欲以柳州授禹锡而自往播。会大臣亦为禹锡请,因改连州。
柳人以男女质钱,过期不赎,则没为奴婢。宗元设方计,悉赎归之。尤贫者,令书庸,视直足相当,还其质。已没者,出己钱助赎。南方为进士者,走数千里从宗元游经指授者为文辞皆有法。世号“柳柳州”。十四年卒,年四十七。 (选自《新唐书·柳宗元传》)
【乙】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唐·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释】①博学宏辞科:封建王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为制科之一种。②内禁:皇宫。③窜斥:贬逐。④荒疠(lì):指南蛮瘴疠之地。⑤堙(yīn)厄感郁:遭遇困境,感伤抑郁。⑥大人:指母亲大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及得政( ) (2)读者咸悲恻( )
(3)柳人以男女质钱( ) (4)走( )
2. 用“‖”给文中划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走 数 千 里 从 宗 元 游 经 指 授 者 为 文 辞 皆 有 法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会大臣亦为禹锡请,因改连州。
4.【甲】文中柳宗元在柳州为民办了哪件实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5.【乙】诗首句的“ ”字最能体现出柳宗元当时的心情。作者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寄托诗中,正如【甲】文中所说的“ , ”。
6.综合【甲】文和【乙】诗,说说诗人明明面对的是春天,为什么会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
1.(1)到,等到 (2)都 (3)用 (4)跑
2. 走数千里从宗元游,经指授者,为文辞皆有法
3.恰巧有大臣也为刘禹锡奏请,于是刘禹锡改授连州刺史。
4.柳宗元在柳州释放奴婢。
5.凄; 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
6、一是眼前那种落花满地、落叶满庭的萧瑟景象,像极了秋风扫落叶的景象;二是诗人再次被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意凄迷,有了秋天般的感觉。
读下面文章
周孝子名芳容,华亭人。其父文荣,游楚客死归州官舍矣。芳容十四岁,祖父母相继死,临终抚芳容叹曰:“安得汝为寻亲孝子,使我瞑目九泉乎!”芳容泣而志之,由是始有负骨归葬之念。芳容自顾年已及壮,可跋涉险阻,乃自奋曰:“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乃焚香告家庙曰:“此去不父骨,誓不归矣。”
自出都后,芳容日行风霜雨露中,寒燠①失度,饥饱无时。投止旅店,头晕目眩,遍身焦灼如火。次日,病不能起。主人见芳容病状,惧不敢留,欲徙置邻庙。芳容乃曰:“吾病虽剧,心实了然,药之可以即愈。且吾有大事未了,为吾招里正,当告以故。”未几里正②至,闻言色动,邀医至。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麻鞋短服,日行三四十里。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或赤脚行山蹊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终至归州,赖老役指迷,获父骸。
芳容负骨登舟,半月余竟达里门。葬父于祖墓旁,得报祖父母遗命于地下。
【注】①燠:读yù,热。②里正:古代地方官吏名。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芳容泣而志之(记住) B.药之可以即愈 (服药)
C.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才) D.半月余竟达里门(竟然)
2.下列句中的加点词,用法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葬父于祖墓旁 仓鹰击于殿上
B.或赤脚行山蹊中 一食或尽粟一石
C.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 闻之欣然前往
D.为吾招里正,当告以故。 为天下唱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是始有负骨归葬之念。
②为吾招里正,当告以故。
4.全文表现了芳容哪些美好的品格?请结合材料分析概括。
1. D
2(A) (B)
3①从此开始有背(父亲)遗骨回来安葬的念头。
②替我叫来(招呼)里正,(我)到时候(或:当面)把原因告诉他。
4.①有孝心,懂得感恩。从他听从父亲的话,负骨葬父,让父亲瞑目九泉之下(完成父亲的遗愿)的表现中可以看出。
②有毅力,意志坚强。从他负骨途中经历种种磨难不放弃(经历风霜雨露,寒燠失度,饥饱无时,赤脚行山蹊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等),克服种种困难的表现中可以看出。
③守信用(一诺千金)。从他发誓“此去不父骨,誓不归矣”,历尽艰辛,最后“葬父于祖墓旁”可以看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陈寿,字本仁,其先新淦人。寿少贫甚,得遗金,坐守至夜分,还其主。从乡人贺钦学,登成化八年进士,授户科给事中。
弘治十三年冬,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1。火筛2数盗边,前镇巡官俱得罪去。寿至,蒐军实,广间谍,分布士马为十道,使互相应援,军势始振。明年,诸部大入,先以百余骑来诱。诸将请击之,寿不可。自出帐,拥数十骑,据胡床指麾饮食。寇望见,疑之,引去。诸道袭击,斩获甚多。朝廷方遣苗逵等重兵至,而寿已奏捷。逵欲乘胜捣巢。驻延绥久,战马三万匹日费刍菽不赀。寿请出牧近塞,就水草,众有难色。寿跨马先行,众皆从之,省费数十万。当战捷时,或劝注子弟名籍,寿曰:“吾子弟不知弓槊,宁当与血战士同受赏哉?”竟不许。
弘治十六年,中官3廖堂镇陕西贪暴,寿正月起抚其地。堂初奉诏制毡幄4百六十间,赢金数万,将遗权幸。寿檄有司留备赈,复戒谕堂勿假贡献名有所科取。堂怒,将倾之。堂爪牙数十辈散府县渔利,寿命捕之,皆逃归,气益沮。其秋,拜南京兵部侍郎,陕人号呼拥舆,移日不得行。
寿廉,历官四十年,无家可归。寓南京,所居不蔽风雨。其卒也,尚书李充嗣、府尹寇天叙为之敛。又数年,亲旧赙助,始得归葬新淦。
(节选自《明史·陈寿传》)
【注】1. 延绥:地名。2.火筛:明朝时,一个北方的少数民族的首领。 3.中官:宦官。4.毡幄:毡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水草(靠近)B.据胡床指麾饮食(通“挥”,指挥)
C.赢金数万(赢得)D.将遗权幸(送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
A.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 以塞忠谏之路也
B.而寿已奏捷 而君逆寡人者
C.或劝注子弟名籍 今或闻无罪
D.府尹寇天叙为之敛 贤能为之用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火筛数盗边,前镇巡官俱得罪去。
②其秋,拜南京兵部侍郎,陕人号呼拥舆,移日不得行。
4.结合文中材料,简要评价陈寿这个人物。
1.C(赢:剩余,赢余)
2.BC(A介词“凭借……的身份”/连词,以致。B连词,表转折。C有人。D介词,替/被)
3. ①火筛多次进犯边疆,前任镇巡官全部获罪离职。(关键点:数,盗边,得罪,去)
②这年秋天,陈寿被任命为南京兵部侍郎,陕西百姓哭喊着簇拥在他的车子周围,很长时间不能起行。(关键点:拜、号呼、拥、移日)
4.陈寿巡抚延绥时,精心谋划,筹集军用物资,对兵力进行合理的军事布置,军威开始振奋,(弘治十三年,敌寇大举进犯,陈寿故意只带领几十个骑兵出帐,指挥饮食,上演了一出精彩的“空城计”)可见其不凡的军事才能;廖堂镇守陕西时贪婪残暴,陈寿受命做陕西巡抚,下令对对廖堂那些盘剥百姓的爪牙进行抓捕,遏制了其嚣张气焰,可见其为官恪尽职守、刚毅果断;陈寿前后做官四十年却从未购置房产,可谓两袖清风,甚至他死后也是在亲朋故旧的帮助下才得以归葬故乡,(有人建议他记功的时候写上子弟的姓名,他严词拒绝)可见其为官廉洁正直(廉洁自律)。
(2015·甘肃武威)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乙】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①,求英奇于仄陋②,采贤俊于岩穴③。君吴、楚之士,__之余④,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⑤;盈握之璧⑥,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⑦?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⑧乎?”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辟命:征召,任命。②仄陋:指地位低下的人。③岩穴:指隐士。④__之余:__的遗民。蔡洪为三国时吴人,魏灭吴,所以这样说。⑤孟津之河:黄河。⑥盈握之璧:一手握不过来的美玉。⑦何必常处:何必一定产生在固定的地方呢?⑧苗裔:后裔、后代。
1.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汉 室 倾 颓 奸 臣 窃 命 主 上 蒙 尘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采贤俊于岩穴
B.先主器之 君吴、楚之士
C.而智术浅短 有何异才而应斯举
D.将军岂愿见之乎 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3.解释句中加点词。
(1)凡三往,乃见( ) (2)先主遂诣亮( )
(3)欲信大义于天下( ) (4)昔武王伐纣( )
4.翻译【甲】文中画线句。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在诸葛亮出场之前,先对其进行了侧面描写。
B.“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用了对比的写法,就像《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是一个判断句。
D.“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6.刘备为求贤而_________(填一成语),由此可知,在对人才的认知上他与蔡洪是有共识的。蔡洪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我们进一步想到了舜发于______________,傅说举于______________,还有“举于海”的孙叔敖,“举于市”的_______________。
1.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2.D
3.(1)总共 (2)拜访 (3)通“伸”,伸张 (4)讨伐,征讨
4.这个人值得登门拜访,不应该委屈他前来。将军应该屈尊亲自前去拜访。
5.B
6.三顾茅庐 英雄不问出处(或“圣贤所出,何必常处?”) 畎亩之中 版筑之间(原文或现代汉语均可) 百里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佼①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②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晏子出,公使梁丘据③遗之辂车④乘马,三返不受。公不说,趣⑤召晏子。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晏子对曰:“君使臣临⑥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遂让不受。
(选文有改动)
【注】①佼:好。②寿:保。③梁丘据:人名。④辂(lù)车:大车,多指君王用的车。⑤趣:同“促”,赶快。⑥临:治理,管理。
1.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 朝:上朝( )
(2)臣得暖衣饱食 食:吃( )
(3)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 遗:遗留( )
(4)公不说,趣召晏子 说:通“悦”,高兴(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夫子之禄寡耶? 辍耕之垄上
B.弊车驽马以奉其身 无从致书以观
C.于臣足矣 皆以美于徐公
D.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 朝而往,暮而归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
4.从选文看,身为国相的晏子有哪些优秀品质?
1.(1)√ (2)√ (3)× (4)√[(3)题中的“遗”读wèi,是“赠送”的意思。]
2.B(A.结构助词,的;动词,去,往。C.对于;比。D.表转折关系,却,但;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3.我节制自己穿衣吃饭(方面)的供养,来做齐国百姓的表率。(翻译时应在抓住关键词语的基础上,做到字字落实。句中“节”是动词,节制;“养”,供养;“以”,来;“先”,形容词作动词,做表率。)
4.节俭;以身作则(或:能做表率)。(分析晏子的品质,要从他做的事、说的话入手。如“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可见其节俭。国君送他豪华大车,他“三返不受”,并且说“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可见他考虑问题从国家利益出发,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1)嗜学 (2)叱咄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录毕,走送之
(2)俟其欣悦
(3)寓逆旅
(4)皆被绮绣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战于长勺
B.当余之从师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足肤皲裂而不知 气可以养而致
D.以衾拥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选段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1.(1)shì (2)chì(注意“shì”不要读成“qí”,“chì”不要读成“qī”。)
2.(1)结束,完了 (2)等待或等到 (3)旅馆 (4)通“披”,穿
3.B
4.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人。
5.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