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飞
毕沅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玠大叹服。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成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吴玠素服飞 素:____________
(2)饰名姝遗之 遗:____________
(3)立斩以徇 以:____________
(4)阙一不可 阙: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宁大将安乐时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从哪三个方面写了岳飞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向来,一向 (2)赠送 (3)来,用来 (4)缺,缺少
2. (1)难道现在是大将安心享乐的时候吗! (2)将士们出力,我岳飞有什么功劳啊!
3. 至孝至忠、治军有方、爱民恤士。(意同即可)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节选)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落英缤纷 ②黄发垂髫
③善属文 ④颖脱不羁
2.翻译句子。
(1)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3.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4.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与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1.花 小孩 写 拘束、束缚
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只要懂得弹琴的乐趣(或: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4.反映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
钱 缪
钱镠,临安石鉴乡人。唐僖宗时,平浙寇王仙芝,拒黄巢,灭董昌,积功自显。梁开平元年,封镠为吴越王。有讽镠拒梁命者,镠笑曰:“吾岂失一孙仲谋耶!”遂 受之。是年,省茔垄①,延故老,旌钺鼓吹,振耀山谷。一邻媪九十余,携壶泉迎于道左,镠下车亟拜②。媪抚其背,以小字呼之曰:“钱婆留,喜汝长成。”盖初生时光怪满室父惧将沉于了溪。此媪苦留之,遂字焉。为牛酒③大陈,以饮乡人。镠起劝酒,自唱还乡歌以娱宾。时将筑宫殿,望气者④言: “因故府大之,不过百年;填西湖之半,可得千年。”武肃⑤笑曰:“焉有千年而其中不出真主⑥者乎?奈何困吾民为!”遂弗改造。
【注释】①省茔垄:祭扫祖墓。 ②亟拜:急忙下拜。 ③牛酒:即牛和酒,古代用来犒劳、祭祀。 ④望气者:观测云气占卜的人。 ⑤武肃:即钱镠。 ⑥真主:贤明的君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有讽镠拒梁命者 (2)延故老 (3)为牛酒大陈
2、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
盖 初 生 时 光 怪 满 室 父 惧 将 沉 于 了 溪
3、钱镠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情节概括回答
1、(1)劝说 (2)邀请 (3)陈列、摆放
2、盖 初 生 时/ 光 怪 满 室/ 父 惧 / 将 沉 于 了 溪
3、从他荡平贼寇王仙芝,英勇抵抗黄巢,灭董昌可以看出他骁勇善战,天生神异;他功成名就后邀请全村的村民喝酒,可以看出他知恩图报;从他不筑宫殿可看出他体恤百姓(爱民如子),体察时务(深谋远虑,主动顺应)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下面朗读停顿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2)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3)稍稍宾客其父( )
(4)邑人奇之(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对我们的教育和启发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1)聚、团结 (2)写 (3)以宾客之礼相待 (4)对……感到惊奇
3.(1)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完成。 (2)同县的人对些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4.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原因是“不使学”。
5 .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仅凭天资,更重要的是要靠后天的努力学习。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①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②,岁满不持一砚归。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③,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注释】①缘贡:趁着进项的机会。②才足贡数:仅仅满足进项数量。③峭直:严厉刚直。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⑴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⑵先帝不以臣卑鄙
⑶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⑷平居无私书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⑵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3.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1)两文同述为政与做人之道。诸葛亮建议后主刘禅要 。包拯告诫后世子孙要 。(各用一个四字短语回答)
(2)请用【甲】文中一个词语(短语)概括【乙】文中包拯这个人物形象。
1.(1)这些 (2)身份低微,见识短浅(3)给予,送给 (4)书信
2.(1)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那时以来已有二十一年了。(2)包拯打开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骗。
3.(1)(1分)亲贤远佞 廉洁自律(洁身自好,意思对即可)(2)贤臣(或贞良死节之臣)
隆中对 陈寿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贤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犹鱼之有水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表修饰)
C.、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D.、曹操比于袁绍/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介词,在)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选文中看出诸葛亮在论述益州“可图”时,指出益州、汉中“□□□□”而其主刘璋、张鲁“□□□□”,致使贤能之士“□□□□”。(用原文词句回答)
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隆中对策”前,作者先采用侧面叙写的方式衬托出诸葛亮的与众不同和非凡才智。
B.、诸葛亮以高祖刘邦在益州成就帝业为例提示刘备可以将益州作为建立蜀汉大业的基地。
C.、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既论及地理、经济、军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贤的重要。
D.、文章通过隆中对策这一核心事件,突出展示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
1、A
2、(略)
3、民殷国富 不知存恤 思得明君
4、A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手?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
(1)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2.翻译句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用原文回答。
“赞语”中“ , ”这两句体现了五柳先生的品德;传文中“ ,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性格,“ , ”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
4.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
1. (1) 嗜: 喜欢 (2) 造: 往、到
2译: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闲言少静静 , 不慕荣利 ”
“ 环堵萧然 , 不蔽风日 ”
4. 安贫乐道,不慕荣利
孙泰
孙泰,山阳人也,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1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2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取其女弟3。”姨卒,泰娶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
众皆服泰之义。尝于都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
【注释】1姨妹:姨母的女儿 2二子:两个女儿 3女弟:妹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少师皇甫颖 少( ) (2)泰亟往还之 还( )
2、对文中划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人身体有残疾,不嫁我孙泰就能出嫁了。
B.那人身体有残疾,不嫁我孙泰就不能嫁了。
C.其中一人身体有残疾,不嫁我孙泰就不能嫁了。
D.其中一人身体有残疾,不嫁我孙泰就能出嫁了。
3、孙泰“操守颇有古贤之风”的具体表现:
1 ;
2 。
4、文中与“古贤之风”相照应的一个词是
1、(1)小时候(2)归还
2、B
3、①没听从劝告,娶了身体有残疾的姐姐②归还了银灯台
4、义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尝从人寄食,人多厌之。尝就南昌亭长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①,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觉其意,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信既贵,酬以千金。
(选自《智囊》)
【注】①蓐食:坐在草席上吃饭。 ②漂:在水里冲洗丝棉之类。
③竟:到底,完毕。 ④王孙:公子,少年。对年轻人的敬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恐托付不效 不效:
(2)韩信始为布衣时 布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翻译:
(2)信既贵,酬以千金 翻译:
3.同是写人叙事,【甲】【乙】两文却风格各异:【甲】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自叙经历,表明了① 的决心,【乙】文则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叙述了韩信平民时② 的经历。表明了韩信低微的出身和③ 的性格。
1.⑴没有成效 ⑵平民
2.⑴三次到茅庐访问我。
⑵ 韩信富贵以后,用一千金去酬报那个洗衣的老妇人。
3. ①兴复汉室 ②受人资助 ③知恩图报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
【甲】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①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①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乙】
七月,戍卒陈胜等反故荆地,为“张楚”。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相立为侯王,合从①西向,名②为伐秦,不可胜数也。谒者使东方来,以反者闻二世②。二世怒,下②吏。后使者至,上问,对曰:“群盗,郡守尉方逐捕,今尽得,不足忧。”上悦。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注释:①合从:联合②二世:指秦二世胡亥
1.【甲】【乙】两文中的“名”和“下”意思各不相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①名:名声②名:打着……的旗号①下:攻下 ②下:下放
B.①名:打着……的旗号②名:名声①下:攻下 ②下:下放
C.①名:名声②名:打着……的旗号①下:下放②下:攻下
D.①名:打着……的旗号②名:名声①下:下放②下:攻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⑴藉第令毋斩 翻译:__________
⑵以反者闻二世翻译:__________
3.【甲】【乙】两段文字都记述了陈涉起义军胜利进军和①的情况。【乙】文中秦二世表现出的②,印证了【甲】文中“三老、豪杰”对于统治者“无道”的评价。(用自己的话回答)
1.A
2.⑴即使能免于斩刑。
⑵把__的情况报告给秦二世。
3.①得到响应(或“建立政权”) ②不听逆耳直言(或“昏庸残暴”)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