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4-19题。
胡翰传
胡翰,字仲申,金华人。幼聪颖异常儿。七岁时,道拾遗金,坐守待其人还之。长从兰奚谷吴师道、浦江吴莱学古文,复登同邑先达之门。同郡柳贯▲文章名天下,见翰文,称之不容口。游元都,公卿交誉之。或劝之仕,不应。既归,遭天下大乱,避地南华山,著书自适。文章与宋濂相上下。
太祖下金华,召见,命之会食。后侍臣复有荐翰者,召至金陵。时方籍①金华民为兵,翰从容进曰:“金华人多业儒,鲜习兵,籍之,徒糜饷②耳。”太祖即罢之后聘修史书书成而归。爱北山泉石,筑其下,徜徉十数年而终,年七十有五。所著有《春秋集义》,文曰《胡仲子集》,诗曰《长山先生集》。
(选自《明史》卷二百八十五,有删改)
示顺生③
胡翰
明招④山中人,高义无等伦。
恨子弗见之,一去五百春。
我学如赘疣⑤,未成先误身。
误身身不淑,误世心不仁。
【注释】①籍:这里指征召。。下同。②糜饷:浪费粮食,耗费粮饷。③顺生:人名。④明招:武义明招山麓,晋元帝时阮孚曾在此筑屋修行。⑤赘疣:长在皮肤上的肉瘤,比喻多余无用之物。
14.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太 祖 即 罢 之 后 聘 修 史 书 书 成 而 归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或劝之仕( ) ②既归( )
③时方籍金华民为兵( ) ④鲜习兵( )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七岁时,道拾遗金,坐守待其人还之。
译文:
17.文中“ ”处原有一字,请根据上下文推测,最有可能的一项是
A.于B.以 C.而 D.乃
18.诗中“恨”字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19.胡翰“避地南华山,著书自适”,结合诗文分析其中的原因。请用自己的话回答。答:
14.太 祖 即 罢 之/后 修 史 书/书 成 而 归
15.①有人,有的;②已经;③正;④少。
16.七岁的时候,(胡翰)在路上拾到了金子,坐在路边等丢金子的人,把金子还给他。
17.B。
18.表达了作者对顺生未能见到山中人的遗憾之情,期望顺生做山中人那样品德高尚的人,也流露出自己对山中人的仰慕之情。
19.自认为学问不深,品行不高,恰逢天下大乱;热爱山水;向往隐居生活;好读书。善作文。
【2016·浙江省杭州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夏翁,江阴巨族。尝舟行过市桥,一人担粪,倾入其舟,溅及翁衣。其人旧识也,僮辈怒,欲殴之。翁曰:“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因好语遣之。及归,阅债籍,此人乃负三十金无偿,欲因以求死。翁为之折券①。
长洲尤翁开钱典②。岁底,闻外哄声,出视,则邻人也。司典者前诉曰:“某将衣质钱,今空手来取,反出詈语③,有是理乎!”其人悍然不逊,翁徐谕之曰:“我知汝意,不过为过新年计耳。此小事,何以争为?”命检原质,得衣帷四五事④,翁指絮衣曰:“此御寒不可少。”又指道袍曰:“与汝为拜年用,他物非所急,自可留也。”其人得二件,默然而去。是夜竟死于他家,涉讼经年。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或问尤翁:“何以预知而忍乏?”翁曰:“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人服其识。
(冯梦龙《智囊·知微》)
【注】①折券:撕毁债券,不再索取,即免债的意思。②钱典:当铺。③詈(lì)语:骂人的话。④事:量词。件,样。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尝舟行过市桥(乘船)B.因好语遣之(打发)
C.某将衣质钱(抵押)D.反出詈语(返回)
17.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B.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C.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D.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
译文:
②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
译文:
19.夏翁、尤翁各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其言行分析。
答:
16. D
17. A
18. ①这是出于不知道罢了,(如果)知道是我,怎么会冒犯我呢!②凡是无理取闹的,其中一定有所依仗,小事不忍让,那么灾祸就会立即到来。
19. 夏翁没有为难将粪倒向自己的人,还主动撕毁他的债券,他的涵养和大度值得我们学习。尤翁忍受邻人的无理取闹,并无偿还他衣物;从其异常举动中预知潜在的危险,从而避免了灾祸。这种容人的度量和非凡的见识值得我们学习。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15题。
李侍郎绂,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绎,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衢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节选自《啸亭杂录》)
【注释】侍郎:古代官名。绂(fú):李绂,人名。赀(zī):通“资”,钱财。
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式文献集。全书有22937卷,11095册。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少时家贫 少:
(2)无不立对 对:
14.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
译文:
15.结合全文,举例说说李绂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13. (1)年幼 (2)回答
14. 书库中原来的藏书有《永乐大典》,他都读过了。
15. 李拨是一个:天性聪慧、勤奋好学的人。“无不成诵”“皆默识之”“无不立对”,体现了 他的聪慧:“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体现了他的勤奋好学。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耕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①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憾。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②,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注释】①遗(wèi):赠送 ②殆尽:几乎全部烧光了。
6.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竟年如是( ) (2)刘氏辄以斗升相济( )
(3)乡里咸称其善( ) (4)然儿不解,心有憾( )
7.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然”与“然儿不解”中的“然”意思相同的一项(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B.、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C.、然,胡不已乎?(《公输》)D.、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8.翻译下列句子。
(1)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
(2)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9.文中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6.(1)终,整,从头到尾 (2)就 (3)全,都 (4)怨恨
7. B
8(1)偶尔有没有衣服穿的人,刘氏就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
(2)这时刘氏的孩子才明白母亲的善举。
9.(3分)答到以下其中一点即可。
①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
②多给别人做好事,当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会来帮助你。
③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其实,助人为乐是一件善事。
④善行自有善报。
陶潜之略传
◆房玄龄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①。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②素琴一张,弦徽③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陶潜传》
【注释】①融然:和悦的样子。②畜:通“蓄”。 ③徽:系琴弦的绳子。
6.请结合你所学过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尝( ) 愠( ) 辍( ) 但( )
7.文中有许多带“之”的句子,请找出一个与例句中加点“之”字用法相同的句子。
例句:高卧北窗之下。
答句:
8.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未 尝 有 喜 愠 之 色 惟 遇 酒 则 饮 时 或 无 酒 亦 雅 咏 不 辍。
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10.陶渊明无论是穷困之时,还是酒醉之后,都能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开朗、超然物外的心态。请在文中找出与“晏如也”意思相近的另一个句子。
11.请在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陶渊明性格特征的8个字。
12.积累链接:请默写出《竹里馆》一诗中王维在竹林独自弹琴的诗句。
6.尝:曾经 愠:生气,发怒 辍:停止 但:只,只要
7.“未尝有喜愠之色。”或“每朋酒之会。”
8.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9.简陋的居室空空荡荡,不能遮蔽风雨烈日,粗布短衣上打着补丁,饭篮子和瓢里常常是空空如也,但他依然安然自若
10.“大适融然。”或“未尝有喜愠之色。”
11.颖脱不羁,任真自得。
12.(2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文言文阅读
阅读《赵普》,根据要求作答。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 他日补缀旧纸( ) B.碎裂奏牍掷地( )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读之竟日: (2)家人发箧视之:
(3)颜色不变: (4)太祖乃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普少习吏事,寡学术。
(2)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4.简要说说文章写了赵普哪两件事。
①
②
5.你从文中可以看出赵普有什么性格特征?
1、A. zhuì B.dú
2、(1)整天 (2)书箱 (3)脸色 (4)醒悟、明白
3、(1)赵普年少时熟悉处理官吏的事情,学问不多。
(2)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拾起被撕碎的奏章带回家。
4、①刻苦读书 ②奏荐人才
5、读书刻苦、专心致志,工作能力强,具有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意思对即可)。
课外文言文阅读
赵普独相凡十年,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尝欲除①某人为某官,帝不用;明日,复奏之,又不用;明日,更奏之。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帝悟,卒可②其奏,后果以称职闻。又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
一日,大宴,雨骤至③,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④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
( 注释:赵普(922-992):字则平,北宋初年宰相。帝:指宋太祖赵匡胤。①尝欲除:封授。②卒可:同意。③雨骤至:突然。④供帐:供宴会用的帷帐、用具等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帝素嫌其人/素湍绿潭 B.良久不去 / 乃记之而去
C.普力请与之 /念无与为乐者 D. 普因言 / 罔不因势象形
2.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百 姓 得 雨 各 欢 喜 作 乐 适 当 其 时 乞 令 乐 官 就 雨 中 奏 技
3.选文中说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请根据上文回答赵普这种胸怀天下的精神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1 .B B:离开 A:一项,向来 /白色的 C:给予,授予/ 一起 D:于是,就// 顺着
2.百 姓 得 雨/各 欢 喜 作 乐/适 当 其 时/ 乞 令 乐 官 就 雨 中 奏 技.
3(1)劝说皇帝以国事为重,公正刑赏。(2)劝说皇帝要体恤民情,站在百姓的立场思考问题。
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②朕:皇帝自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宋濂尝与客饮 / 尝趋百里外
B. 濂具以实对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C. 善者与臣友 /京中有善口技者
D. 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 其不善者而改之
2. 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
3. 联系《送东阳马生序》,说说宋濂在读书和做人方面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1项:曾经; B项:详细地; C项:好的/擅长; D项:那些)
2 间问群臣臧否/ 濂惟举其善者/ 帝问其故/ 对曰
3 读书方面围绕“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尊敬师长”,做人方面围绕“正直”、“坦诚”、“与品德优秀的人交友”、“背后不说人坏话”等要点回答即可,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一)强项令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 )
A.后特征为洛阳令/事物特征 B.流血被面/唯见布被覆尸
C.大言数主之失/不计其数 D.威不能行一令乎/行之有效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译:
3.皇帝称董宣为“强项令”,而京师号之“卧虎”。这两个称呼都从侧面反映了董宣什么样的精神?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从而使人物形象丰满动人。
B.皇上本来要箠杀董宣,但董宣的义正词严、宁死不屈,使得皇上引咎自责,向他道歉。
C.董宣在洛阳任上,奋力打击豪强,豪强们没有不害怕他的,纷纷敛声匿迹,百姓多有口碑。
D.董宣一生廉洁,去世后家里只有几斛大麦和一辆破车。光武帝得知他一贫如洗,为之感伤叹息。
1.D
2.(董宣)用刀圈地,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呵斥家奴下车,接着便把家奴打死了。
3. 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
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