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父异焉 ⑵借旁近与之
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⑷泯然众人矣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以我酌油知之
B.还自扬州 自三峡七百里中
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于舅家见之
D.或以钱币乞之 或王命急宣
3.将下面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方仲永天资非凡却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5.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认为“父之过”的理由。
1.以……为异 给 拜见 消失
2. c
3.(1)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纷纷地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 (2)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4.后天的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5.(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
释盗遗布
陈寔,字仲弓,为太丘长。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俄闻自投地,伏罪。寔曰:“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注:陈寔(shí):东汉人,做过太丘县令。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人/伏梁上 B.呼其子/训之曰
C.梁上/君子是矣 D.观君形状/非恶人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为( ) (2)训( ) (3)遗( )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4.陈寔发现房梁上的小偷,“呼其子训之”有什么目的?
5.请说说陈寔是一个怎样的人?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C
2(1)为(做、担任) (2)训(教诲、教导)(3)遗(赠送)
3、从你的外貌上看,你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于贫困造成的。
4、一方面是教导儿子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另一方面是提示房梁上的小偷你并非恶人,要改掉这坏习惯
5、陈寔对梁上君子不加惩罚,反而赠送给他两匹布,从中看出他宽宏大量。陈寔对梁上君子的偷盗行为并未责罚,而是进行教育,从中看出他教育有方,以德化人。
伤 仲 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2)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世隶耕_______ (2)未尝识书具
(3)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4)稍稍宾客其父
(5)日扳仲永 (6)不能称前时之闻 _______
2、将原文中的(1)(2)空白处补充完整。
(1)
(2)
3、下列句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未尝识书具 即书诗四句B.不能称前时之闻 故时有物外之趣
C.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作青云白鹤观D.或以钱币乞之 或凭或立,不一状
4、写出下列“之”字指代的内容:
①忽啼求之( ) ②借旁近与之( )
③秀才观之( ) ④余闻之 ( )
5、翻译下列句子。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6、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用原文填空)
8、本文对你的教育和启发是什么?
1、(1)属于 (2)曾经(3)感到差异(4)渐渐(5)通“攀”,牵,引(6)相当
2、(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泯然众人矣
3、D
4、(1)代词,代书具(2)代词,代仲永(3)代词,代这首诗
(4)代词,代上文所述的事
5、(1)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2)仲永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6、幼年仲永天资聪明,具有作诗才能; 少年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青年仲永完全沦为庸人
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8、人的知识才能不能单纯依靠天赋,只有后天的深入教育和勤奋学习,才能精益求精,脱颖而出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之赘婿也 之: 的
B.数使诸侯 数:屡次
C.委政卿大夫 委:委托
D.于是乃朝诸县令长 朝:朝拜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国且危亡 ②年且九十
③左右莫敢谏 ④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3.为下面的句子划分句子节奏。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4. 文中划线句“诸侯并侵”与下文 相照应。这个句子翻译如下:
5.翻译加点词。
其两膝相比者:( ) 尝贻余核舟一( )
执策而临之: ( ) 朔气传金柝( )
诣太守,说如此:( ) 媵人持汤沃灌: ( )
陈太丘与友期行 (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1.D使……拜见
2.A
3.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4.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翻译:诸侯十分震惊,都把侵占齐国的土地归还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
王羲之诣门生家,见棐几①滑净,因书之,真草②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③见一老姥④,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⑤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⑥,皆此类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注】①棐(fěi)几:用榧木做的几案。棐,通“榧”,木名。②真草:楷书、草书。③蕺(jí)山:山名,在今浙江绍兴。④老姥(mǔ):老年妇女。⑤王右军:指王羲之。⑥重:看重,推崇。
1.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诣门生家 ( ) ②因书之 ( )
③又尝在蕺山 ( ) ④姥初有愠色 ( )
(2)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羲之笑而不答
A.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 B.而子敬先亡(《人琴俱亡》)
C.敏而好学(《<论语>八则》) D.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2. 用“ / ”分别标出下面句子中的一处朗读停顿。
(1) 羲 之 书 其 扇
(2) 持 六 角 竹 扇 卖 之
3. 翻译下列句子。
(1) 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2)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4.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羲之的书法“为世所重”?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1(1)①到 ②于是,就 ③曾经 ④开始
(2)D
2.(1) 羲 之 /书 其 扇
(2) 持 六 角 竹 扇/ 卖 之
3.(1)(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写的,用它(可以)卖一百钱呢。
(2)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4.①王羲之写在棐几上的字被门生之父误刮去之后,门生懊悔了许多天;②在老姥卖的扇子上题字后,人们争着买她的扇子
阅读《伤仲永》,回答下面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隶耕_________________ ②或以钱币乞之_________________
③ 复到舅家_________________ ④父异焉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仲永的三个阶段的变化,请用原文回答?
4、本文给我们怎样的教育和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隶属,属于 ②有人 ③又、再 ④感到奇怪
2、①从此(人们)指定物体让(仲永)作诗,他就能立马写好。
②(仲永的父亲)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乡里人,不让(仲永)学习。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
4、①一个人的天资再好,如果不重视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不慕荣利( )
(2)性嗜酒( )
(3)既醉而退( )
(4)晏如也( )
2、翻译句子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3、五柳先生既然是“箪瓢屡空”,为什么还能做到“晏如也”呢?
4、选段中谈到读书的方法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对此,你是赞同还是反对?请说明你的理由。
1、(1)爱慕(2)爱好,嗜好(3)已经(4)安然自若的样子
2、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稍微抒发自己的志趣。他能够忘掉世俗的得与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3、这充分体现了他安贫乐道的道德情操。
4、答案提示:这两句分别说出了五柳先生读书时所采用的两种态度和方法。一是他的嗜好是读书,其方法便是只求懂得大概,不强求有深刻理解;二是表明了他读书的最高境界,往往因能“会意”而如痴如醉,其方法当是熟读深思。也就是“观其大略”在先,重在博览;“务于精熟”在后,期在“会意”。 这种方法体现出作者爱读书的境界,同时表现出一种学习态度,求广不求深,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广泛涉猎书籍,兼容并包有很大的意义。
名篇阅读,回答下列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3)臣不胜受恩感激: (4)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的含义或者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咨臣以当世之事B. 苟全性命于乱世
为坛而谋,祭以尉首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
![]() |
C. 不求闻达于诸侯D.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答: 。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答: 。
4、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5、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临危委重任和____________。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选文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日夜操劳,南征孟获后又北伐操魏,为的是完成刘备“兴复汉室”的遗愿。
B.力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诸葛亮意在提醒后主刘禅“亲贤臣,远小人”。
C.诸葛亮认为,如果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没有劝慰后主宣扬圣德的忠言,那么就是由于他们办事拖沓,不能雷厉风行造成的。
D.“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一句,表达了诸葛亮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强烈愿望和坚定的决心。
1.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比喻平庸的才能; 感动振奋; 询问。
2.A
3.⑴只求在乱世中苟全性命,不想在诸侯中显身扬名.
⑵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
4, 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5 三顾茅庐 临崩寄大事 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6.C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①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②也。”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尝)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③融然④。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⑤素琴一张,弦徽⑥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释]①环堵:四壁。多用以形容居室简陋。②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③适:满足。④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⑤畜:同“蓄”。⑥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渔人甚异之( ) (2)落英缤纷( )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3. 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4.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与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1.(1) 对……感到惊异(惊奇、诧异); (2)繁多的样子
2.(1) 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2)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3.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4. 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
柳宗元传
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
【注释】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②播州:今责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③质:抵押。④没:没收。⑤营护:料理,护送。
种柳戏题①(二)
柳宗元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②传。
【注释】①此诗为诗人出任柳州刺史时所作。②惠化:指有益于民的德政与教化。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如何与母偕行:
(2)禹锡终易连州:
(3)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
(4)时人义之:
2.下列加点字与“请以柳州授禹锡”中的“以”意义相同的是( )
A.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公输》)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D.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
4.下列诗句与“惭无惠化传”所表达的情感相近的一项是( )
A.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B.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C.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D.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5. 柳宗元在诗中自认为“惭无惠化传”,而又有人认为柳宗元是一个好人、好官,请结合所选诗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1)一起(2)交换,改授(3)妻子儿女(4)以……为义;认为……有义气
2.A
3.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
4.D
5. “惭无惠化传”只是柳宗元自谦的说法。我认为他为朋友着想,无私帮助朋友,体现在对刘禹锡的帮助上;为老百姓着想,替老百姓办实事,大公无私,表现在到了柳州便改革掉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的风俗,出私钱赎回人质;水平高,指导有方,要体现在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