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聂耳谱曲。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C:《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表现法国沦陷区人民的悲痛与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 D:《丑小鸭》是一篇带有自传色彩的童话,丑小鸭的一生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写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中国著名作家鲁迅的作品,出自他的散文集 。
《朝花夕拾》
下面对课文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通过回忆童年趣事,表达了对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对比。 B:《爸爸的花儿落了》主要记叙了“我的成长体验,同时也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可亲可敬的父亲形象”。 C:《诗两首》都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并没有直抒胸臆。 D:《丑小鸭》是一则童话,作者是丹麦的安徒生。
下列表述 有误 的一项是( )
A:《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以普法战争为背景所写的爱国主义名篇。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C:《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普希金是俄国伟大的民族诗人,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 D:花木兰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这个故事来源于南北朝时期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木兰诗》,后来选入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
请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文章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B:《最后一课》是德国作家都德创作的短篇小说,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形象和感人至深的爱国志士形象。 C:《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民歌》,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D: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一出生就伴随着别人的嘲弄和歧视,但他向往美、不懈地追求美,在经历过种种挫折和打击之后,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丑小鸭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
A:《丑小鸭》安徒生丹麦 B:《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俄国 C:《最后一课》都德英国 D:《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莫泊桑法国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河大合唱》,是由光未然(张光年)作词,冼星海作曲,是宣扬革命精神的音乐史诗,是中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的重要作品。 B:《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C:《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用散文形式写的“黄河颂”、民族精神颂。 D:由法国著名作家都德写的《最后一课》,作为“爱国主义”的符号,融入近代中国人百年的情感之中。
《童年》是前苏联作家______ (作者)创作的_______体小说,它讲述的是________(主人公)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高尔基 自传体 阿廖沙
下面对文学名著阅读和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
A:“你以为,因为我贫穷、低微、相貌平平、矮小,我就没有灵魂,也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这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中,主人公简·爱对罗切斯特说的话。 B: 鲁迅的《孔乙己》塑造了一个被残酷地抛弃到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__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 C: 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戏剧之父”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描写了安东尼奥和夏洛克有关“一镑肉”的矛盾冲突,叙述了鲍西亚机智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冲突,表达了作者崇尚正义、仁爱、友谊的人文主义理想。 D:选自《庄子·秋水》的《鱼我所欲也》,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式,得出了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
下面对文学名著阅读和文学常识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老舍《骆驼祥子》写祥子在暴雨中拉人力车的情景:“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底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B:奥地利文学家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而且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C: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我们八年级学过他的《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雪》,这三篇文章都选自具有温馨回忆与理性批判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D: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的不同情感,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