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中与曹刿对话的“公”是?()
A:鲁庄公 B:鲁襄公 C:鲁桓公 D:鲁僖公
《曹刿论战》中曹刿对话的“公”是()
A:鲁庄公 B:鲁襄公 C:鲁恒公 D:鲁僖公
下列课文内容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刿论战》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文章记载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长勺之战,反映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B: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论美》中谈到了美貌与美德的关系,告诉我们:只有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C:茅盾的《百合花》是一篇小说,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节安排精巧合理;二是通过细节描写等多种方法,人物形象塑造得十分丰满。 D:《蒹葭》选自《诗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作品305篇。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0-12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何以战 以:
皆以美于徐公 以:
(2)忠之属也 属:
司命之所属 属: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下视其辙翻译:
12.下面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前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后两空用原文回答)(4分)
曹刿论战 这篇文章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重点写战前曹刿对 ① 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表现出他在政治上的 ② 和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战前,曹刿肯定了鲁庄公所讲“ ③ ”,表明曹刿已经认识到战胜敌人必须依靠人民的道理;战后,曹刿提出了要选择“ ④ ”的时机发动反攻,以及作战中必须随时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曹刿的这些论述,是当时条件下弱国战胜强国的经验总结。 |
10.(1)凭(用) 认为 (2)类 管(隶属)
(共4分。共2小题,每小题2分)
11.(曹刿)下车看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共2分)
12.①作战条件 ②远见卓识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彼竭我盈
(共4分,每小题1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本文选自我国__________时期史学名著《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弗敢加也( ) ②小信未孚( )
③小大之狱( ) ④齐师败绩( )
3.关于“何心战”,庄公提出了三个迎战的条件,曹刿分别作了评价。曹刿的评价中蕴含着什么样的思想?
4.从战前、战时、战后曹刿与庄公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5.与乡人表现出的对“肉食者”及国事的冷漠不同,曹刿表现出的是对“肉食者”的不信任和对国策的积极参与,在他看来,执政的“肉食者”“鄙”,不能“远谋”。读完本文后,你认同曹刿的看法么?试作简要分析。
1.春秋,《左传》
2.① 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② 为人所信服 ③ 案件 ④ 大败
3.示例:曹刿是以人民的利益作为衡量标准的。庄公倚赖近臣,迷信神明都无济于事。曹刿认为取信于民,得到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的真正的支持,才能赢得战争。(学生只要围绕“取信于民”进行分析思考和回答,思路清晰,语言流畅,意思完整即可得分)
4.示例:曹刿是一个深谋远虑、以国事为重,善于把握战机,审慎冷静的人,他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富于战略头脑和战术思想。(结合文意,回答具体完整即可分)
5.示例:文中为尊者讳,虽然没有明说当时的国君鲁庄公目光短钱,但是从他战前、战后与曹刿的对话及战时的指挥中都能看出他在政治上的无能和军事上的无知。曹刿可谓既知己又知彼,所以才有了最终的胜利。(学生可具体结合事例分析,也可概括分析。)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6分)
(1)又何间焉 (2)弗敢专也 (3)弗敢加也
(4)神弗福也 (5)小大之狱. (5)虽不能察.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6分) 战前: 战中: 战后:
4、第一段写了曹刿和乡人的对话及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这两段对话各意在说明什么?(4分)
1 (1)间:参与(2)专:独自占有(3):加:虚报(4)赐福,保佑
(5)案件 (6) 即使
2(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消耗尽了。
(2) 我看见地上的战车轮印混乱,望见军旗都折断了,所以下令追击
3 战前:人心所向是战争取胜的决定条件,告诫鲁庄公要亲民爱民小恩小惠并不足够,更要 公正待人 战时:战争开始时先按兵不动,待敌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时发动进攻取胜,谋略了得
战后:敌方战败后,先下车察看车辙再确定追击,谨慎!
或 战前:客观评价了鲁国的准备工作
战时: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战后:准确分析了作战取胜的原因
4 (1)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的深谋远虑和敢于负责的态度
(2)曹刿与庄公的对话:突出表现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第②段对曹刿语言、行动的描写,表现了曹刿( )
A.忠君报国的思想 B.勇于牺牲的决心
C.急切取胜的心理 D.卓越的指挥才能
2.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庄公在见曹刿之前对迎战齐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B.曹刿主动参战,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C.鲁国取胜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D.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并与他一起指挥战斗。
3.选文详写战前、战后论战,略写战争过程,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突出战争前准备的重要性。
B.强调战争取胜的原因。
C.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
D.强调战争过程很短。
4.强大的齐国将攻打弱小的鲁国,下面诗句可表现鲁国当时岌岌可危形势的一项是( )
A.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B.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1.D
2.A
3.D
4.B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又何间焉/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小大之狱/公将鼓之
C.必以信/小信未孚
D.肉食者谋之/未能远谋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牺牲玉帛(祭祀用的猪牛羊)
(2)望其旗靡(倒下)
3.任选文中一个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我选(1)句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每件都了解清楚,也一定要按实情来判断。
(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
4.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2分)
A.曹刿求见鲁庄公,目的就是要使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这初步显示了他的“远谋”。
B.“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庄公完全不懂军事,这印证了开头说的“肉食者鄙”。
C.在战争中,“公将鼓之”,曹刿说“未可”,“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从这里看出庄公政治上无能,完全是一个昏君。
D.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5.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2分)
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然后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1. D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祭祀用的猪牛羊)
(2)倒下)
3.任选文中一个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每件都了解清楚,也一定要按实情来判断。
4. C
5.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然后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阅读《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 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又何间焉 ( 2)肉食者鄙
(3)小大之狱 (4)彼竭我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忠之属也 译文:
(2)一鼓作气 译文:
3、根据课文 内容填空。
课文共分三段。第一段写战前,记述了曹刿一次次询问和批驳庄公的有关看法,最后得出 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其中,从“曹刿请见”到“乃入见”,通过写乡人劝阻曹刿、曹刿解释说明,表现了曹刿 的政治远见。
第二段写战中,记述鲁军和齐军战于长勺,击溃敌军的经过。
第三段写战后,记述了庄公问、曹刿答,从而揭示了曹刿非 凡的 和卓越的 。
1、参与 鄙陋、目光短浅 案件 充满
2、略
3、得民心 深谋远虑 非凡的战略思想
卓越的军事见解
(十五)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忠之属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C.又何间焉/惧有伏焉
D.衣食所安/安能辨我是雄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小大之狱/公将鼓之
C.必以信/小信未孚
D.肉食者谋之/未能远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战/又何间焉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主人日再食
C.战则请从/择其善者而从之
D.曹刿请见/战则请从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又何间焉( )
(2)牺牲玉帛( )
(3)望其旗靡( )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分析“肉食者鄙”中“鄙”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刿求见鲁庄公,目的就是要使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这初步显示了他的“远谋”。
B.“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庄公完全不懂军事,这印证了开头说的“肉食者鄙”。
C.在战争中,“公将鼓之”,曹刿说“未可”,“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从这里看出庄公政治上无能,完全是一个昏君。
D.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十五)曹刿论战
1.A 解析:A项,两个“属”都是名词,“类”。B项,第一个“加”是动词,“虚报”;第二个“加”是名词,“益处”。C项,第一个“焉”是语气助词,表疑问;第二个“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D项,第一个“安”是名词,“养生”;第二个“安”是副词,“怎么”。
2.D 解析:A项,第一个“间”是动词,“参与”;第二个“间”是副词,“暗地里”。 B项,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是音节助词,补足音节,不译。C项,第一个“信”是名词,“实情”;第二个“信”是名词,“信用”。D项,两个“谋”都是动词,“谋划”。
3.C 解析:A项,第一个“何”是疑问代词,“什么”;第二个“何”是副词,“何必”。 B项,第一个“再 ”是数词,“第二次”;第二个“再”是数词,“两次”。 C项,两个“从”都是动词,“跟从”。 D项,第一个“请”是动词,“请求”;第二个“请”是动词,“请允许我”。
4.(1)参与 (2)祭祀用的猪牛羊 (3)倒下
5.(1)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
(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每件都了解清楚,也一定要按实情来判断。
(3)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
6.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然后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7.鲁庄公的三答,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敌情,贸然进军;“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
8.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9.C 解析:说鲁庄公“完全是一个昏君”,太绝对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