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后来仅有鲁国的《春秋》传世,便成为专称。相传经过孔子整理、修订,成为儒家重要的“六经”之一。 B:《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比较忠实而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前722-前467)250年间周王室及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 C:《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纵横家的策谋和传说的汇编,刘向是它的校订者和最后编订者。按照年代的方式汇集了继春秋以后,下至秦吞六国约240年间(前460-前221),当时谋臣策士的活动和他们游说的种种谋策,是战国时代纵横家的言行总集。 D:《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7万余字,分别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约515年间的历史人物的言论和史事。它长于记历史人物的谏言和对话,语言古朴,议论时的旁征博引,对话中的巧譬善喻,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刘向在《战国策续录》中说:战国时期,“国异政教,各国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上述材料意在说明当时()
A:没有天子,没有诸侯,只有游说权谋之徒得势 B:为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各诸侯国重视儒家和纵横家 C:孟子、荀子摒弃学术争端,联袂对抗游说权谋之徒 D:从现实的目的出发,各诸侯国重视纵横家,摒弃儒家学说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说”的意思是()。
A:说话 B:摆脱 C:游说 D:理解
下列名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战国策》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西汉末刘向统计编订。 B:《钦差大臣(节选)》中市长主官员们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个个丑态毕露。 C:《爱莲说》的作者是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字梦得。 D:毕淑敏,当代女作家,我们学过她的作品《一厘米》。
下列选项中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老舍,原名舒庆春,现代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四世同堂》、戏剧《茶馆》等。 B:《战国策》相传是春秋时期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策谋和言论的汇编。 C:范仲淹,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著有《范文正公文集》。 D: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以“背影”为线索,表达了父子深情。
下列名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战国策》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西汉末刘向统计编订。 B:《钦差大臣(节选)》中市长主官员们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个个丑态毕露。 C:《爱莲说》的作者是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字梦得。 D:毕淑敏,当代女作家,我们学过她的作品《一厘米》。
4.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后来仅有鲁国的《春秋》传世,便成为专称。相传经过孔子整理、修订,成为儒家重要的“六经”之一。 B:《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比较忠实而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前722-前467)250年间周王室及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 C:《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纵横家的策谋和传说的汇编,刘向是它的校订者和最后编订者。按照年代的方式汇集了继春秋以后,下至秦吞六国约240年间(前460-前221),当时谋臣策士的活动和他们游说的种种谋策,是战国时代纵横家的言行总集。 D:《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7万余字,分别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约515年间的历史人物的言论和史事。它长于记历史人物的谏言和对话,语言古朴,议论时的旁征博引,对话中的巧譬善喻,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在世时汇编的法律有 ( ) ①《查士丁尼法典》 ②《查士丁尼法学总论》 ③《查士丁尼新敕》 ④《查士丁尼学说汇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在世时汇编的法律有……( ) ①《查士丁尼法典》 ②《查士丁尼法学总论》③《查士丁尼新敕》 ④《查士丁尼学说汇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