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请概述与此相关的情节。

曹操进攻刘备,刘备撤退,张飞断后时在长坂桥布下疑兵计,使曹军莫知虚实而不敢轻进。张飞立马桥头,面对曹军,发出三声巨雷般的吼声,吓死了夏侯杰,一时乱了曹军阵脚。曹操只得急令退兵。

请简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相关情节。

林冲刺配后,被分配看守草料场,因大雪压塌住处到一个破旧的山神庙暂住。雪夜外出买酒时,草料房被烧,于山神庙中听见陆谦谋害自己的计划。于是怒杀陆谦后,在风雪交加的夜晚上了梁山。

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蔑视皇权、敢于__的英雄形象。 B:宋江因酒醉在浔阳楼墙壁上题了反诗被逼上梁山。 C:鲁滨逊再造独木舟体现他失败而不气馁的精神。 D:小人国是以鞋跟的高低来选拔官员的。

阅读下面名著片断,完成后面各题。

洪教头恼恨林冲来,又想赢得这锭银子,又怕输了锐气。把棒来尽心使个旗鼓,吐个门户,唤做把火烧天势。林冲想道:“柴大官人心里只要我赢他。”也横着棒,使个门户,吐个势,唤做拨草寻蛇势。洪教头喝一声:“来,来,来!”便使棒盖将入来。林冲往后一退,洪教头赶入一步,提起棒,又一棒下来。林冲看他步已乱,把棒从地下一挑,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挑里,林冲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小腿骨上,洪教头撇了棒,扑地倒了。柴进大喜:“快将酒来把盏。”众人一齐大笑。

(1)从两人比武中,可以看出洪教头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2)写出两个与林冲相关的故事情节。

(1)①急躁;②冲动;③争宠(嫉妒贤能);④好利。(2)略

(一)、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今,教“将放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官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二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回:“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如?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日:“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 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只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 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遂下令,教西城百姓,随军入汉中;司马懿必将复来。于是孔明离西城望汉中而走。天水、安宝、南安三郡官吏军民,陆续而来。

却说司马懿望武功山小路而走。忽然山坡后喊杀连天,鼓声震地。懿回顾二子曰:“吾若不走,必中诸葛亮之计矣。”只见大路上一军杀来,旗上大书“右护卫使虎翼将军张苞”。魏兵皆弃甲抛戈而走。行不到一程,山谷中喊声震地,鼓角喧天,前面一杆大旗,上书“左护卫使龙骧将军关兴”。山谷应声,不知蜀兵多少,更兼魏军心疑,不敢久停,只得尽弃辎重而去。兴、苞二人皆遵将令,不敢追袭,多得军器粮草而归。司马懿见山谷中皆有蜀兵,不敢出大路,遂回街亭。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旌旗尽皆隐匿:隐藏

B.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形容满脸堆笑的样子

C.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自作主张

D.众官无不骇然:受惊害怕的样子

2.小说刻画人物可以进行正面描写,也可以进行侧面烘托。据此判断,下列表现诸葛亮的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②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③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 ④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⑤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

A.①③⑤/②④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①⑤ D.③④⑤/①②

3.对文段中后人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 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A.这首诗概括了诸葛亮凭三尺瑶琴胜司马懿十几万人马的故事。

B.诗中没有直接对诸葛亮进行赞颂,但字里行间流露出后人对他的敬佩之情。

C.诗中通过“三尺瑶琴”和“十五万人”的对比,赞美诸葛亮的同时,也讽刺了司马懿。

D.“土人指点到今疑”是说司马懿始终都没有弄明白当地人给他的指点。

4.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所写的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空城计”的故事

B.刻画的主要人物是孔明和司马懿。

C.文中不仅表现了孔明“智”的一面,而且表现了他“勇”的一面。

D.文中刻画人物,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如双方力量的对比,孔明和众官的对比等。

5、“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如此模样”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6、根据问题填空。司马懿“笑而不信”,他为什么“笑”?“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诸葛亮为什么笑?

司马懿的笑是一种 的笑,他不相信诸葛亮在大军压境之时,会冒这么大的险。诸葛亮的笑是 的笑,面对强大的敌人,为了退敌 而 。

7、如果敌军统帅换了司马昭,空城计还会用吗?用了还会成功吗?

1.C(“擅动”在文中应解释为“擅自行动”)                        

2.A(所有的选项都表现诸葛亮的沉着冷静,指挥若定。①③⑤项是侧面表现,②④则是从正面表现)

3.D(“土人指点到今疑”是说当地人至今指着当 年司马懿退兵的地方,仍然不明白司马懿十五万兵马怎会被诸葛亮三尺瑶琴吓退)

4.B(文段刻画的主要人物是孔明)

5、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6、怀疑继而轻蔑   镇定自若   镇定自若、临危镇静

7、凭诸葛亮的智慧,以他对司马父子的了解,如果敌军统帅换了司马昭,诸葛亮可能会用别的计策,不可能再用空城计了,如果要用,空城计肯定会失败。因为司马昭年轻气盛,无所畏惧有可能会攻城,那么诸葛亮只能束手就擒。(意相同即可)

对下列表述作出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 )

A.、《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杰作,书中的神奇少年哈利.波特,既具有英雄的“神性”,又具有普通人的“人性”,他的种种神秘而有趣的经历,让少年读者渴望不平凡的生活,渴望圆英雄豪杰梦。友谊的力量,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在书中都表现得震撼人心。 ( )

B.、冰心的《忆读书》告诉我们“读书好”,要“多读书,读好书”。文中提到的《西游记》、《聊斋志异》、《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 ( )

C.、《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和《我的老师》的作者分别是马克•吐温和海伦•凯勒,他们都是美国著名作家。 ( )

D.、《西游记》有精彩的情节:大闹天宫、智擒红孩儿、赌胜车迟国,智调芭蕉扇、三打白骨精…… ( )

√  × √  √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你看那水性的君王,愚迷肉眼不识妖精,转把他一片虚词,当了真实,道:“贤驸马,你怎的认识这和尚是驮公主的老虎?”那妖道:“主公,臣在山中,吃的是老虎,穿的也是老虎,与他同眠同起,怎么不认得?”国王道:“你既认得,可教他现出本相来看。”怪物道:“借半盏净水,臣就教他现了本相。”国王命官取水,递与驸马。那怪接水在手,纵起身来。走上前,使个“黑眼定身法”,念了咒语,将一口水望唐僧喷去,叫声:“变!”那长老的真身,隐在殿上,真个变作一只斑斓猛虎。

选段中“那怪”是什么怪?唐僧被妖怪变成斑斓猛虎,白龙勇战妖怪,负伤撤退,八戒又打不过妖怪,此时悟空和沙僧身在何处?后来如何转化危机?

黄袍怪。悟空被唐僧赶回花果山,沙僧战败被黄袍怪所擒,八戒去花果山用激将法请来悟空降妖。

下列名著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西游记》中,白龙马原是西海龙王三太子小白龙,因违逆父命被囚鹰愁涧,后化作白龙马驮负唐僧。 B:唐僧本是rú lái 的第二弟子金蝉子转世,取经成功后,他被封为旃檀功德佛。 C:猴王大闹蟠桃会和偷吃金丹,四大天王奉命围困花果山,rú lái fó zǔ 保举二郎神去捉拿,guān yīn 助二郎神以金刚套,最终制服猴王。 D:唐僧西天取经所经历的第一场劫难是双叉岭遇到虎精,太上老君把他搭救出来。

名著阅读

那妇人闻言大怒道:“这泼和尚无礼!我若不看你东土远来,就该叱出。我倒是个真心实意,要把家缘招赘汝等,你倒反将言语伤我。你就是受了戒,发了愿,永不还俗,好道你手下人,我家也招得一个。你怎么这般执法?”

那妇人见他们推辞不肯,急抽身转进屏风,扑的把腰门关上。师徒们撇在外面,茶饭全无,再没人出。那呆子道:“这如今茶水不得见面,灯火也无人管,虽熬了这一夜,但那匹马明日又要驮人,又要走路,再若饿上这一夜,只好剥皮罢了。你们坐着,等老猪去放放马来。”

那呆子拉着马,有草处且不教吃草,嗒嗒嗤嗤的赶着马,转到后门首去,只见那妇人,带了三个女子,在后门外闲立着,看菊花儿耍子。他娘女们看见八戒来时,三个女儿闪将进去,那妇人伫立门首道:“小长老那里去?”这呆子丢了缰绳,上前唱个喏,道声:“娘!我来放马的。”那妇人道:“你师父忒弄精细,在我家招了女婿,却不强似做挂搭僧,往西跄路?”八戒笑道:“他们是奉了唐王的旨意,不敢有违君命,不肯干这件事。刚才都在前厅上栽我,我又有些奈上祝下的,只恐娘嫌我嘴长耳大。”那妇人道:“我也不嫌,只是家下无个家长,招一个倒也罢了,但恐小女儿有些儿嫌丑。”八戒道:“娘,你上复令爱,不要这等拣汉。想我那唐僧人才虽俊,其实不中用。我丑自丑,有几句口号儿。”妇人道:“你怎的说么?”八戒道:“我虽然人物丑,勤紧有些功。若言千顷地,不用使牛耕。只消一顿钯,布种及时生。没雨能求雨,无风会唤风。房舍若嫌矮,起上二三层。地下不扫扫一扫,阴沟不通通一通。家长里短诸般事,踢天弄井我皆能。”那妇人道:“既然干得家事,你再去与你师父商量商量看,不尴尬,便招你罢。”八戒道:“不用商量!他又不是我的生身父母,干与不干,都在于我。”妇人道:“也罢,也罢,等我与小女说。”看他闪进去,扑的掩上后门。

1、本文节选自《西游记》第三十三回,回目是“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即四位pú sà 变成美女,要试一试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决心,测试结果如何?

2、猪八戒平时可以说是好喝懒做,这回为什么这么勤快,主动提出去放马?

3、某校七(2)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猪八戒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该怎么说?

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而且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又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正方:

1、测试结果是除了猪八戒动了凡心(想留下做她们家的女婿),其余三人均不为所动。

2、他目的不是去放马,而是借故离开唐僧师徒,去找“那妇人”,自荐要做她家的女婿。

3、示例:正方:我方认为,猪八戒能吃苦耐劳,对师傅忠心耿耿。在与妖魔的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他知错能改,乐于助人,是一个忠勇善良、淳朴憨厚的人。(理由要符合人物特点,表意清楚即可。)

名著阅读。

文学名著中,有很多经典的外貌描写,令人难忘。阅读下列片段回答问题。

(甲)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

(乙)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

(1)在下面两小题中任意选择一题回答。

①(甲)文中描写的人物是 ,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 》。

②(乙)文选自 (填作者)的长篇小说《 》。

(2)请选择甲文或乙文中的人物进行简要评析。

(1)①范爱农  朝花夕拾②老舍(舒庆春)  骆驼祥子

(2)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正直、倔强,但是无法在__社会立足。(结合具体情节分析)祥子:最初是老实、坚韧、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的一个下层劳动人民;最后却变成一个自甘堕落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的市井无赖。(结合具体情节分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