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 8.下列对诗词句子的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运用典故,抒发了词人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 B:“斜晖脉脉水悠悠”,落日流水本是没有生命的无情物,但此时此地在思妇眼里,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 C:“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写出了诗人居所偏僻安静,因而心情闲适,心志高远。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因战争连连,家信显得格外宝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深深牵挂和强烈思念。
诗词鉴赏。 (4分)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①上阕实写,词人写了哪两个行为来表现她的愁苦?(2分)
②下阕虚写,写出了愁苦的哪些特点?(2分)
(4分)
答:①倦梳头,泪先流;(2分)②又多又重。(2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练6-7题(4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6.这首词题目的意思是 。(2分)
7.“可怜白发生”表达的作者情感是 。(2分)
6.(2分)写这首词寄给挚友陈同甫,以共勉 7.(2分)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阅读《渔家傲》,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每小题2分)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3.本词上阕描写边塞 ,下阕抒情。全词写景和抒情完美结合,表现出一种 的艺术风格。
24.下面对本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围绕“异”字着笔,调动视觉和听觉,显示了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态势的严峻。
B.“衡阳雁去无留意”意思是:衡阳的大雁毫不留恋地纷纷飞离了。烘托出悲凉的气氛。
C.“燕然未勒归无计”用了汉代大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后刻石记功而返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功业未成的苦闷。
D.整首词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作结,爱国激情与思乡之苦交融,构成了整首词矛盾、复杂、厚重的情绪。
(4分)23.(2分)荒凉的秋景 苍凉悲壮(每空1分,意对即可) 24.(2分)B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9.对上面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雄健勇猛的军营生活场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是豪放壮美的,故将其称之为“壮词”十分妥帖。
B.上片描写的都是作者曾经经历过而今天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这些表明,被迫退隐的作者仍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C.由下片描写的内容来看,作者的最高理想便是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这些显得非常功利庸俗,对此我们应持批判的态度。
D.“可怜白发生”,表明自己年纪已大,恐怕没机会实现抗敌救国的理想了,体现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可怜”二字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
9.(3分)C(不应批判。作者的最高理想是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是积极向上的,表达出强烈的爱国激情;“赢得生前身后名”有其思想认识方面的时代局限性,但这也是封建文人人生价值得以体现的一种形式。)
阅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0、“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个比喻句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词的下片抒发了哪几种情感?请概括作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词人把流水喻为美人流转的眼波,把山峦喻为美人蹙集的眉峰,将无情的山水化作有情,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一点1分,共3分)
11、惜春之情和送别之情以及对朋友的祝福之情。(任意回答一点1分,共2分)
诗歌鉴赏。(7分)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7、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你从哪里看出来的?(2分)
8、全词八句,只有后两句才点出有人夜行,这两句对全词起什么作用?(2分)
9、“惊鹊”“鸣蝉”“蛙声”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夏夜风光?反映了夜行人什么心情?(3分)
7、夏天,由半夜鸣蝉,听取蛙声看出。
8、“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其间,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拐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阿! 为全诗奠定了轻松愉快的基调。
9、“惊鹊"和"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其实怎样的夏夜风光自己翻译下句子就行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加以描写,笼罩出全篇的欢快和喜悦心情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靖康之难后,作者朱敦儒南渡,作此词。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倩:请。
17. 词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8. 整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17. 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
18. 前面直抒胸臆,表达__之痛、收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方法,请托“悲风”把泪吹过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前或后,答一半,意思对即可)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0、对这首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全词由实而 虚,由叙事而抒怀。 B: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作者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深感岁月 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
C: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
D:此作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李二人成为了宋朝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21—22题。(4分)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1.“了却”“可怜”分别是什么意思?(2分)
2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1. (2分)了却:完成。可怜:可叹。
22.(2分)⑵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响彻号角声的军营。描绘了一幅军旅生活图。蕴含了词人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烈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