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起句布置出一个壮阔磅礴的空间背景,在这个背景下展开怀古之情,也因而先有了豪迈悲慨的基调。此词的起句是()。
A:江山如画 B:惊涛拍岸 C:大江东去 D:人间如梦
范仲淹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落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塞下秋来风景异 生非异地 成述其异B.人不寐 夙兴夜寐 寝寐求之
2王之涣《凉州词》中有“一片孤城万仞山”之句,此诗中与此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哪句?
3.直抒胸臆,写出将士们的思乡报国之情的句子是哪句?
4.抒发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怀国情怀的句子是哪句
5.指出这首词里的典故是什么?
1B(“寐”都是“睡觉”的意思)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燕然未勒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 ”(限2个字)。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 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 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 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1、雁去
2、C
对范仲淹《渔家傲》这首词的解说和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通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A:首句一个“异”字统领全词的写景和抒情。用边塞景物的“异”描摹边关的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用将士感情的“异”抒写边关将士的慷慨悲壮、忧国思家的情怀。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只得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 C:笛声悠长,月光如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悲凉之感。词人彻夜未眠,直抒胸臆,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从题材、情调和艺术方面来说它都为宋词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为以后婉约派宋词的发展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回答问题。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下面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下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指士兵久戍不归,伤心落泪,使白发的将军无计可施。
D.全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炼。
王维《使至塞上》中的“ , ”描绘了奇特的塞外风光,画面壮阔,意境雄浑。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根据下面的提示或语境填空(每空0.5分,共4分)。
⑴爱国之情,人所共有。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以“ ,
”抒发忠君爱国的雄心壮志;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矛盾心理: , 。这些蕴含古人炽烈情感的名句,感动着无数的读者。
⑵“愁”是古人常抒发的一种情绪,李清照在《武陵春》中用“ , ”表达了浓郁难载之愁,在《醉花阴》中又说“莫道不消魂, , ”, 表现自己相思成苦,憔悴不堪,意境与柳永词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有异曲同工之妙。
(1)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每空0.5分,有错别字、添字、漏字、顺序颠倒均不给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①一②题。
渔家傲·塞下秋来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①下列词句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意思是连衡阳飞来的大雁也不愿意留下来。
B.“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的是边塞上引起人们悲愁之情的笛声、马声、号角声等。
C.“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意思是端起一杯浊酒来解愁,却想到了万里之外的家乡。
D.“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将军”是作者自称。
②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阙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闻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
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
①A②C
解析:
(应解释为:大雁也不愿停留,一直飞向衡阳。) (应是表现将军和征夫的思想感情。)
对于下首宋词,理解不正确的是( )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注]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燕然:内蒙古的燕然山。汉和帝永元元年,大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曾采燕然山石,勒石记功而返。
A: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下片抒情,抒发的是边关将士的愁情。端着一杯浑浊的酒,想起;离家万里,敌人还未被打败,再加上满眼的白霜遍地、盈耳的羌笛声碎,又叫人如何能够入睡?将士们只能是愁白了乌发,流下了浊泪。 C:作者在这首词中,以借景抒情的方式,抒发边关将士思乡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情怀。“羌管悠悠”句刻划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忧思益见浓重。“人不寐”二句,描摹将军战士的感伤之态,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感伤之情。 D: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这样的境界在反映北宋那个王朝怯懦、外族凭陵的特殊的历史阶段上,是有典型性的。
对下面曲词赏析错误的一项是[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A:描绘五幅图画,揭示深秋时节特征,渲染萧瑟悲凉的气氛,衬托莺莺的离人伤感之情。 B:是什么在一夜之间把这一片树林染红了呢?都是离别之人的伤心泪水!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意境。 C:运用对偶、排比、拟人、用典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心理。 D:作者把苏轼词中的“黄叶”改成“黄花”,这就与后面的红叶不重复,满地黄花配上满树的红叶,更能表现秋色的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