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僮约》是世界上最早提到“茶”的文献,作者是汉代辞赋家()

A:司马相如 B:王褒 C:扬雄 D:枚乘

对下列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临江仙 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A: 上片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前两句点明了词人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是一醉方休的畅饮了。 B: “长恨”二句,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想平生颠沛飘泊,身不由己之时居多,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遥呢? C: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 和“一蓑烟雨任平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一种退隐之后的洒脱心态。 D: 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愉悦的心境。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景德中,河北用兵,车驾欲幸澶渊,中外之论不一,独寇准赞成上意。乘舆方渡河敌骑充斥至于城下人情忷忷上使人微觇准所为而准方酣寝于中书鼻息如雷人以其一时镇物,比之谢安。(选自《梦溪笔谈》)

【答案】景德中,河北用兵,车驾欲幸澶渊,中外之论不一,独寇准赞成上意。乘舆方渡河/敌骑充斥至于城下/人情忷忷/上使人微觇准所为/而准方酣寝于中书/鼻息如雷/人以其一时镇物,比之谢安。(选自《梦溪笔谈》)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介词、语气助词、连词等等)。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译文:景德年间,河北发生战事。皇上将御驾亲征澶渊,朝廷内外意见不一,唯独寇准赞成皇上的意向。皇上的车驾刚渡过黄河,敌人的骑兵已到处都是,有的已到澶渊城下,一时人心惶惶。皇上使人暗中观察寇准在做什么,而寇准却正在随征的中书省酣睡,鼾声如雷。人们因为他是危机时刻能够镇得住物议人心的人物,比之于东晋的谢安。

阅读陈均《九江闻雁》诗,回答问题。

烟波渺渺梦悠悠,家在江南海尽头。音信稀疏兄弟隔,一声新雁九江秋。

“一声新雁”和“九江秋”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是否合情?为什么?请作简要的分析。

“一声新雁”和“ “九江秋”构成因果关系,看似很不合情,却是顺理成章,因为大雁南飞代表了秋天的到来,而这新雁一声最能触动人的乡思。


解析:

(回答前可作这样的思索:可把这一句改造为一个复句:正因为有了“一声新雁”,所以人们才觉得“九江秋”来了。对于远离故乡的人来说,闻雁而思乡是带有普遍意义的。然后就能做出正确的回答。)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①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2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①东坡:地名,在湖北黄纲,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冈时所写。②毂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上片一、二两句除点明夜饮地点、回寓所时间,还通过“醒复醉”和“仿佛”把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B. “倚杖听江声”句,融情于景,写词人夜饮归来,无法入眠,只好置身宁静、旷阔大自然静听江涛之声的无奈之情。

C. 上片以声衬静,通过家童鼻息声和汹涌江涛声,衬出夜静人寂的意境,烘托内心孤寂,为下片的人生反思作铺垫。

D. 下片前两句直抒胸臆,感叹自己无法掌握命运,表达词人欲求解脱而不能的人生困惑和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E. 下片后三句写词人在夜阑风静之时,乘一叶小舟在江面上飘逝,希望能将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这广阔的江海。

17.有人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与《定__》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分析其情感的异同点。

16.BE

17.同: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

异:“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作者通过想象表达出不满世俗、想回归自然的情感以及渴望生活自由、希望精神解脱的愿望。“蓑烟雨任平生”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界阴晴毫不在意,对人生的沉浮变幻、喜怒哀乐置之度外的达观胸怀。

【解析】、

16.试题分析:B项“无法入眠”“无奈之情”理解错误,词中是说敲不开门,所以去听江声。此处恰恰表现的是作者进退悠然的豁达情怀。E项词人“在夜阑风静之时,乘一叶小舟姐社飘逝”分析有误。从上下文来看,“小舟从此逝”并非实写,而是作者超越现实的浪漫主义想象,是作者旷达襟怀的一种寄托。

17.试题分析:“小舟”二句,写词人面对平静的江面,幻想着能如范蠡一样,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嚣,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馀生。此即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之意,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境。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为全词之文眼,意境极高,表指此行之烟雨,实指纷繁人生的困境,他早已看透,无须再提。

点睛: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 相对、相反的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 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①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⑵縠纹:比喻水波细纹。縠,绉纱。

14.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上阙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寄情于纵饮的心境。

B.“归来仿佛三更”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当时酒醉的情态。

C.上阙后三句写家童已鼻息如雷导致作者无法进门,只好转而谛听江涛汹涌的声音,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奈。

D.下阙前两句写出词人的叹息: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没有办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总免不了劳苦奔波。

E.一叶小舟从作者眼前的江面飘逝,不由得让作者感慨万千,希望能将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这广阔的江海。

15.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这首词上下阕中都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并简要分析。(6分)

14.CE(选E给3分,选C给2分。C项中“内心的无奈”理解有误,此处恰恰表现的是作者进退悠然的豁达情怀。E项中“小舟从此逝”并非实写,而是词人超脱现实的浪漫主义想象。)

15.①上阕中“倚杖听江声”,写词人夜饮归来,敲门无应而“倚杖听江声”,衬托出夜的静寂,词人置身于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中,遗世独立,人生的得失荣辱仿佛被一笔勾销,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其中充满超然物外的旷达之情。(3分,找出写景句1分,感情分析到位2分)

 ②下阕中“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一语双关,情景交融。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既是写深夜风平浪静之景,也是词人所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的一种体现,是词人渴望生活自由、希望精神解脱的愿望的一种表达。(3分,写景句1分,感情分析到位2分)(只赏析一句最多得3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①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2)縠纹:比喻水波细纹。縠,绉纱。

17.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上阙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寄情于纵饮的心境。

B.“归来仿佛三更”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当时酒醉的情态。

C.上阙后三句写家童已鼻息如雷导致作者无法进门,只好转而谛听江涛汹涌的声音,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奈。

D.下阙前两句写出词人的叹息: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没有办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总免不了劳苦奔波。

E.一叶小舟从作者眼前的江面飘逝,不由得让作者感慨万千,希望能将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这广阔的江海。

18.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这首词中也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并简要分析。

17.CE(选E给3分,选C给2分)

18.①上阙叙述词人夜饮归来,敲门无应而“倚杖听江声”,词人置身于宁静、旷阔的大自  

然中,人生的得失荣辱仿佛被一笔勾销,令人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其中充满超然物外的理趣。(3分,找出写景句1分,感情分析到位2分)

②下阙中“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既是写深夜风停、水面平静之景,也是词人所追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的一种体现,是词人渴望生活自由、希望精神解脱的愿望的一种表达。(3分,写景句1分,感情分析到位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是考查对诗歌语言以及技巧的分析。C项中“内心的无奈”理解有误,此处恰恰表现的是作者进退悠然的豁达情怀。E项中“小舟从此逝”并非实写,而是词人超脱现实的浪漫主义想象。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应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选项辨析。C项,对上阕后三节的分析有误,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E项,对最后两句的分析有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境。

1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这首词中也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并简要分析”,这就需要考生找出写景句,然后分析景中寓含的情感。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下片中,“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诗歌鉴赏的技巧题,首先应从题干中明确鉴赏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这首词中也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并简要分析”,这是从景与情的角度来分析,考生应先找出写景的句子,然后再分析景中寓含的情感。景与情的关系主要有如下几种: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6分)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1、“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境?(2分)

2、有人说“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的写景句子,其实却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即情景交融)。请做简要分析。(4分)

1此句当着眼于一个“恨’字,抒发了词人历尽宦海浮沉之后对世事纷扰的怀疑厌倦(1分)以及无法解脱而渴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1分)

2示例:这一句描写的是深夜的风平浪静(1分),此时作者的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世事困扰,寄情自然,实现精神解放的遐想。眼前之景其实暗含词人所追求的那个宁静、安谧、自由的理想世界。(意思相近即可3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