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面的古诗词赏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

A: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 B:苏轼的《水调歌头》中,“转朱阁,低椅户,照无眠”中的“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C: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记之》中,“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 D:《诗经》之一《关雎》中,"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设想与姑娘结婚时鼓乐齐鸣的欢乐场面。

对下列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2分)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秋词》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人,《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人。 B:“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大致意思是:我认为秋天的景致胜过明艳美丽、万物更新的春景。 C:《秋词》中“排云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肃杀之气;《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形象,则写尽了秋天的肃杀之气。 D:这两首诗同是咏秋之作,所写之景虽不同,但均没有摆脱“悲秋”的情调,读后使人悲情顿生。

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A:这是辛弃疾写给好友陈同甫的一首词,全词以“壮”语贯穿始终。 B:上阕有对沙场点兵军容的描绘,并用“秋”字给整个场面增添肃杀之气。 C:下阕写出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追求,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D:全词采用写实的手法,真实生动地描绘出一位忠勇善战的将军形象。

《渔家傲》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四面边声连角起”写出边塞战马嘶呜、朔风狂吹树木的尖啸和军营号角的凄厉o B:“长烟落日”本有塞外苍茫的意境,但与“孤城闭”连接之后又含有了肃杀之气。 C:“羌管悠悠霜满地”借悠悠的笛声和满地的秋霜渲染出“塞下¨悲凉而哀伤的气氛。 D:“将军白发征夫泪”是由于功业未建、故乡难返,与“风景异”的内容毫无关联。

下面对文言诗句分析不恰当的是

A:春草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横”字用得好,表现了一种自然、闲适、恬淡的意境。 B: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反前人“悲秋”的情调,通过鹤“排云上”的形象,顿时冲破秋天的肃杀之气,展示出乐观明快的境界。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心志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D: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前两句运用了“兴”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水波荡漾的景致,表现了一种朦胧之美。

对下列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秋词 天净沙·秋思(刘禹锡) (马致远)自古逢秋悲寂寥, 枯藤老树昏鸦,我言秋日胜春朝。 小桥流水人家,晴空一鹤排云上, 古道西风瘦马。便引诗情到碧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秋词》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人,《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人。 B:“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大致意思是:我认为秋天的景致胜过明艳美丽、万物更新的春景。 C:《秋词》中“排云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肃杀之气;《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形象,则写尽了秋天的肃杀之气。 D:这两首词同是咏秋之作,所写之景虽不同,但均没有摆脱“悲秋”的情调。读完后,使人悲情顿生。

选出对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有误的一项。

A:这首词上片描写军旅生活,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B:“沙场秋点兵”五个字紧凑有力,渲染出战争浓烈的氛围。一个“秋”字更给整个场面增添了肃杀之气。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自发生!”表现了词人渴望实现抗金大业的理想,也表现出他对君王因忧愁国事而生出白发所产生的怜惜之情。 D:这首词意境开阔,在内容上能把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起来,表现出慷慨纵横、自由奔放的艺术风格。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