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诗

望 岳 春 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内容。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绘了 的景象。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 的景象。

2、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临愿望,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B.“家书抵万金”,形容家中书籍的珍贵。此句写出了离乱中人共有的一种感受,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吟哦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C.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生动细致地描绘了诗人忧愁难解的情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与五、六两句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予以凝练,节奏感强,富有韵律美,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

1.(1)泰山神奇秀丽、高大雄伟(2)国都残破,乱草丛生。

2.B

点绛唇

陆游①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②。江湖上,遮回疏放③,作个闲人样。

【注释】①陆游:南宋爱国词人。这首词写于作者遭弹劾罢职还乡,闲居山阴之时。②黏天浪:连天的波浪。③遮回疏放:这一回,定要放浪山水,疏闲纵放。

15.“处处闻渔唱”中的“闻”字在词中的意思是

16.这首词写了作者闲居时的哪些日常生活片段?(2分)

17.从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2分)

[037a860923bca476.jpg]

对《江城子·密州出猎》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江城子”,是词牌名。本词是苏轼任密州太守期间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B: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为报倾城随太守”说明苏轼受到百姓的爱戴,“亲射虎,看孙郎”描绘出百姓与苏轼共同射虎的盛况。 C:下片以抒情为主。写出了作者酒酣之后的胸宽胆壮,虽然长出了白发也毫不在意,而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结尾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D: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7.“浮云”在这里指

18.写景与抒怀相结合,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试分析本诗写景与抒怀相结合的特点。

[3a4d276413d34608.gif]

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这两句诗不仅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他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其五) 这两句诗写诗人处“人境”却“无车马喧”的寂寞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官场的不甘心。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这两句诗揭示了作者与征人思念家乡,却因未建功立业而无法回去的矛盾心理。 D: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选出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 )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直叙其事,交代了观海的地点。 B:“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六句,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山岛高耸屹立、草木生机勃发的特点。 C:“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 D: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行 路 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人在写行路难时,用“ ”、“ ”(各限填三个字)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自古为人称道,请说说此句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1)冰塞川   雪满山   

(2)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乾坤日夜浮”一句中的“浮”字,表现了洞庭湖什么特点?

答:

2.阅读全诗,概括“凭轩涕泗流”一句蕴含了哪些情感。

答:

1.“浮”有动态感,表现了洞庭湖宏大壮阔、气势磅礴的特点

2.亲人离散,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奈和伤心

送张四

王昌龄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1)首句中哪个词语点明了季节?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本句所呈现的画面。

答:

(2)三四两句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作用。

答:

(1)暮。  画面:枫林尽染红了,太阳快要西坠,此时送张四,我满怀愁思!

   (2)示例一: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冷山与冷月——“冷”字正点出了寂寞与孤独的处境;凄清的猿声——就连猿也为之凄凄哀啼。在别离时刻,安上这些景致,营造这种基调,那是悲上加悲,使得离人的伤心无以复加。因此,这里是缘情生景,因景生情,情景互融。示例二:通过对别后情景的想像(“冷山月,清猿无断时”)表现了别离时刻的悲伤之情。

下面诗句中的四句可以组成两副对联,请根据对联特点完成组合,并把答案写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填写序号)。

①松间鸣好鸟 ②鸟鸣山更幽 ③泉和万籁声 ④风定花犹落 ⑤窗外见南山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题目中的“      ”表明了这首诗的体裁。( 

2.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春天来了!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了,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位同学引用岑参诗句是否恰当?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3.下面哪一项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最为接近?

A.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歌或白雪歌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给出判断,理由陈述合理即可。答案示例:不恰当。学生引用岑参诗句后,整个句子就构成这样一种比喻关系:“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像“很多树开满了梨花”,不合比喻要求;“春天来了”已是事实,后面又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前后矛盾(违背逻辑)。此外,“梨花、杏花、桃花”与诗句中单一的“梨花”照应不周。

3.A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