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盛格阴的格阴之象为

A:心胸烦热 B:口干舌燥 C:四肢不温 D:舌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荣累之辨

  (东汉)王充

  高士所贵,不与俗均,故其名称,不与世同。身与草木俱朽,声与日月并彰;行与孔子比穷,文与杨雄为双,吾荣之。身通而知困,官大而德细,于彼为荣,于我为累。偶合容说,身尊体佚,百载之后,与物俱殁,名不流于一嗣,文不遗于一札,官虽倾仓,文德不丰,非吾所臧。

  (王充《论衡 . 自纪》)

  1.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身与草木俱朽,声与日月并彰;行与孔子比穷,文与杨雄为双,吾荣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不赞赏怎么样的人?用

自己的话简要概述。(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身体和草木一样枯萎了,名声却和日月一样明亮;经历和孔子一样,处于困境;文章却同杨雄不相上下,算得一双,我认为这样的人是光荣的。

2、德行不高,名声不好,没有什么作为,没有好文章的人。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吕蒙正相公①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⑤,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因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皆服其量⑥。

【注】①吕蒙正相公:吕蒙正宰相。相公,古代对宰相的称呼。吕蒙正,北宋人,曾三任宰相,为人正直敢言。②参政知事:副宰相。③朝士:有资格入朝廷的中央官吏。④同列:同在朝廷做官的同事。⑤穷问:彻底追究。穷,穷尽,完结。问,追究。⑥量:度量,气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不喜记人 ( ) 小子亦参政耶( )

2.文中划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一 知 其 姓 名 则 终 身 不 能 复 忘 因 不 如 无 知 也 不 问 之 何 损?

3.文中两度写了“同列”对那“朝士”的态度,这有什么表达作用?

4.本文赞扬了吕蒙正怎样的品格?

1.⑴ 过错   ⑵ 这 

2.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因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3.将同列的愤怒不平与吕蒙正的“佯为不闻”形成对比,更有力地突出了吕蒙正宽容豁达的品质。

4.赞扬了吕蒙正不记人过,宽宏大量,不拘一格,待人诚恳的品格。

参考译文:

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刚担任副宰相,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能参与谋划政事吗?”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似的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廷的同僚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那位同列)查问。退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僚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追究。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生不能忘记,因此还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不问他的名字)对我来说有什么损失吗?”当时在场的人都佩服吕蒙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B: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 C: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D: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下列句子中通假字判断或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B:属托行,货赂至,并曾赋敛(曾,通“增”,增加) C:仓库少内( 内,通“纳”,接纳 ) D:再拜便辟(辟,通“避”)

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君子病无能也,不病人之不知已 病:疾病 B:前太守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荣举臣秀才 察:选拔 C:序八州而朝同列 朝:使……朝拜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荀子 修身篇》)

21.用自己的话写出荀子认为“君子役物”的根本原因是

22.评价上文荀子论述的主要观点。

21.志向美好,看重道义。

22.荀子认为确立美好的志向,遵循道义,提高修养,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就能役物而不役于物。这种精神境界的获得,靠得就是主观内省内修。这一观点在现实社实中对汲汲于名利的当代人解脱心灵的困惑具有积极意义。

【解析】

21.

试题分析:注意文中的句子“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的分析。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技巧点拨】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的分析,物象的特征等,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

22.

试题分析:先对文中的观点进行概括,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再申明理由。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技巧点拨】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的分析,物象的特征等,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

【参考译文】

志向美好就能傲视富贵,把道义看得重就能藐视天子、诸侯;内心反省注重了,那么身外之物就微不足道了。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所役使。”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身体劳累而心安理得的事,就做它;利益少而道义多的事,就做它;侍奉昏乱的君主而显贵,不如侍奉陷于困境的君主而顺行道义。所以优秀的农夫不因为遭到水灾旱灾就不耕种,优秀的商人不因为亏损而放弃经商,有志操和学问的人不因为贫穷困厄而怠慢道义。其引申意义为:人不会因为一时的失利而放弃自己的目标的。

阅读材料,完成1--3题。

凡人之所以恶为无道行不义者,为其罚也;所以蕲有道行有义者,为其赏也。今无道不义存存者赏之也而有道行义穷穷者罚之也赏不善而罚善欲民之治不亦难乎?故乱天下害黔首者,若论为大。(节选自《吕氏春秋》)

1.用斜线(/)给下面的划线的文言文语句断句(限6处)。

今 无 道 不 义 存 存 者 赏 之 也 而 有道 行 义 穷 穷 者 罚 之 也 赏 不 善 而 罚善 欲 民 之 治 不 亦 难 乎?

2.《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       组织门客集体编撰的    家著作。

3.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今无道不义存/存者赏之也/而有道行义穷/穷者罚之也/赏不善而罚善/欲民之治/不亦难乎

2、吕不韦 杂家  

3、赏恶罚善扰乱天下危害百姓。


解析:

1、今无道不义存/存者赏之也/而有道行义穷/穷者罚之也/赏不善而罚善/欲民之治/不亦难乎

2、吕不韦 杂家  

3、赏恶罚善扰乱天下危害百姓。

阅读文言文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附加题

凡人之所以恶为无道行不义者,为其罚也;所以蕲有道行有义者,为其赏也。今无道不义存存者赏之也而有道行义穷穷者罚之也赏不善而罚善欲民之治不亦难乎?故乱天下害黔首者,若论为大。(节选自《吕氏春秋》)

19.用斜线(/)给下面的划线的文言文语句断句(限6处)。

今 无 道 不 义 存 存 者 赏 之也 而 有 道 行 义 穷 穷 者 罚 之 也 赏 不 善 而 罚善 欲 民 之 治 不 亦 难 乎?

20.《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       组织门客集体编撰的    家著作。(2分)

21.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今无道不义存/存者赏之也/而有道行义穷/穷者罚之也/赏不善而罚善/欲民之治/不亦难乎

20、吕不韦 杂家   

21、赏恶罚善扰乱天下危害百姓。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