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
望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
2.请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1、“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
2、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蕴含的人生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注意联系作者的作诗背景、思想感情分析。)
文言文阅读
(2015年江苏南京中考)阅读下面古诗文
金山寺(并序)
灵寿两县知县。②窒碍:阻碍。③赀:通“资”。④没(mò)世:死。
1.解释下列句中,点的词语。
(1)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2)随命仆市棉花斤余:
(3)间有犯,则杖而后教之: (4)是不能改矣: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句句子的意思。
(1)陟罚臧吾,不宜异同。
译文:
(2)偷泣而去,改过迁善者多。
译文:
3.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陆知县改造小偷的方法有哪些独到之处。
答:
4.【甲】【乙】两文都表达了无论为君还是为官都应做到____的观点,在此基础上,【甲】文还委婉批评后主有“ ”(用文中一词)的行为错误。
1 .(1)“显示”或“表明”(2)买 (3)偶尔(4)“这”或“这种人”“这人”
2.(1)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2)小偷哭着离开,改掉偷盗的毛病变好的人很多。
3.重视感化教育;教以谋生之法;断其做贼后路,致其终生无法偷盗。
4.赏罚得当偏私
(2015年江苏徐州市中考)下列对诗词句子的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A.《天净沙·秋思》表现了一个羁旅漂泊的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被称为“秋思之祖”。
B.“小桥流水人家”创设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表现了游子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作者把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连接成一幅简洁苍凉的水墨画,将无限愁思自然寓于画面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D.“断肠人在天涯”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B
(2015年江苏连云港市中考)阅读下面一首诗
迎燕
(宋)葛天民
咫尺① 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注释】①咫尺:距离很近。比喻春天的短暂。咫,古代称八寸为咫。
1.这是一首咏物诗。首联能让人想起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的两句诗:“
,飞入寻常百姓家。”
2.颔联“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中的“旧帘”有何妙处?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的画面。
1.旧时王谢堂前燕
2.①“旧帘”表明这是一个普通的百姓家庭,呼应首联的“寻常百姓家”。 ②“旧帘”是小燕子顺利找到前一年住过的人家的标志。③“旧帘”与上句中的“新燕”均为名词,词性相对,符合诗歌的对仗要求。④表现了主人对燕子的喜爱,人与燕子的和谐关系。(答到三点即可)
3.示例:春雨绵绵,小燕子扑扇着翅膀忙着衔泥筑巢,细雨沾湿了双翅,嘴上衔着的泥土还带着落花的芳香。(意近即可)
(2015年江苏宿迁市中考)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寒 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指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②才:仅。
(1)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
答:
(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來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1)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
(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2015年江苏淮安市中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乾坤日夜浮”一句中的“浮”字,表现了洞庭湖什么特点?
答:
2.阅读全诗,概括“凭轩涕泗流”一句蕴含了哪些情感
答:
1.“浮”有动态感,表现了洞庭湖宏大壮阔、气势磅礴的特点
2.亲人离散,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奈和伤心
(2015年江苏盐城市中考)阅读下面的唐诗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后的夔州。②渚:水中的小洲。③百年:犹言一生。
1.阅读中间两联,完成以下两题。
(1)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第二联所展示的画面。
答:
(2)第三联多角度写出了诗人的悲苦,请简要说出其中的两种。
答:
2.最后一联抒发的情感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似,但抒情方式不,请分别回答。
答:
1.(1)示例: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而来。 (2)客居他乡;离家万里;多病缠身;孤独登高;漂泊无依。
2.(3)都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前者间接抒情,委婉含蓄;后者则直抒胸臆。
(2015年江苏扬州市中考)阅读诗歌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⑴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 之情。
⑵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⑴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⑵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2015年江苏泰州市中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
望夫石
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月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望夫石①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注】①望夫石:亦作望夫山。
(1)“化为石,不回头”与刘禹锡诗中“ ”一句意思相近。
(2)刘禹锡诗中“望”字出现了三次,请赏析其妙处。
(3)下面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句“望夫处,江悠悠”,采用了以动景衬静物的手法,也暗喻了思夫之情的绵绵不绝。
B.“行人归来石应语”中的“行人”,是指经过望夫石的过路人。
C.“终日望夫夫不归”一句中,“夫”字的叠用达到了意转声连、音韵悠扬的表达效果。
D.“望夫石”象征了恒久不变的忠贞之情,两首诗都是沿着这一传统指向进行立意的。
(1)只似当时初望时
(2)全诗紧扣题面,通篇只在“望”字上做文章。“望”字三见,诗意也推进了三层。一、二句从“望夫石”的传说入题,是第一层,“终日”即从早到晚,又含日复一日时间久远之意。可见“望”者一往情深。三句“望来已是几千载”比“终日望夫”意思更进一层。望夫石守候山头,风雨不动,几千年如一日。──这大大突出了那苦恋的执着。“望夫”的题意至此似已淋漓尽致。殊不知在写“几千载”久望之后,末句突然出现“初望”二字。这出乎意外,又尽情入妙。因为“初望”的心情最迫切,写久望只如初望,就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深切和久远。这里“望”字第三次出现,把诗情引向新的高度。三、四句层次上有递进关系,但通过“已是”与“只似”虚词的呼应,又有一气呵成之感。
(3)B
(2015年江苏南通市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词
天平山中
【明】杨 基
细雨茸茸湿楝①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①楝(lià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1.请发挥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答:
2.有人认为本诗末句中“送”字用得最为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答:
1.在绵绵春雨中,楝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上了雨珠,显得格外娇艳和滋润。南风轻轻吹拂,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丛里,不时露出一树树金黄色的枇杷。
2.“送”字是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回家路上“莺啼”相伴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