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 ,尾联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

1.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思乡   

2“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对比阅读下面两首诗

十五夜望月 王建 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1.两首诗的内容都表达了 这一共同主题。

2.《十五夜望月》末句中一“落”字传神贴切,耐人品味,同样在《寄京华亲故》的末句中一“散”字也堪称经典。请结合诗句的意思选择“落”字或“散”字中的任意一个字作赏析。

1.思乡(思念亲人)。

2“落”字(略)

“散”字运用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倘若自己变出千亿个身子,千亿双眼睛,就站在每个山头上眺望故乡,把浓郁的思乡、思亲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全诗的线索是

2. 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1、行或春行

2、示例:如“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自然带来的活力;如“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等等。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生” “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

2.乡愁乡思之情(“思乡之情”、“乡愁”亦可)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特点的?

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1.梅子、芭蕉、柳花

2.“闲”字,写出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呼应了诗题

西江月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两句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2.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1.从嗅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捕捉夏天景物的特征,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从中流露出词人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

2. 蝉鸣、鹊啼、蛙叫、人声。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⑴诗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⑵欣赏诗歌需要“置身诗境”,进行丰富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请依此描绘出“山随平野尽”这句诗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⑵示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随着小舟的前行逐渐展开,最后消失在广阔的原野。

⑶“送”字直接点题(扣题), “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

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1.从全诗看,“梅”的开放是在 季节,首句中的“白玉条”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并与下文的 字前后呼应。

2.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 ____

1、(1)早春(春)  比喻   雪

2、(2)对梅的早早开放的惊喜和赞叹。

赠刘景文①

宋朝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②。

【注释】:①刘景文名季孙,原籍开封,世家之后,却一直未受重用。苏轼外调为杭州太守时,两人已六十,却能相遇相惜。

②橙黄橘绿时:橙子转黄,橘将黄犹绿之时,指农历秋末冬初。橘,冬季成熟,诗人们颂之为“嘉树”,张九龄在《感遇》中赞橘树说:“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

1.诗中第一、二句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

2.这首诗后两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不是翻译,应该是用自己的话加以描写,单纯翻译给2分。示例: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2、诗人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橙橘的岁寒之心表达自己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与友人共勉                                                  

古诗文阅读

晚春

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用得妙,并简析其妙处。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1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2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