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江苏省大丰市刘庄镇三圩初级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望月有感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 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释】:①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②羁旅:犹漂泊。③寥落:冷落。④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⑤九秋:秋天。

1、请指出诗歌的颈联有哪些意象?

2、“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诗句除了运用对偶,还运用了比喻,请结合全诗对该句比喻修辞的作用作具体分析。

1、影、雁、根、蓬

2、“千里雁”一喻,将与亲人分离后孤单的自己比作在千里迁徙中落单的孤雁,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孤独感,有形影相吊之意。 “九秋蓬”一喻,将在荒年、战乱中离散的兄弟姐妹比作散飞的蓬草,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相思之情。深化了骨肉分离而自伤孤寂的感情

(2016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第二中学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阅读诗歌

江南好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①。能不忆江南?

[注]①蓝:蓝草,叶子可制青绿色染料。

(1)这是一首充满浓郁诗味的词,不但描绘出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图画,而且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二句历来为人称道,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南之春的瑰丽图画。作者对风景如画的江南无限怀念的美好情感

  (2)连用两个比喻,日出时江中的滚浪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 浸染,这两句凸显了江水的美丽色彩表达作者对江南的喜爱之情。

  (诗句赏析一般从运用的修辞手法,在诗句中表现内容和作者情感的效果、作用等方面思考解答。由“红胜火”、“绿如蓝”可看出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比喻写江水的美丽色彩,从而进一步分析出作者的美好情感。)

(2016届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国际学校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

寒 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指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②才:仅。

(1)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

(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2016届四川省三台县九年级上学期12月学情调研)对比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2)这两首诗都写春天景物,但时段不同,白居易写的是( )时的景物,欧阳修写的是( )时的景物。

(3)欧阳修诗的三四两句,除用拟人手法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手法各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修辞手法:

表达效果:

①、C ②早春(或“初春”);暮春(或“晚春”“季春”)

 ③、拟人、夸张  诗人用拟人手法写鸟语花飞,生动表现出春光的迷人、充满生机等;用夸张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意(或“暗含着诗人对春光的留恋”)。

(2016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南片九年级12月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两题。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① 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 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②断续。机心③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①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作。②微:指泉声细微。③机心:机巧的心计。《庄子·天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

(1)颔联描绘出秋天怎样的特点?

(2)借景抒情是本首诗的特点,请结合全诗赏析。

(1)清寂、荒芜。

      (2)诗人借助深秋时节霜露、幽谷、黄叶、溪桥、荒村、古木、寒花、幽泉等景物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凄凉荒寂的氛围,表达了落寞孤愤的情感。

(2016届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中秋步月

南宋·翁卷

幽兴苦相引,水边行复行。

不知今夜月,曾动几人情。

光逼流萤断,寒侵宿鸟惊。

欲归犹未忍,清露滴三更。

[注释]:翁卷,字灵舒,乐清(今属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为“永嘉四灵”之一。生平未仕,以诗游士大夫间。

1、诗歌首联中“ ”、“ ”等短语(或词语),形象描写出诗人受月色吸引,流连月色的情状。

2、有人认为颈联“光逼流萤断,寒侵宿鸟惊”的景物描写与作者中秋赏月的愉悦是矛盾的,你同意吗?说说理由。

1苦相引  行复行

2不同意。此联写月光明亮得使萤火虫失去了光彩,夜晚寒冷得连鸟都忍受不住,但即使这样,作者“欲归犹未忍”,还舍不得离开这片月色,从而更加衬托出作者对中秋月色的喜爱和留恋,所以并不矛盾。

(2016届上海市普陀区九年级12月质量调研)阅读下面的小令

四块玉·别情

元 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绝”在文中的意思是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送别,心难舍”体现送别时心中难舍。

B.“一点相思”特别强调相思之情并不多。

C.“杨花雪”语出苏轼《少年游》,暗含离别之味。

D.这首小令似游子口吻描写离别相思之情。

1断绝  断

2C

(2016届浙江省永嘉县岩头镇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古诗文阅读

【甲】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乙】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丙】自表后主

诸葛亮

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①伏念:俯伏而思念,表现臣子对君主的恭敬 ②屏黜:罢免 ③帛:丝织品,布匹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耕于南阳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三臣于草庐之中 (4)斟酌损

(5)兴师 (6)仰于官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

臣 家 成 都 有 桑 八 百 株 薄 田 十 五 顷 子 孙 衣 食 自 有 余 饶。

3、下列句中与"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不臣卑鄙B.不别治生,长尺寸

C.咨臣当世之事D.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负陛下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5、从《蜀相》首句中的“寻”字,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6、根据三则材料,说说你对甲诗中“老臣心”的理解。

1、 ①躬:亲自,亲身 ②卑鄙:出生卑微,身份低贱

③顾:拜访  ④益:增加 ,兴办  ⑤北:向北⑥悉:全部,都

2、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

3、  D

4、(1)(我)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想在诸侯之间闻名显达。

(2)我将来去世的时候,不使家里有多余的布匹、外面有超出的财产,而(或以致)辜负了陛下的恩德。

5、  “寻”字,表明有目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来。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

6 、 ①这是一颗忠心耿耿,为国效力的老臣之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出师未捷身先死”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可以知道。

②这是一颗清廉不谋私的老臣之心,从“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可以知道。

③这是一颗知恩图报的老臣之心,从“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可以知道。

④无意于功名的老臣之心,从“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可以看出。

(2016届山东省宁津县育新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文字

寄令狐郎中

李商隐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注释:令狐郎中:指令狐綯,宣宗大中二年拜考功郎中,后累官至宰相。

1、 对于书信,古代有很多称呼,文中哪个词是信的代称?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答案】

1双鲤

2感念旧恩故交,感慨身世落寞。

3借景抒情,用典

(2016届通渭县榜罗中学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释】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①世人:指统治集团的人。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1、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

2、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诗中的李白是一个怀才不遇、纵酒销愁、飘零抑郁的诗人形象。“敏捷诗千首”与“怜才”一句说明了李白的才情。“佯狂”与“酒一杯”写出了李白内心有无限悲愤,外在的痛饮、狂放不羁不过是他内心痛苦的另样表现。“世人皆欲杀”、“飘零”写出了李白无人理解的孤寂和生活上的艰难。

2、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深的同情和牵挂,希望李白能在晚年回到四川,过上安稳的日子。在抒情方式上最大的特点是直抒胸臆,质朴自然的语言,看似平常,却最能表达深厚真切的情感。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