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一描写山水田园、隐居生活的绝句多为五绝如()等。

王维;《鹿柴》、《鸟鸣涧》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草庐。

B.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

C.“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点名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D.全诗热情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而结句“欲辩已忘言”则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2.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1.C;

2.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隐居时的安逸闲适的心境。

示例二:妙在美景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10.对陶渊明《饮酒》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A:诗歌首句的节奏停顿应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悠然见南山”的“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C:诗中的“心远”、“悠然”表明了诗人的心境。 D:全诗热情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而结句“欲辩已忘言”则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赏析《饮酒》,回答问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悠然”一词表现诗人怎样的心境?(1分)
(2)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本诗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
C.“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景、理浑然融合。

(1)表现诗人隐居时的安逸闲适的心境。
(2)C 【解析】此题考查对名句的理解能力,试题难度适中。C项有误。“欲辨已忘言”是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ABD三项表述准确。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7-8题。(4分)

饮酒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7.“悠然”一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对《饮酒》赏析有误的一是(2分)( )

A.这首诗赋予菊以特殊的意蕴,以“采菊”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B.“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C.“此中有真意”中的“真”即是人的自然本性。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景、理浑然一体。

7.表达了诗人隐居时的安逸闲适的心境   8.B

(2010·辽宁省沈阳市,7,3分)赏析《饮酒》回答问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悠然"一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1分)

(2)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本诗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

C."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浑然融合。

(1)表现诗人隐居时的安逸闲适的心境。            (2)C

赏析《饮酒》回答问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悠然”一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2)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

  C.“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浑然融合。

(1)表现诗人隐居时的安逸闲适的心境。

(2)C

《出师表》中表明作者身份,愿过隐居生活,不求谋官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陶渊明《饮酒》中最能体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日山居寄友人

周 贺

春居无俗喧,时立涧前村。

路远少来客,山深多过猿。

带岩松色老,临水杏花繁。

除忆文流外,何人更可言。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隐居期间。②文流:文士之流,指有才学之士。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 )

A.诗歌标题既点明了写作的时令,又表明了诗人的生活环境和写作意图,可谓“一举多得”。

B.首联描写了春居山中、远离尘嚣、时立观景、孤独寂寞的诗人形象,诗人向往高雅脱俗,飘然世外的生活。

C.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少”与“多”相对比,鲜明的写出了山居环境远离尘嚣的清幽和静谧。

D.颈联写岩石旁松树的老色,寄寓诗人年老之意;写临水杏花的繁茂,又暗喻诗人的老当益壮。

E.尾联写诗人除了文友可忆之外,再无人可与之交流,表达了希望友人和自己一起隐居山林的愿望。

18.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

17.DE

18.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山林春景和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志趣相投的文友的喜爱之情。①借景抒情。借春日山居所见之景寄寓自己内心对山林春景的喜爱之情。②直抒胸臆。“除忆”两句写面对眼前山居的春景,除了能和文友分享外,无人可以分享,抒发了对志趣相投的文友的思念之情。

【解析】

17.试题分析:D项,颈联写景,只是借以抒发诗人对山居春色的喜爱之情;E项,诗人并非“希望友人能和自己一起隐居山林”,而是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18.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更可言”和诗后的注释“本诗写于诗人隐居期间”分析诗歌的“诗人对山林春景和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志趣相投的文友的思念之情”的情感。抒情方式借景抒情。

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