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4—5题。

望 岳 春 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内容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绘了 的景象。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 的景象。

5.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 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临愿望,充分体

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B.“家书抵万金”,形容家中书籍的珍贵。此句写出了离乱中人共有的一种感受,

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吟哦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C.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生动细致地描绘了诗人忧愁难解的情状,给读

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与五、六两句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予以凝练,节奏

感强,富有韵律美,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

4. (1)泰山神奇秀丽、高大雄伟   (2)国都残破,乱草丛生。
5. B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的“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①运用了拟人手法;

②写出了莺的活泼可爱;

③突出了初春乍暖还寒又生机勃勃的景象;

④表现了作者对初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⑤“争”字和“啄”字前后呼应,使诗句对仗工整;

⑥表达了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22.本诗语言有何特点?

23.“应知故乡事”中的“应知”一词用得好,为什么?

[3219d36d59f22edd.jpg]

江上

【明】孙蕡

江上青枫初着花,客帆和月宿蒹葭。

云过疏雨数千点,临水小村三四家。

风起渔船依钓石,潮回归雁认平沙。

秋怀已向南云尽,又是沧洲阅岁华。

【注释】①孙蕡(fén):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广东南海人。②沧州:滨水的地方。

12.枫树是不会开花的,诗人却说“青枫初着花”,你如何理解?

13.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2)因为初秋时节,部分青色的枫叶逐渐变红,远远望去,就像是树叶上开出红红的花儿,或作者这样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初秋时节,江枫一片青色树叶中点缀着红色的美景.

(13)示例:诗人既有淡淡的思乡情绪,又有看到景色后的开朗宽松心境.诗人原本有思乡的愁绪,尾联“秋怀”一词,即心底的忧愁,流露出作者在离家千里,身在旅途中的这种情感,但江行所见之景清新幽美,心境也逐渐开朗旷达起来,尾联写心底的忧愁已被风吹尽,在那滨水之处(沧州)每年也可以欣赏到江上的大好风光,即为明证.

译文:初秋时节,部分青色的枫叶逐渐变红,远远望去,就像是树叶上开出红红的花儿.我的客船和月影都宿在芦苇之中.乌云过后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靠近河水的小村庄也沐浴在雨中.风轻轻吹起,渔船依然垂钓,江水回潮,大雁回归回落沙滩.我心底的忧愁已被风吹尽,在那滨水之处(沧州)每年也可以欣赏到江上的大好风光.

金陵酒肆留别

【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3.李白的这首诗与他的《渡荆门送别》都借水抒写离情,你认为哪一首用得更好?请具体分析。(3分)

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3ca5513667bb73b.jpg]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乌江亭:在令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22.从题材上看,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同属于 诗。

23.在《赤壁》一诗中,作者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很可能赤壁之战是曹操取得胜利。在本诗中,作者也对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

假设性推想——如果 ,也有可能

22.咏史诗(或:怀古咏史诗)

23.项羽能“包羞忍耻”,渡过江去重整人马;卷土重来,甚至打败刘邦(或:楚汉之争是项羽取得胜利)。

(2016重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答谢中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其奇者.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答谢中书

②晓雾将

③实是之仙

④未复有能其奇者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让人感到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书信;消散;人间;参与,这里指欣赏.

(2)①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②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C.

(4)作者盛赞自然之美,表达是热爱自然,娱情山水,归隐山林,沉醉自然超凡脱俗的欣喜之情.

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 这几句表现了作者由积极乐观、胸怀旷达,到抑郁惆怅的心理变化过程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这两句写故乡之水对“我”依依不舍,万里相送,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这两句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体现了王维作品“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D:小时候/乡愁是一杖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这几句写作者少小离家,思念母亲,小小的邮票成为寄托乡愁的载体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6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5答案: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解析::这种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主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有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本题中抓住,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之景物,通过“直”“圆”的分析可以得出答案)

16答案: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解析:这是道理解古诗中心的题。古诗中心通常在最后两句中可以看出,古诗中的关键语言,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诗人在萧关逢候骑,可看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画堂春·寄子由

【宋】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注释】①这首词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13.《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3.“归去奈何愁”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时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