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望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情景?

2.一句“落”在炼字上颇有妙处,试做简要分析。

1.答案:诗人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创设了一种万籁俱寂的情景,衬托了自己孤寂的心境,为下文写“秋思”作了铺垫。

2.答案结尾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

(一)雨过山村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斜”现读xié,在此诗中以求押韵,古音应读为: 。

2.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景色怎样的特点?

3.简要分析“闲”字的妙处。

1.答案:xiá  

2.答案示例:偏僻人稀、清新秀丽、自然静谧

3.答案示例:既用“闲”来反衬农家的“忙”,突出了人的勤劳;又用拟人手法,以栀子花的美烘托出人情的温馨和谐。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张仲素,中唐诗人。其诗多为乐府歌词。②漏水:漏壶(古代计时工具)滴水。

1.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

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1.答案:①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野何其漫长;②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③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

2答案:表达了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

晚春

韩愈

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1)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2)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古人对于后两句诗曾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请结合三、四两句诗来赏析一下。

 答案(1) 答: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A、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
 (2)答:“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被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同时,也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花下醉》)却又无斧凿之迹。故这首绝句流传千古。

东坡

(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①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 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的样子。

1.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特点。

2.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绘出“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的画面。

3.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清幽,宁静

2.略

3.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恬淡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

【浙江省舟山市】(一)

江上

【明】孙蕡

江上青枫初着花,客帆和月宿蒹葭。云过疏雨数千点,临水小村三四家。

风起渔船依钓石,潮回归雁认平沙。秋怀已向南云尽,又是沧洲阅岁华。

【注释】①孙蕡(fén):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广东南海人。②沧州:滨水的地方。

12.枫树是不会开花的,诗人却说“青枫初着花”,你如何理解?

13.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2.因为初秋时节,部分青色的枫叶逐渐变红,远远望去,就像是树叶上开出红红的花儿,或作者这样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初秋时节,江枫一片青色树叶中点缀着红色的美景。

13.示例:诗人既有淡淡的思乡情绪,又有看到景色后的开朗宽松心境。诗人原本有思乡的愁绪,尾联“秋怀”一词,即心底的忧愁,流露出作者在离家千里,身在旅途中的这种情感,但江行所见之景清新幽美,心境也逐渐开朗旷达起来,尾联写心底的忧愁已被风吹尽,在那滨水之处(沧州)每年也可以欣赏到江上的大好风光,即为明证。

【浙江省温州市】(一)

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

[宋]杨万里

梅从山下过溪来,近爱清溪远爱梅。

溪水声声留我住,梅花朵朵唤人回。

(选自《给孩子的古诗词》)

12.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回答。

A.杨万里的小诗妙用动词。结合全诗,分析第一句中“过”字的妙处。

B.杨万里的小诗巧用叠词。分析诗歌三、四句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12.[A] “过”字写出了梅花盛开的特点,诗人富有想象力,赋予梅花人的情感,表现梅花急切过溪唤“我”回去的情态,富有情味。

[B]溪水声声不停,像在热情地挽留诗人;像是急切呼唤诗人。两个叠词,既突出殷切之情,又富有音韵之美。在诗人笔下,溪水梅花都有了人的情感,别有趣味。

【浙江省衢州市】

金陵酒肆留别

【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3.李白的这首诗与他的《渡荆门送别》都借水抒写离情,你认为哪一首用得更好?请具体分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答案】示例1:《金陵酒肆留别》更好。诗句由饮酒留客到嘱客问水,场景豁然拓宽,让人由眼前喧闹热烈的饯别场面,联想到友人此去孤身一人,水路迢迢的未来之景。此句运用拟人手法赋水以生命,看似将离情与流水比较短长,实则道出江水不尽离情不断的挂念,也使得离别之情可视可量,意象变得生动而富有新意。而《渡荆门送别》借水抒情的句中虽然也用了拟人手法,但不如此时新颖。

示例2:《渡荆门送别》更好。借景抒情重在情景交融,意境和谐,诗句从出荆门到至楚国,一路景色变化,但相随相伴的一直是江水,因而结句水到“诗”成,借水表达对故乡的不舍之情,顺理成章,显得自然贴切。且明明是自己思念家乡却主客互换,故意说成是家乡之水深情款款,不舍游子,显得意味悠长。《金陵酒肆留别》借水寄情则显得有点突兀,与前几句所描写的景象不协调。

【浙江省宁波市】

定林①所居

[宋]王安石

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

临溪放杖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

二月四日作②

[宋]陆游

早春风力已轻柔,瓦雪消残玉满沟。

飞蝶鸣鸠俱得意,东风应笑我闲愁。

【注释】①定林:地名,为名胜之地。②此诗作于淳熙八年(1181年),作者落职闲居家乡。

19.《定林所居》中的“溪”、“山”分别具有     的特点;《二月四日作》通过   和消残之雪来描写早春的景色。

20.尽管两首诗都有“闲”字,诗人心境却不一样,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19.蜿蜒曲折(弯曲)高 轻柔之风(飞蝶鸣鸠)

20.《定林所居》中“闲”字写出了诗人纵享山水的闲适自得之情,而陆游《二月四日作》中“闲”字很好地写出了诗人因落职闲居而失意苦闷的愁绪。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