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杨万里的《新柳》

新 柳 (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1)诗中的“新柳”有什么特点?

(2)“水中柳影引他长”中的“引”字有什么妙处?

(3)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颜色浅黄,形态纤长、轻柔。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照应了前面的“百尺”一词,又描绘出一幅柳条和水中柳影相连相映的图画,优美而有动感,富有情趣。 

(3)表现了作者对新春的喜爱之情。 

泊平江百花洲①

杨万里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②得胜游。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 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注】①这首七律是诗人从临安赴建康江东转运副使途中所作;平江百花洲:平江,府名,治所在今江苏苏州,百花洲是当地的一个沙洲。②王程:为王事(公事)而奔走的旅程。

1.诗人发出“身如孤舟,漂泊无定”之叹是因为( )

A.吴中苏州好 B.云山苦见留 C.杨柳都相识 D.四泊百花洲

2.下列对诗歌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交代自己与苏州的因缘,平平叙事,颇有民歌风味。

B.诗歌主要表达的是诗人因游赏苏州胜景而兴奋不已的心情。

C.颈联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诗人将主观的情感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我合一,浑然一体。

D.这首抒写旅途感受的诗,特点在于轻松清新、洒脱自然。

1.D 

2.B

月下

〔宋〕陆游

月白庭空树影稀,鹊栖不稳绕枝飞。

老翁也学痴儿女,扑得流萤露湿衣。

[注释]①老翁:指作者自己。

金山夜戏

〔明〕张岱

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日晡,至北固,舣舟江口。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仆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阗,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选自《陶庵梦忆》,中华书局2015年版)

[注释]①日晡(bū):傍晚时分。②舣(yǐ)舟:停船靠岸。③噀(xùn):喷,吐。④摋(sà):揉。

1.下列句中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扑得/流萤露/湿衣 B.月光/倒囊入水

C.盛张/灯火大殿中 D.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寺人皆起看 (2)山僧至山脚目送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

4.下面两句都写到了月光的皎洁,方式却不一样,请分别加以分析。月光下的作者形象,各有不同,请根据诗文内容简要概括。

(1)月白庭空树影稀,鹊栖不稳绕枝飞。

(2)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1. B

2.(1)全,满(2)补充音节,无实义

3.慢慢地定睛看,到底是什么地方的人,为了什么事情以及什么时候来到的,都不敢问。

4.第一句通过“月白”直接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又通过“庭空”“树影稀”“鹊栖不稳绕枝飞”侧面衬托了月光的皎洁;第二句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残雪”,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陆游是一个充满生活情趣,充满童真的人,而张岱是一个率性洒脱,痴迷于山水,有闲情雅趣的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抒写诗人 的情感。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从“过五溪”“夜郎西”可以看出龙标被贬之地的偏远。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此时相望不相闻,月逐月华流照君”两句意境相近,

1、对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

2.B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头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这首诗中最能概括中心事件的句子是?

2.本诗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

1、(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2、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的颈联蕴含着怎样的生活道理,请写出来。

1.思乡(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旧事物孕育着新事物,新旧交替。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请分别解释“白水”和“班马”在诗中的意思。

(2)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1)白水:明净的水。    班马:离群的马。  

(2)诗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用浮云孤飞来去不定比喻游子漂浮不定的心意,以落日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比喻与友人难分难舍的心情(融情于景)。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歌围绕诗题中哪个字着笔,着重写了什么内容?

2.对下面这首古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的绵延不尽、高耸入云。

B.颔联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上句用虚笔写泰山的神奇秀丽,下句实写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

C.尾联写企盼登山之情。“会当”意为“终要”,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似写登山,实为明志。

D.全诗紧扣“望”字来写,由近到远,热情赞美泰山的秀美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透露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1.诗歌围绕诗题中的“望”字着笔,着重写了望泰山的所见所感。

2.D

阳湖①道中

风迥②五两③月逢三, 双桨平拖水蔚蓝。

百分桃花千分柳, 冶红妖翠画江南。

【注释】①阳湖:今江苏常州 ②迥:动词,指风转动“五两” ③五两:古测风仪,以毛五两系于竿顶,用以观察风力、风向的变化。

1.第四句中“冶红”“ 妖翠”分别照应了什么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冶红”照应“桃花” “妖翠”照应“柳”

2对盎然春意的喜爱和赞美,对宁静祥和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 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填写诗句 

2.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 (1) 手法,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 (2) 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3.这首诗叙写了在深秋的早晨,一个男子在长满芦苇的河边 (1) 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是 (2)

4.诵读诗歌要读出韵律和节奏。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请为“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画出节奏。

1白露未晞

2.托物起兴(比兴手法) 凄清 

3. 寻找意中人  (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4.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