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结合全诗所描绘的景物,请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
2.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1.答案示例: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无奈与感叹。前两句写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的凄冷景色,透露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后两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独自在宿鸟的叫声中关上家门,传达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2.答案示例:构思:全诗紧扣“春日”“黄昏”,写出了“小雨”“落花”等不同景物的特征。既符合真实自然的景物,又巧妙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新颖别致,浑然天成。
写法:比喻,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此想到网住春天,即留住春天。想象生动新奇。
语言:用“网”字,突出诗人留恋春天想要挽留住春天之意,“狼藉”则渲染出春花凋零、繁华已逝的寂寥气氛,“自”则表现出诗人被免职后无人问津的落寞与失望。平中见奇,朴中出新。
古诗阅读
客舍对梅
宋 ·陆 游
野迥林寒一水傍,密如①疏蕊正商量。
半霜半雪相仍②白,无蝶无蜂自在香。
月过晓窗移影瘦,风传残角引声长。
还怜客路龙山下,未折一枝先断肠。
[注]①如:与,和。②相仍:仍旧。
1.前两联主要描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作者感情的变化过程。
1.不畏严寒,生机勃勃,素雅芳香(坚贞高洁),安闲自在。
2.前两联描写了梅花的风姿,表达了对梅花的喜爱和钦佩之意;后两联情随景迁,描写了月移影瘦、风传残角的景象,抒发了羁旅思乡的孤寂与愁苦之情。
登幽州台歌 黄鹤楼 (唐) 崔颢
(唐)陈子昂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2、《登幽州台歌》与《黄鹤楼》在情感上有何异同?
1、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2、相同: 两首诗都表现出苦闷孤单之情
不同:《登幽州台歌》: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寥无奈的情怀
《黄鹤楼》:表达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思念家乡的情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这首诗为作者晚年闲居在家乡山阴所做,诗中第一句描绘出了作者怎样的处境?
2、试分析“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的修辞及作用。
1、年老久病,无所作为
2、一语双关的修辞手法。作用:“风吹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又象征了南宋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处境。“风吹雨”照应了诗题,同时窗外的风雨声与战场上的马蹄声很相似,引出了下一句。
西江怀古
杜牧
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
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棰更荒唐。
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
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吞巴汉控潇湘”一句点明了西江的地理位置,上连巴蜀汉中,下接潇湘吴越。
B.颔联中的“真戏剧”和“更荒唐”体现出了诗人对曹操和符坚这类人的惋惜之情。
C.颈联是吟咏长江的千古绝唱,描写的是西江之上已是硝烟散尽的太平景象。
D.全诗叙写了作者面对浩荡的西江之水时的所见所感。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怒似连山静镜光”运用夸张这一种修辞手法,写出了江水的动静无常。
B.颔联借用曹操和符坚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对极富野心、夜郎自大之人的嘲讽。
C.本诗为怀古咏史之作,诗人以浩瀚宏大、亘古不变的长江反衬出人类的渺小。
D.本诗借古抒怀,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化的无奈、伤感和惆怅之情。
1. B
2 A
阅读下面唐朝贾至的两首诗①
春 思 西 亭 春 望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日长风暖柳青青,北雁归飞入窅冥②。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岳阳楼上闻吹笛,能使春心满洞庭。
【注】①此两首诗为贾至被贬期间所作。②窅(yǎo)冥:遥远处;遥空
⑴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柳树,它们在全诗中有什么共同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有人说《春思》的后两句似乎不合常理却很奇妙,请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下面诗句中表达的情感与第二首诗中“春心”一致的一项是
A.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晚春》)
B.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山中留客》)
C.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
⑴都点明节令,都以乐景衬哀情。
⑵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构思新奇。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是怨东风冷漠无情,反过来说春日惹恨。这样诗意表现得更加曲折含蓄,更有深度。
⑶D
阅读《望岳》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作者创作这首诗正是青春勃发之时,请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作者在这首诗中炼字极为生动,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哪里。
1、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蓬勃朝气。
2、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浣溪沙
(宋)张孝祥①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②声里绣旗红。澹③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 酒阑挥泪向悲风。
【注】①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 于湖居士,著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此词调名下,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②鞘(shāo):鞭鞘,拴在鞭子头上的细皮条等。③澹(dàn):恬静安然的样子。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边塞平原辽阔之景,还表明了此人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B.上阕前两句描写了晴空万里、水天相接、鞭声响亮、红旗耀眼的景象。
C.“澹烟衰草有无中”不仅描写了极目远望之景,还表明了词人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D.词的下阙抒写了北望中原之无限感慨感慨以及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悲凉心绪。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向是( )
A.词的上阕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角度写景,时节鲜明,色彩明丽。
B.“一尊浊酒戍楼东”一句在下阙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词的下阙抒发感慨,俨然可见一位爱国志士的形象。
D.这首词气势雄健,意蕴深厚,体现了豪放之词风。
1.C
2.A
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回答后面的问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1、“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3、第二句除明写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景之外,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2、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3、还暗示了诗人孤灯听雨、长也难眠的离情别绪,也像这秋雨一样,绵绵密密,涨满了秋池。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对《天净沙·秋思》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别故土的游子”,“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2对《天净沙·秋思》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1.A
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