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贾至①的《春思》一诗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②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①贾至:唐代洛阳人。这首诗是他在被贬为岳州司马时所写。②历乱:烂漫
⑴本诗前两句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对它们的描写,体现出春天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⑵赏析“春日偏能惹恨长”中“惹”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答案:草、柳、桃花、李花 示例: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⑵示例一:“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春日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表达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
示例二:“惹”是招引(或:引起)的意思,诗人抱怨舂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妙用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9.这首诗用了很多叠词,这些叠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10.这首诗写的是神话故事,你知道人们喜欢它的真正原因吗?
9.这首诗用了很多叠词,这些叠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全诗用了六个叠词,不仅读起来韵律感很强,而且增强全诗的缠绵情调,耐人咀嚼寻味。
10.这首诗写的是神话故事,你知道人们喜欢它的真正原因吗?(2分)
诗写的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表现的却是人间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遗憾,故能引起许许多多痴情男女的共鸣。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抒发了作者 的情怀。
2.全诗共有四联,选取你最喜欢的一联,说说它好在哪里。
1.思念故乡
2.示例:“生”和“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生活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点赏析。
1C
2.角度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角度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角度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交代了远渡送别的地点是“ ”和此行的目的地是“ ”。
2.对“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随”字将群山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B.“入”字,力透纸背,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
C.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这样的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D.后句写出了他乡的荒芜萧索、毫无生机,进而反衬出家乡之美。
8. “荆门” “楚国”
9. D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诗的题目中有一个词与第三句中的''逐臣''相照应,这个词是
2.试分析诗作首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1. 贬
2.交待了送别的地点和时间,渲染了凄凉的气氛,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悲伤不舍的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结合全诗所描绘的景物,请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
2.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1.答案示例: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无奈与感叹。前两句写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的凄冷景色,透露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后两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独自在宿鸟的叫声中关上家门,传达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2.答案示例:构思:全诗紧扣“春日”“黄昏”,写出了“小雨”“落花”等不同景物的特征。既符合真实自然的景物,又巧妙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新颖别致,浑然天成。
写法:比喻,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此想到网住春天,即留住春天。想象生动新奇。
语言:用“网”字,突出诗人留恋春天想要挽留住春天之意,“狼藉”则渲染出春花凋零、繁华已逝的寂寥气氛,“自”则表现出诗人被免职后无人问津的落寞与失望。平中见奇,朴中出新。
古诗阅读
客舍对梅
宋 ·陆 游
野迥林寒一水傍,密如①疏蕊正商量。
半霜半雪相仍②白,无蝶无蜂自在香。
月过晓窗移影瘦,风传残角引声长。
还怜客路龙山下,未折一枝先断肠。
[注]①如:与,和。②相仍:仍旧。
1.前两联主要描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作者感情的变化过程。
1.不畏严寒,生机勃勃,素雅芳香(坚贞高洁),安闲自在。
2.前两联描写了梅花的风姿,表达了对梅花的喜爱和钦佩之意;后两联情随景迁,描写了月移影瘦、风传残角的景象,抒发了羁旅思乡的孤寂与愁苦之情。
登幽州台歌 黄鹤楼 (唐) 崔颢
(唐)陈子昂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2、《登幽州台歌》与《黄鹤楼》在情感上有何异同?
1、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2、相同: 两首诗都表现出苦闷孤单之情
不同:《登幽州台歌》: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寥无奈的情怀
《黄鹤楼》:表达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思念家乡的情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这首诗为作者晚年闲居在家乡山阴所做,诗中第一句描绘出了作者怎样的处境?
2、试分析“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的修辞及作用。
1、年老久病,无所作为
2、一语双关的修辞手法。作用:“风吹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又象征了南宋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处境。“风吹雨”照应了诗题,同时窗外的风雨声与战场上的马蹄声很相似,引出了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