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新教师听了特级教师张老师的一堂课。张老师开始上课就播放了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一首歌曲,把学生带到了相应的学习情境之中。接着,又通过设置一些巧妙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各自钻研,还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学生掌握了有关知识,初步形成相应能力。总的来说,张老师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阅读以上材料,简要分析张老师在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中采用了哪几方面的知识?
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备课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张老师:这一课我想用一课时完成。陈老师:我也是这样设想的。你的教学怎样设计呢?张老师:我想第一是复习新闻知识,第二是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让学生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第三是与学生共同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李老师:我想重点应落在“现实场景的再现”上。陈老师:“现实场景的再现”抓得很好,但我觉得还要注意“历史材料的运用”,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使作品增加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对上面几位老师的做法,评价不正确的是()。
A:陈老师选择的教学内容侧重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 B:陈老师的做法关注学生在新闻阅读过程中精神的活动和生命的活动 C:张老师把新闻知识作为教学的引子,把阅读文本作为解释和印证新闻写作的范本,这种做法比较好 D:陈老师这样处理语言教学更实在
学完《只有一个地球》后,张老师让学生为当地的环保局设计一个方案,学生通过查阅图书和浏览下载网络资料,结合自己平常对附近工厂的所闻所见,很快就写出了有理有据的环保方案。张老师的教学方法说明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优越性()
A:锻炼了学生的查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阅读写作能力; B: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C: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D: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案例:张老师在《云山深处之溪山行旅》一课教学时,课前布置学生用一周时间先收集和整理有关中国山水画作品欣赏的资料。上课时,教师首先播放《溪山行旅图》作品分析视频给学生欣赏,然后给各个学生发一本小册子,内有中国山水画作品的学习资料和供学生使用的评价卡片,张老师模拟中国画作品博览会的情境,让学生当一回“美术评论家”,分组对作品的形式美感、人文意境等方面进行评论,每个小组推出一个代表,在全班发表评论。
(1)这节课运用了哪些学习方式?
(2)结合案例,谈谈张老师是如何运用这些学习方式的,其优点有哪些?
案例:张老师在《云山深处之溪山行旅》一课教学时,课前布置学生用一周时间先收集和整理有关中国山水画作品欣赏的资料。上课时,教师首先播放《溪山行旅图》作品分析视频给学生欣赏,然后给各个学生发一本小册子,内有中国山水画作品的学习资料和供学生使用的评价卡片,张老师模拟中国画作品博览会的情境,让学生当一回“美术评论家”,分组对作品的形式美感、人文意境等方面进行评论,每个小组推出一个代表,在全班发表评论。
(1)这节课运用了哪些学习方式?
(2)结合案例,谈谈张老师是如何运用这些学习方式的,其优点有哪些?
张老师买篮球用了325元,买8个足球,每个42元,张老师买篮球和足球一共用了多少钱?
解:325+42×8
=325+336
=661(元)
答:张老师买篮球和足球一共用了661元.
张老师打480个字共用了4分钟,照这样计算,张老师30分钟能打多少个?(用比例解)
解:设张老师30分钟能打x个.
x:30=480:4
4x=480×30
x=3600;
答:张老师30分钟能打36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