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莎鸡”是()。

A:公鸡 B:蝉 C:蝗虫 D:纺织娘

豆娘和纺织娘同属于蜻蜓目。()

我国封建社会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种田的,缺米粮;晒盐的,喝淡汤;纺织娘,没衣裳;编凉席的睡光床。”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封建土地所有制 B:封建等级制度 C: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 D:地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阅读下面这篇说明文《松树金龟子》(节选),完成22—25题。(12分)

我特别感兴趣的是,松树金龟子有音乐天赋,连雌虫也一样能唱歌。雄虫是不是靠唱歌来召唤、引诱异性呢?是不是雌虫了也用歌声来呼应雄虫的歌声呢?在通常的情况下,双双快乐地生活在松树枝头,它们是有可能一唱一和、夫妻对唱的。可惜的是,我既没有听到它们在树上一唱一和,也没有听到它们在铁丝网里对唱。我无法作证

金龟子发音的部位在腹部末端。小虫的腹部一伸一缩,腹部的最后一节跟鞘翅的后翼相互磨擦,就产生了声音。在腹节和鞘翅的表面看不出有什么特殊的发声器官。就是拿放大镜仔细看也看不到用来发音的细条纹,两个面都是光溜溜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呢?

你把食指浸湿,按在玻璃板上来回磨擦,发出的声音跟金龟子叫的音差不多。如果用橡皮在玻璃上擦,那发出的声音跟金龟子叫的音就一模一样了。如能掌握一定的节奏,那就跟金龟子的歌唱没有区别了。金龟子身上的能自由伸缩的软软的腹部就是橡皮,又薄又硬的鞘翅就是玻璃。可见金龟子发音的原理非常简单。

其他为数不多的鞘翅目昆虫也具有同样的特点。例如屎壳螂,也是靠腹部的伸缩来摩擦鞘翅后翼,发出声音的。

虽然我们掌握了金龟子发音的原理,它为什么歌唱却仍然是个迷。是为了求偶而歌唱?这有可能。然而,尽管我特别注意,在深夜里,我从未听到过金龟子的歌声。就是近在咫尺的铁丝网里,我也听不到它们的歌声。

要金龟子唱也不难,只要抓在手里,摸摸捏捏,它就会唱起来。一直唱到你不再去冒犯它。那声音听起来不像是唱歌,倒更像是抱怨声,对命运的抗议声。真是奇怪,在金龟子的世界里,歌声是用来表达痛苦的,而沉默则是欢乐的标志。

其他靠胸部或腹部摩擦来发出声音的昆虫也差不多。正躲在洞穴内产卵的蟋蟀妈妈,受到突然的惊吓会发出悲鸣;被抓获的天牛会竭力鸣叫。危险过去了,它们就不再大叫。

也有昆虫为了自娱、求偶、庆祝欢乐、庆祝明媚的阳光而歌唱。这些昆虫大部分在遇到危险时就默不作声。

稍有异常,纺织娘就不再歌唱。与之相反,知了一旦被捉住就拼命大叫,比平时要响得多。螽斯的唱歌既能表达悲哀,也能表达欢乐,以至于难以分清到底是哀鸣,还是在欢歌。昆虫默不作声是否表示它很愉快?它高声大叫是不是为了吓退敌人?如果金龟子和知了面对危险大喊大叫,那为什么纺织娘面对危险却要停止叫喊?

总而言之,昆虫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叫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

2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2分)

答:

23.文章还写了蟋蟀、天牛、纺织娘的叫,是要说明什么问题?(3分)

答:

24.对文中划线句子“我无法作证”以及“还没有弄清楚”,有人认为,既是无法作证和没有搞清楚,就不应该写出来。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3分)

答:

25.你从法布尔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金龟子的例子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

答:

22.介绍松树金龟子的唱歌(发音)原理及原因  23.说明作者要探索发声昆虫鸣叫的原因及其规律。24.正是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科学说明事物的态度。25.示例:要得到第一手资料,就要亲自观察。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倦 夜 苏轼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

[注]络纬:昆虫名,俗称“纺织娘”。

(1)“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分)

答:                                  

 (2)诗歌以“倦”字引出下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1) 所写环境的特点是:荒僻(僻远、冷寂)、凄清。(1分)

运用了衬托、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

“孤村”坐落在旷野之中,显得荒僻;夜间的“一犬吠”和照着行人的“残月”,给人以凄清之感(1分)

用“一犬吠”衬托环境的荒僻,“残月”的静景和“几人行”的动景结合着写。(1分)

(2)诗歌由“倦”字引出投宿荒村、长夜难眠之事,所见凄凉之景;(2分)

他想到自己常年奔波,鬓发已白,却竟像络纬虚织一样,由此表达了年华老去、功业无成的感慨。(2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倦 夜

苏轼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

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

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

[注]络纬:昆虫名,俗称“纺织娘”。

(1)“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以“倦”字引出下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所写环境的特点是:荒僻(僻远、冷寂)、凄清。运用了衬托、动静结合的手法。“孤村”坐落在旷野之中,显得荒僻;夜间的“一犬吠”和照着行人的“残月”,给人以凄清之感;用“一犬吠”衬托环境的荒僻,“残月”的静景和“几人行”的动景结合着写。

(2)诗歌由“倦”字引出投宿荒村、长夜难眠之事,所见凄凉之景;他想到自己常年奔波,鬓发已白,却竟像络纬虚织一样,由此表达了年华老去、功业无成的感慨。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山月

(宋)文同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余苦吟,满林啼络纬①。

【注释】①络纬:昆虫名,即纺织娘,善鸣。

(1)颈联“病雨山果坠”一句中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本诗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病”字。该词运用拟人修辞,山果以雨为病,形象地写出山中雨久,山果因遭雨害而自落的情景,表达出山林的幽静。

(2)这首诗描绘了高松、月影、虫唱、风荷、果落等景色,描绘了一幅初晴后幽美、寂静、清爽的山中月夜图。表达了作者漫步月夜林下的恬静、愉悦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倦 夜

苏轼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

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

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

[注]络纬:昆虫名,俗称“纺织娘”。

⑴“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分)

答:                                  

                                    

⑵诗歌以“倦”字引出下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答:                                  

                                    

⑴所写环境的特点是:荒僻(僻远、冷寂)、凄清。(1分)运用了衬托、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孤村”坐落在旷野之中,显得荒僻;夜间的“一犬吠”和照着行人的“残月”,给人以凄清之感;(1分)用“一犬吠”衬托环境的荒僻,“残月”的静景和“几人行”的动景结合着写。(1分)

⑵诗歌由“倦”字引出投宿荒村、长夜难眠之事,所见凄凉之景;(2分)他想到自己常年奔波,鬓发已白,却竟像络纬虚织一样,由此表达了年华老去、功业无成的感慨。(2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倦 夜

苏轼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

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

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

[注]络纬:昆虫名,俗称“纺织娘”。

⑴“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分)

答:                                  

                                    

⑵诗歌以“倦”字引出下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答:                                  

                                    

⑴所写环境的特点是:荒僻(僻远、冷寂)、凄清。(1分)运用了衬托、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孤村”坐落在旷野之中,显得荒僻;夜间的“一犬吠”和照着行人的“残月”,给人以凄清之感;(1分)用“一犬吠”衬托环境的荒僻,“残月”的静景和“几人行”的动景结合着写。(1分)⑵诗歌由“倦”字引出投宿荒村、长夜难眠之事,所见凄凉之景;(2分)他想到自己常年奔波,鬓发已白,却竟像络纬虚织一样,由此表达了年华老去、功业无成的感慨。(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