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为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不仅是一个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一种顺应自然的生存之道。 B:丛教授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人们一提起那心爱的专业时,他就津津乐道地谈个不停。 C:气温骤降,红军官兵身上还是单衣薄衫,一个个噤若寒蝉,不过还要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 D:这家印刷公司落实了减员增效的方案后,当月就扭亏为盈,收到急功近利的效果。
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部文学名著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不少形象个性鲜明,血肉丰满,呼之欲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由于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这个曾经风光秀丽、游人如织的著名风景区,近年来,已经无人问津了。 C:阳平镇有一处大型的露天蔬菜批发市场。这里每天门庭若市,来来往往的人们忙着购买各种新鲜蔬菜。 D:经北京市公安部门的全力侦破,轰动一时的故宫文物失窃案终于水落石出,出人意料的是偷窃文物者竟然是一个普通游客。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我国幅员辽阔,物种丰富,发展特色农业要因地制宜。 B:刘教授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睹物思人,禁不住潸然泪下。 C:在桂林市中学生曲艺大赛中,我校以别具匠心的构思获得一等奖。 D: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努力攀登科学高峰,不能高山仰止。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以前的科幻电影中的许多设想,当时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现在却不断变为现实。 B:与他人交往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身临其境地为对方着想,不能只顾自己。 C:常言道,独木不成林,一花难成春。一个人再能干,离开了集体也做不成大事。 D:村民依靠当地的水库资源发展养殖业,走上致富路,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菲律宾虽欲扩大军备,但财力贫乏,面对美国的天价先进武器,只能望洋兴叹。 B:陆续出台的房改令意图大相径庭,都是想通过合理控制房价而稳定房地产市场。 C:金融危机山雨欲来,政府未雨绸缪,应对措施有力保障了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D:辩论赛上,他引经据典,挥洒自如,气势夺人,为赛队夺冠立下了汗马功劳。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心胸狭窄,经常在一些不值一提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上斤斤计较。 B: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C:一连下了好几天雨,操场上拖泥带水的。 D:部门领导在检查防火工作中,认真负责,吹毛求疵,受到群众好评。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真是巧夺天工。 B:小强同学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学习。 C:这也许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方法,但似乎也无可非议。 D: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解释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部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B:她以这次太空飞行作为激励我们向未来冲击的教例,孜孜不倦地讲述给我们。 (多次、不知疲倦) C:我家邻村,有一个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长途跋涉了二三十年。 (屈辱辛苦地工作) D:因为旅鼠的视力很差,鼠目寸光,看不到远处的东西。 (比喻眼光短,见识浅)
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是( )
A:路人对用粉笔作老虎画的老汉大为赞赏:“能把老虎画得如此惟妙惟肖,确实厉害。” B:巴金的《家》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C:这山里的天气一会儿风,一会儿雨的,真是风云突变啊。 D:连老师都做不出来的题,这位新同学两分钟就算出来了,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的一项是( )
A:有些地方为增产粮食而盲目毁林开荒,结果事与愿违,不仅粮食没增产,还破坏了生态环境。(适得其反) B:当我国体操健儿在奥运会中取得男子团体冠军的那一刻,鸟巢内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振聋发聩) C:单位给我俩各派重任,我和他在车站挥手告别,然后就分道扬镳,各奔东西了。(南辕北辙) D:梭罗的文章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内容,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独占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