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诺的有效撤回期间是()

A:承诺作出前 B:承诺发出前 C:承诺发出后至承诺送达要约人之时 D:承诺发出后任何时间

()的召开,揭示了孙中山革命生涯的新篇章,使其晚年的思想焕发出绚烂的光彩。

承运人应于何时发出催领通知?

发出旅客列车时,与列车出发方向相反方向可以进行调车。

面对如此美丽绝伦的景色。大家不禁发出____。

A:赞扬 B:赞叹 C:赞服 D:感叹

阅读《始终眷恋着祖国》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呆了20年。这20年间,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钱学森兴奋极了。就在那年的中秋(新中国诞生的第六天),钱学森夫妇心中萌发起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到祖国去,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959年7月,已经下定决心返回祖国的钱学森,会见了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告诉他准备立即动身回国。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曾经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

1950年8月,钱学森预购了机票,准备搭乘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飞机离开美国。他辞去了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这个学院“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职务。与此同时,他已将许多科学书籍和研究工作笔记装好箱,交给美国搬运公司启运回国。

1.说说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1)就在那年的中秋节(新中国诞生的第六天),钱学森夫妇心中萌发起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到祖国去,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何时”的感叹。

2.听说钱学森要回国,美国海军次长大为震惊,这说明了什么? 作者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1.(1)作者特别点明时间,“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萌发这一念头自然而合情合理;“新中国诞生的第六天”证明他们回国的目的是“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每逢佳节倍思亲。

(2)“不止一次”表明很多次,钱学森对现有境况的很多次的感慨,突出他对祖国的怀念之情。

2.不仅说明了钱学森的价值,更预示了钱学森回国的道路将艰难而曲折,会受到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同时,也反衬了钱学森眷恋祖国的深情。 侧面描写。

写作训练

【写法借鉴】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用词准确生动,恰当地表达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如“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两个“不止一次”生动地表现了钱学森对祖国魂牵梦绕的眷恋。

【片段仿写】请你仿照课文中的形式,以“我在写给朋友的信中,不止一次地……我告诉朋友,我不止一次……”的形式,写一段话,表达你对朋友(或故乡)的思念。

答案(示例):我在写给朋友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何处是归程”的感叹。我告诉朋友,我不止一次梦见故乡,梦见和朋友一起玩耍的小院子。

对下面句子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梦见上

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A.表明其牵挂年老的双亲,想回国。

B.作为海外游子迫切想回来,投身于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C.虽然在美国取得了辉煌成就,但那里毕竟不是自己的故土,且有种族歧视之

感。

D.上海给钱学森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忆。他急切地想回去看看。

【解析】选B。根据文章语句“回到祖国去,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可知,钱学森回国,是为了报效祖国。

结合文意,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2)他(美国海军次长)曾经说:“我宁肯枪毙他(钱学森),也不愿放他回中国。”

(1)两个“不止一次”生动地表现了他对祖国魂牵梦绕的眷恋。

 (2)这组关联词表现了美国海军次长不准钱学森回国的坚决态度,不仅说明了钱学森的价值,更预示了钱学森回国的道路将艰难而曲折,会受到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