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十年代,天津著名的“五档相声”包括马三立、常宝堃、侯宝林、()、()等人。
马三立相声的特点可以说是大俗大雅。
梅兰芳之于京剧正如( ) 之于( )
A:周立波 舞蹈 B:关汉卿 昆曲 C:马三立 相声 D:刘德华 明星
梅兰芳之于京剧正如( )之于( )。
A:周立波 舞蹈 B:关汉卿 昆曲 C:马三立 相声 D:刘德华 明星
梅兰芳之于京剧正如( )之于( )
A:周立波 舞蹈 B:关汉卿 昆曲 C:马三立 相声 D:刘德华 明星
梅兰芳之于京剧正如( ) 之于( )
A:周立波 舞蹈 B:关汉卿 昆曲 C:马三立 相声 D:刘德华 明星
梅兰芳之于京剧正如()之于( )
A:周立波、舞蹈 B:关汉卿、昆曲 C:马三立、相声 D:刘德华、明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马三立的笑与泪
曲艺界认为,是马三立真正将相声从撂地摆摊带进剧场殿堂的。相声界甚至有这样的说
法:“谁不学马三立谁不会说相声,谁刻意模仿马三立谁说不好相声。”这样的赞誉在同行之间实属难得,他被公认为“相声泰斗”。
马三立的相声,情节荒诞,但并不离谱,使人觉得合情合理。他善于观察社会生活,注意从生活中汲取养分,以其含蓄隽永、质朴自然、温文尔雅的艺术风格,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因此有行内人认为,直到马三立才真正形成了本色自然、冷面滑稽、外松内紧、有条不紊、表演细腻的“马派相声”。
马三立出身曲艺世家。祖父马诚方年纪轻轻就漂泊江湖,跟评书艺人学会说书,最拿手的是《水浒》,娶妻生子后进北京城安了家。他在什样杂耍门中颇有声望,交游甚多,其中包括相声前辈春长隆、恩绪。这两位见多识广,又有才气,所说的相声趋向雅而不俗。马诚方让儿子马德禄拜在他们门下学艺,再传至马三立兄弟。
因深知做艺人的艰辛,父兄一直竭尽全力供马三立读书。但最终因家境窘迫,1930年,马三立迫不得已子承父业,入了相声一行,走街串巷,尝尽了江湖险恶。
虽然生活艰难,但马三立在相声创作上却从没有丢掉过自己的风格和格调。他早年表演的传统相声,主要是最见演员功力的“贯口”活儿与“文哏”段子。中年之后,在表演对口相声的同时,马先生也善演单口相声,并且常能使所演节目给观众带来“余音绕梁”的美感。
据不完全统计,他演出过传统相声两百多段,创作、改编并演出新相声六七十段;同时,他还创作有两百多个相声小段。他一生都扎根市井大众,评说的是家长里短,刻画的是街坊四邻,对小人物的演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的作品以讽刺见长,超越了对一事一物表面现象的关注,更注重于对人性的反思与揭露。
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前,说相声属于“下九流”,是被人看不起的职业,但马三立却一直秉承老艺人敬师敬业、自珍自重的态度,对于相声也抱有一种敬畏的心理。他毕生都记得“门长”裕德隆的训话:学艺不是儿戏;干一行,敬一行,爱一行;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多学多看多想多练,明白相声的道理;上台兢兢业业,下台沉稳自重,不贫不贱,不奸不懒,守礼守节守义。
在马三立看来,相声就是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的9年里,他满腔热情地改编表演新相声。1952年,他主动申请参加赴朝慰问团,回国后加入天津广播曲艺团,致力于相声的整旧创新,后转到天津市曲艺团,还当上了副团长。
但直爽的性格,又让他吃了苦头。1958年9月,“反右”运动卷土重来。电台共有500余名职工,先是揪出了4名“右派”,有关部门嫌“太少了”,又分下11个指标来。领导们为难了,重又打起精神在剩余人员中查找,直到确定马三立。从1958年秋天当上“右派”
到1977年秋返回市曲艺团,19年间马三立只说了3年相声,其余则是长达11年的下放劳动和5年“关牛棚”做杂役的生涯。
1961年3月16日,天津东郊军粮农场,马三立已经下放到此劳动两年了。当晚农场开大会,领导突然宣布马三立是“摘帽右派”了,可以返回原单位重操旧业,他当场落泪。
1999年4月,“马三立老人院”正式落成,在他的晚年生活中,除了大量的慰问演出之外,他几乎把所有的心思都扑在了这上面,亲自安排医疗、伙食等事务,还常常到各个房间,与老伙伴们说笑聊天。
2003年,这位最会讲笑话的老爷子走了。他在遗嘱中说:“我毕生只想把笑留给人民。”
(选自《国家人文历史》,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马三立把为观众演出看成是天大的事,为此他一生都把观众视为衣食父母。他常说:“人家买票看我们的表演是对我们的抬爱,他们懂相声、爱相声,我们不能骗观众。”(选自《文史春秋·相声泰斗马三立》)
②和马老谈话,丝毫感觉不出他有一丁点名人的架子。他朴实、谦虚,句句大实话,有时拿自己解嘲,却毫无哗众取宠之处。(选自《马三立:动、静、学、乐》)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相声界对马三立的赞誉表明马三立的相声艺术代表着相声的高度,不学就不能知道相声的真正特点,而模仿是不能超越马三立的相声成就的。
B.马三立学相声是受生活所迫,在马三立的父亲和兄长看来,当时的相声太过俗气,是“下九流”,说相声是根本没有任何出路的。
C.“门长”的话是教育马三立要热爱、尊重相声,让他知道说相声可以拿自己解嘲,但不能哗众取宠,不能因别人看不起自己就忘记艺术的严肃性。
D.新中国成立后的9年间是马三立在相声方面收获最多的几年,但随后的日子却显得很艰难,比如在“反右”中被打成“右派”后他就很少说相声了。
E.“我毕生只想把笑留给人民”是马三立毕生致力于相声事业的写照,表现了马三立对待相声的虔诚态度,体现了他为相声而活的崇高境界及其对观众的尊重和奉献。
12.马三立在相声创作上注重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13.文章以“马三立的笑与泪”为题的好处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4.马三立被人们称为“相声泰斗”,他的经历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11.AE
12.①坚持自己的风格。虽然生活艰难,但马三立在相声创作上一直坚持自己的风格和格调。②关注社会底层人物。马三立一生扎根市井大众,其相声作品演绎的是小人物。③注重对人性的反思。马三立的相声以讽刺见长,注重对人性的反思与揭露。
13.①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马三立的相声滑稽,是“笑”;新中国成立前,马三立生活贫穷,是“泪”,后来被打成“右派”,他艰辛的生活,也是“泪”。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相声本身的“笑”和马三立生活中的“泪”对比,体现了马三立对相声艺术的挚爱和其生活的艰辛。③是文章的线索。文章紧紧围绕马三立的“笑”与“泪”行文,这是叙事的主要线索。
14.①善于观察并深入生活。马三立注重观察生活,从社会生活中获得知识,汲取相声养分。②敢于创新。马三立致力于相声的整旧创新工作。③坚持自己的风格。马三立为“马派相声”的真正形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形成了马派相声的表现风格,同时他也一直坚持自己的风格。④做事认真而怀有敬畏之心。马三立遵从“门长”的训示,敬畏相声,把为观众演出看成是天大的事情,把观众视为衣食父母。
【解析】
试题分析:
11.B项“当时的相声太过俗气,是‘下九流’,说相声是根本没有任何出路的”无中生有。C项“可以拿自己解嘲,但不能哗众取宠”是来自相关链接的话,在“门长”的语句中不能完全体现。D项“收获最多的几年”不准确,文中无明确体现。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综合分析文章的题目,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注意1分选项,1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
12.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进行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13.分析标题的作用注意结合文章的结构和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标题的艺术手法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分析标题注意结构上的作用时全文的线索,然后是本身的手法是对比,最后结合人物传记的文本特征分析突出人物的某种品质。
14.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和现实进行论证分析,做到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此题后者的综合,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和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此题属于前者,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用文中的材料论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我叫马三立
刘连群
20世纪90年代的大部分岁月,已经步入耄耋之年的马三立依然保持着健旺的活力。
为马三立捧哏的合作者去世后,他就只说单口相声了,这一来倒另辟蹊径,开拓了又一艺术天地。他以老者的神态、语气讲笑话,从大家熟悉的生活琐事说起,可就在你不知不觉间转入正题了,直至“包袱”设就,从容“抖”开,让你先怔一下才幡然醒悟忘情失笑,而且越笑越有味道,有时还会依稀咀嚼出一丝哲理来,这就是大师的功力和境界了。
大师的幽默又是不受舞台限制的,晚年的马三立似乎随时随地能够抓出笑料,得心应口,激起笑声一片。去劳教所向失足少年讲话,走下汽车有两位女警察搀扶,记者一路追随照相,马三立忽然温和地说:“明天见报群众看见我让俩警察架着往里走,会说马三立这么大年纪还犯案,这不,被警察押着进监狱了!”此话一出,两位女警察笑得弯下身,半天没直起腰来!
马三立经常在台上说相声时自称“马大学问”,其实生活中的他确实爱读书,到老仍手不释卷,并且兴趣广泛,博闻强记。他读书涉猎面很广,他认为相声演员“肚子是杂货铺”,为此他一直忙中偷闲见缝插针勤读不已。除了读书,他还喜欢看戏,结交了许多梨园行的朋友。他还爱好国画、书法,爱看足球。
马三立的记忆力堪称训练有素,而且到老不衰。他到晚年一直没有放松对记忆力的锻炼,有一件事非常耐人寻味,就是他一直记得__同志逝世的日子、时间和中央悼词的部分章节。
晚年的马三立始终律己甚严,曾经自拟“养心安神十一条不该”和为人处世的“三别、三不、三对、三要”。“不该办的事情,莫办;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用的物品,不买;不该要的礼物,不收……不该得的报酬,不要”,“对自己的声望,珍惜;对道德品行,端正;对衣食住行,知足”。
2001年12月8日晚,“相声艺术大师马三立从艺80周年暨告别舞台晚会”上,马三立仍是那身可体的灰色中山装,那副镀金框架的秀郎架眼镜,还夹有灰色的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面含微笑,一派儒雅的长者风范。知道内情者会发现他的步子比过去慢些,气息也显得微弱,但一站到舞台上,却仍旧精神矍铄,光彩照人。依然是过去的__惯,先向观众作揖示意。如潮掌声止息下来,人们静静地等着大师开口,却谁也没想到,那沙哑、温和的嗓音说出的第一句话是:“我叫马三立……”谁不知道他是马三立?但他就是用这种小学生报到式的自报家门,拉近了与几千名观众的距离,也缓和了现场绷得过紧的气氛。马三立似乎有意冲淡晚会的隆重、严肃气氛。于是他娴熟自然地现场抓哏,妙语连珠:“……有的观众点我那段《买猴儿》,说不了了,没气力了,我现在已经成了‘老猴’了!”大家上台表示敬意和祝贺,他仍然不肯让气氛庄严起来,马季神态虔诚地献上手书的八个大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马三立含笑称谢,拉起他的手说:“我和马季,还有马玉涛是一家子,都是‘马大哈’的后代。”全场大笑。
他原为让人笑的,他坚持到了最后。大师走得很平和,很从容,似不再有所牵挂。
就引用宋人程颢的《秋月》结尾吧:“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作者把文章标题拟成“我叫马三立”,意在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一看似平凡的标题用在这里却显得很新颖别致。
B.马三立的合作者去世后,他就因找不到合作者而改成说单口相声了。相对先前,单口相声的艺术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C.作者举马三立去劳教所下车时被两位女警察搀扶一例,意在告诉记者在作新闻报道时要依据事实。
D.马三立在说相声时自称“马大学问”,这一自称,并不让人觉得马三立是个爱自夸的人,反而令人觉得亲切、真实。
E.本文作为一篇人物小传,因为选取的都是生活中不值一提的小事,使人觉得传主的形象不够丰满。
(2)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已经步入耄耋之年的马三立依然保持着健旺的活力”?(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以程颢的《秋月》一诗作结有什么深刻意蕴?(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三立在艺术上的成功给人们许多启示。请结合文本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你读完这篇传记的感想。(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B项,“他就因找不到合作者而改成说单口相声了。相对先前,单口相声的艺术效果并不令人满意”错,原因表述于文无据,且“单口相声的艺术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也不正确。C项,“意在告诉记者在作新闻报道时要依据事实”错,应是为了表现马三立随时都能抓住笑料的本领。E项,“使人觉得传主的形象不够丰满”错,正因为选的是生活小事而让人觉得马三立是个可亲可敬的人。
答案: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B、C不给分。
(2)解析:这类题的命题规律是:抓住原文中一个特点或某一方面,要求考生说出其具体内容;指出原文论述的某一规律,要求考生阐述形成这一现象的具体原因,等等。这些试题都需要考生或追本溯源,或探因求果,答案常常分散在原文某一段或几段文字中,需要考生筛选并整合出有效的信息。
答案:①改说单口相声后开拓了又一艺术天地;②从生活琐事中抓取笑料,让人忘情而笑,并引发哲思;③兴趣广泛,爱好读书;④记忆力到老不衰。(6分)
(3)解析:分析用《秋月》一诗作结的意蕴,首先要读懂这首诗。这首诗的作者借助于秋月下的小溪抒写了超脱尘世、闲适自在的情趣,流露了追求光明磊落的思想情怀。把握了这些,就不难理解作者用《秋月》一诗作结的用意了。
答案:①用诗中澄澈明净的意象象征了马三立先生高洁不俗的人品;(3分)②含蓄地表达了对马三立先生的怀念之情。(3分)
(4)解析:解答这类题目,要在梳理文意的基础上,明确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主旨,然后再分析作者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题干中说“马三立在艺术上的成功给人们许多启示”,考生可从马三立在艺术上的成功的原因来谈对人们的启示。
答案:①马三立天性幽默、随和,舞台上和生活中总能逗人发笑,是他成为相声大师的基本条件。这启示我们:在确定人生目标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可盲目。②马三立爱好广泛,勤学苦练,使他作为相声演员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技艺炉火纯青。这启示我们:人生目标只是奋斗的方向,距离成功还有漫长的路程,我们要有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精神。③马三立严于律己,坚持做人的操守和从艺的品德,是他成为大师的人格保证。这启示我们:人无论成功与否,都要坚守道德操守,都不能失去做人的底线。(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