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转向齿条与转向齿轮啮合间隙常见的方法有()。
A:改变转向齿条导块与转向器盖之间的垫片厚度 B:用转向器盖上的调整螺栓改变转向齿条导块与弹簧座之间的间隙值 C:调整前轮前束 D:调整转向横拉杆的长度
对主、从动锥齿轮啮合印痕一齿与齿侧间隙的调整要求是()
A:主、从动锥齿轮应沿齿长方向接触,其位置控制在齿轮中部偏向小端,离小端端部2-7mm B:接触痕迹的长度不小于齿长的50%,齿高方向接触印痕应不小于齿高的50%,一般应具齿顶0.80-1.60mm C:齿侧间隙为0.15-0.50mm,但每一对锥齿付轮啮合间隙的变动量不得大于0.15mm D:主、从动锥齿轮应沿齿高方向接触,其位置控制在齿轮中部偏向大段,离小断端部2-7mm
齿轮联轴器内齿轮在轴向有一定的游动量,以保证两轴都有()。
A:存油空隙 B:热胀冷缩的余地 C:受力变形的余地 D:装配误差的调整量
韶山8型电力机车齿轮联轴器的内齿轮在轴向有一定的游动量,以保证两轴都有各的()余地。
A:存油空隙 B:受力变形 C:热胀冷缩 D:便于安装
齿轮联轴器的内齿轮,轴向应有一定的游动量以保证两轴都有()空间。
A:存油空隙 B:受力变形 C:热胀冷缩 D:磨损
齿轮联轴器的内齿轮轴向有一定的游动量以保证两轴都有()空间。
A:存油空隙 B:受力变形 C:热胀冷缩 D:磨损
相交轴传动齿轮有直齿锥齿轮和()。
A:螺旋齿锥齿轮 B:人字齿轮 C:蜗杆和涡轮 D:斜齿圆柱齿轮
齿侧间隙是指一对相互啮合齿轮的非()沿法线方向的距离。
A:非工作表面 B:工作表面 C:齿侧面
齿轮联轴器的内齿轮轴向有一定的游动量,以保证两轴都有各自的()余地。
A:存油空隙 B:受力变形 C:热胀冷缩
根据齿轮啮合形式分类,齿轮传动的方式有()。
A:外啮合齿轮传动 B:内啮合齿轮传动 C:齿轮齿条传动 D: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