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时期,大诗人()一首《清明》诗吟出千古绝唱:“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描述的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所形容的名酒是( )。
A:贵州茅台 B:泸州老窖 C:山西汾酒 D:宜宾五粮液
阅读领会下面材料内涵,请你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巧用标点,把《清明》一诗改写成一首词(词又叫长短句)。
【材料一】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有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清明》,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材料二】清代文学家纪晓岚将其压缩成五绝:“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材料三】有人改成了一篇优美、隽永的散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材料四】有人改为电影剧本镜头:
时间:【清明时节】
布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幕启)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衬!”
我改写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明时节,春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朵正常的杏花,最主要的部分是( )
A:花蕊 B:雄蕊 C:雌蕊 D:花冠
唐朝诗人杜牧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中所指的“杏花村”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哪个地理区域( )
A:西北地区 B:青藏地区 C:北方地区 D:南方地区
唐朝诗人杜牧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中所指的“杏花村”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哪个地理区域 ( )
A:西北地区 B:青藏地区 C:北方地区 D:南方地区
任选一首词,读熟,理解后将其改编成其他文体。
要求:①诗词自选。
②文体不限
③内容主题、表达正确、合意。
示例: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场景剧:
场景:清明时节,路上雨纷纷,杏花村。
人物:行人、牧童。
行人:“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26.下面是分别为“杏花村酒”和“茅台酒”设计的广告词,你认为哪条好?请选择其中一条,说明其好的理由。
①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酒)
②空杯尚留满室香(贵州茅台酒)
第①条好。从内容上讲,这句话所描写的景象清晰生动,境界优美静谧,让消费者读后就想小酌一杯,去体会那余韵和耐人寻味的诗画意境。从形式上看,这句话音节和谐圆满,上下句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容易让消费者记住。第②条好。该句仿照古诗句的格式,用夸张手法表现该酒酒香醇厚,回味绵长的特点,而且运用这种方式,短短的七个字包涵着丰富的内涵,更显出深厚的文化品位,给让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广告词的品评。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分析答题。广告词的特点:1.易记易诵。例:“丽彤,丽彤,与众不同。”3.简洁明了。既给人以视觉的整齐美,又便于记忆,加深印象。例:“不走寻常路!”(美特斯邦威)4.巧用成语、熟语,化为己用。例:“上上下下的感觉。”(上海三菱电梯)5.巧用多音多义字,利用汉语词汇音义的相关性进行比附、暗示。例:“趁早下‘斑’,请勿‘痘’留。”(化妆品)6.强调产品的特殊功效。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上面这首七绝中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所写。有人将其断读为一首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还有人甚至将其删成一首五绝:“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请你鉴赏评价原作、改词、改诗三者意境的高下,200字左右。
杜诗原作意境优美,状景有声有色,写人形神兼备。江南春季多雨。清明这一天常常下雨。诗中色彩鲜艳明媚的春景,几乎尽被“纷纷”细雨遮住,思亲的行人怎不“欲断魂”?“纷纷”是形容春雨,也是形容“行人”的情绪。第三句乍看平淡,但与第四句联系起来,情趣顿生。它仿佛让人看到:绵绵春雨中,牧童骑在牛背上,手指远方:“瞧,那不就是杏花村么!”改词借问的对象和内容都变了,“行人”闻讯而喜,喜而赶路,以及他那急匆匆的样子都浮现不出来了。改诗虽然保留了原来的意境。但是却减少了诗人向牧童问路的画面,情节趣味明显淡薄,与原作比大为逊色。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