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中华文明中,许多文人墨客写下名篇,流传于世,他们按时代早晚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陶渊明、孟浩然、欧阳修、关汉卿 B:欧阳修、陶渊明、关汉卿、孟浩然 C:陶渊明、欧阳修、关汉卿、孟浩然 D:孟浩然、欧阳修、陶渊明、关汉卿

试析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试析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待到重阳日,()。(孟浩然《过故人庄》)

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的是唐代()诗人?

2.下列文句所评价的诗人对应准确的一项是 (1)师祖建安,宗渊明,冲淡中有壮逸之气。 (2)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3)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若决江河。 (4)子瞻谓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新材料尔。

A:孟浩然 鲍照 岑参 苏东坡 B:孟浩然 李白 鲍照 孟浩然 C:杜甫 李白 陆游 孟浩然 D:杜甫 鲍照 岑参 苏东坡

可是我们不要忘记矛盾与诗的因果关系,许多诗是为给生活的矛盾求统一、求调和而产生的。孟浩然既免除了一部分矛盾,对于他,诗的需要便当减少了。果然,他的诗是不多,量不多,质也不多。量不多,有他的同时人作见证,杜甫讲过的:“ 吾怜孟浩然……赋诗虽不多,往往凌鲍谢。”质不多,前人似乎也早已见到。苏轼曾经批评他:“ 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这话诚如张戒在《岁寒堂诗话》里所承认的,是说尽了孟浩然,但也要看“才”字如何解释。“ 才”如果是指才情与才学二者而言,那就对了,如果专指才学,还算没有说尽。情当然比学重要得多。说一个人的诗缺少情的深度和厚度,等于说他的诗的质不够高。孟浩然诗中质高的有是有些,数量总是太少。“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式的和“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式的句子,在集中几乎都找不出第二个例子。论前者,质和量当然都不如杜甫,论后者,至少在量上不如王维。甚至“ 不材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质量都不如刘长卿和十才子。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孟浩然。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

出谷未停午,到家日已曛。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衡门犹未掩,伫立望夫君。

甚至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

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在许多旁人,诗是人的精华,在孟浩然,诗纵非人的糟粕,也是人的剩余。在最后这首诗里,孟浩然几曾做过诗?他只是谈话而已。甚至要紧的还不是那些话,而是谈话人的那副“风神散朗”的姿态。读到“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我们得到一如张洎从画像所得到的印象:“风仪落落,凛然如生。”得到了像,便可以忘言,得到了“ 诗的孟浩然”便可以忘掉“孟浩然的诗”了。这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 诗如其人”或“ 人就是诗”的另一解释。

———《孟浩然》

10.孟浩然的诗,为什么“量不多,质也不多”?

11.苏轼曾经批评孟浩然:“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闻一多是否同意这一观点?闻一多的观点是什么?

12.“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其中的“ 孟浩然的诗”“ 诗的孟浩然”二者的特点是什么?

10.解析思路:“可是我们不要忘记矛盾与诗的因果关系,许多诗是为给生活的矛盾求统一、求调和而产生的。孟浩然既免除了一部分矛盾,对于他,诗的需要便当减少了。”透露出解题信息。答案:诗是为给生活的矛盾求统一、求调和而产生,孟浩然既免除了一部分矛盾,所以,他的诗“量不多,质也不多”。11.思路解析:解题时注意相关的阅读语区:“但也要看‘ 才’字如何解释。‘ 才’如果是指才情与才学二者而言,那就对了,如果专指才学,还算没有说尽。情当然比学重要得多。说一个人的诗缺少情的深度和厚度,等于说他的诗的质不够高。”答案:闻一多对苏轼的看法,既不完全肯定,也不完全否定。闻一多认为,关键在于“才”字如何解释,如果“指才情与才学二者而言,那就对了,如果专指才学,还算没有说尽”。孟浩然的诗的质不够高,重在缺少情的深度和厚度。12.思路解析:解题时要筛选出关键信息,如“ 淡到看不见诗”“ 诗纵是非人的糟粕,也是人的剩余”“‘风神散朗’的姿态”。答案:“孟浩然的诗”的特点是“淡”,并不是刻意为诗,他的诗“ 纵是非人的糟粕,也是人的剩余”。“诗的孟浩然”的特点是:如其诗一般,随意,恬静,“ 风神散朗”,“ 风仪落落,凛然如生”。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寄托

作为唐代第一位以山水诗见长的诗人,孟浩然不仅以创作大量的山水田园诗丰富了诗歌的题材,而且以清淡旷远的风格闪烁着夺目的光彩。纵观他的山水田园诗,我们不难发现,那里寄托了孟浩然的诸多情怀。其中之一就是寄托了强烈的出仕愿望。

在盛唐诗人中,孟浩然是唯一一位终身不仕的诗人。在他人眼里,孟浩然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隐逸诗人。李白就曾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赠孟浩然》)这是诗人李白心目中的孟浩然,也是一般唐人心目中的孟浩然——一位多么倜傥而又飘然出尘的逸士!其实,孟浩然并非无意进仕,年轻时候的他,虽然生活在家乡的山清水秀之中,但他的内心怀着积极的抱负。与盛唐其他的诗人一样,他也怀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前四句写洞庭湖的壮美景色,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后四句即景抒情,“临渊羡鱼”而坐观垂钓,孟浩然希望能够通过张丞相的引荐而进入仕途。诗歌中含有一种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从中反映出孟浩然的雄心壮志。他在《田园作》一诗中写道,“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冲天羡鸿鹄,争食嗟鸡鹜”。诗人写自己年已三十却还居于田园,叹息无人举荐,岁月流逝,徒有鸿鹄之志却无法实现。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仕途的心愿是很强烈的。

毕竟,孟浩然处于初盛唐之交的时代,他的社交活动和文学创作则主要在盛唐时期。这是一个士人要求摆脱各种传统束缚,渴望建功立业、获取功名富贵并进入社会上层的时期。在这样的时代里,一身才华的孟浩然又何能例外呢?之所以会让他人误会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是因为他受着佛禅思想的濡染,并不像时人那样热衷于应举考试,而是一般都过着隐居的生活,只不过他的隐居是“养望待时”,“其求仕过程的表现,颇有点走‘终南捷径’的味道”。在孟浩然的很多山水田园诗中,细细品味,我们其实是可以看到他迫切要求入仕的心态的。古人一般都喜欢把自己的失意之情融进山水田园中,以此来消融和减少自己的伤感和抑郁之情。作为失意文人之一的孟浩然自然也不例外,他的山水田园诗就寄托了自己的许多情怀。吟读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我们可以深切地感

受到他那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可以感受到他解不开的仕隐情结。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盛唐时代的社会风貌和认识到当时的社会__。 (摘自 “唐诗论坛”有删改)

下列对孟浩然及其山水田园诗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位以山水田园诗见长的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淡旷远,丰富了诗歌的题材。

B.孟浩然是盛唐唯一一位终身不仕的诗人,在大诗人李白和他人眼里,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隐逸诗人。

C.孟浩然追求仕途的心愿实际上是很强烈的,他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就是这种迫切要求入仕的心态的写照。

D.孟浩然热爱家乡的清山秀水,又怀着积极的抱负,归隐和入仕是他的山水田园诗中一个解不开的情结。

下列对孟浩然与时人的比较,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盛唐的其他诗人都怀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而喜爱自然山水的孟浩然更愿意做一个倜傥而又飘然出尘的逸士。

B.时人热衷于科举,想通过应试获取功名进入上层社会,而一般都过着隐居生活的孟浩然则想通过隐居实现鸿鹄之志。

C.盛唐时期,士人要求摆脱各种传统束缚,渴望建功立业,而受佛禅思想濡染的孟浩然不太在意追求功名。

D.与盛唐时期的士人所走的途径不同,一身才华的孟浩然走的是一条“终南捷径”,即想通过诗歌创作得到当权者的引荐。

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孟浩然抒写不甘寂寞而渴望入仕的典范之作,论及孟浩然的政治抱负,论者常以此为依据。

B.孟浩然在山水田园诗中寄托了自己的许多情怀, 抒发无人举荐,岁月流逝而功业未成的苦闷情怀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C.“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李白对孟浩然的崇高评价,但并不意味着李白对孟浩然的雄心壮志和失意之情毫不了解。

D.孟浩然在诗歌创作上才华出众,且心地纯正,可以断定,如果他真能步入仕途,也一定能够取得出色的政绩。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孟浩然《临洞庭湖》

王维——孟浩然?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