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驳林纾对新文化运动大本营北京大学的攻击,申述北大“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的是()。
A:鲁迅 B:李大钊 C:蔡元培 D:陈独秀
“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这句话的作者是()。
A:苏霍姆林斯基 B:斯霞 C:陶行知 D:蔡元培
我国于l924年发表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作者是()。
A:蔡元培 B:林崇德 C:黄希庭 D:廖世承
蔡元培字()号(),蔡元培故居为他出任()时在北京的住所。
鹤卿,孓民,北京大学校长
蔡元培字________号________,蔡元培故居为他出任________时在北京的住所。
鹤卿,孓民,北京大学校长
实用类文本阅读
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然而,新文化运动成为一场声势浩大、影响广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则是1917年之后的事情。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旗帜下,延聘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新派学人为北大教员,使新文化运动的力量汇聚到北大。同时,在蔡元培支持下,陈独秀将《新青年》杂志迁到北大。由于北大进步师生的加盟,《新青年》宣传内容更广泛,影响也更大,开始真正扎根到“新青年”之中。而在《新青年》杂志影响下,北大进步师生创办的《新潮》、《每周评论》等杂志,又进一步扩大了新文化运动在全国的影响。这样,新文化运动从原来的陈独秀少数人提倡的文化运动变成有大批青年学生拥护的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梁漱溟先生谈到新文化运动历史时所说:“所有陈、胡以及各位先生任何一人的工作,蔡先生皆未必能作,然他们诸位若没有蔡先生,却不得聚拢在北大,更不得机会发抒。聚拢起来,而且使其各得发抒,这毕竟是蔡先生独有的伟大。”
更令人感佩的是,蔡元培还以其声望和社会地位,排除反对势力的进攻,极力维持北大这一新文化运动阵地。1919年2~3月间,桐城派古文家林纾代表守旧势力,率先向北大和蔡元培发难。他一面写毁谤小说,对新文化领导人物进行人身攻击,其中把蔡元培比作赞助“毁圣灭伦”的怪物“元绪”(大龟);一面发表公开信,指责北大陈、胡等人“覆孔孟,铲伦常”。同时,北洋政府也通过教育部对蔡元培施加压力,指责《新潮》杂志的言论过于激进,要求他约束北大师生的言行。对林纾的恶语谩骂,蔡元培嗤之以鼻,表示“林君詈仆,仆将哀矜之不暇,而又何憾焉。”对林纾的公开信,蔡元培从容作复,一一辩明林纾的指摘是毫无根据的,最后声明自己绝不改变“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在回复教育总长的信中,蔡元培重申“大学兼容并包之旨,实为国学发展之资”。对于守旧势力压迫他辞退陈独秀、约制胡适,蔡元培坚决予以拒绝,表示:“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
在保护新文化运动的同时,蔡元培也是宣传新文化最力的人之一。如在提倡白话文方面,他在1917年2月间便与梁启超等发起成立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并出任会长。此后,他还多次发表演说,宣传白话文必然取代文言文。在提倡科学方面,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继续支持我国第一个民间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的活动。1917年1月,他为中国科学社创办的《科学》杂志撰写《祝科学》一文,极言科学之重要,指出:“循是以往,凡往昔哲学之领域,自玄学以外,将一切为科学所占领,科学界之发展,未可限量,科学社诸君勉乎哉。”此外,蔡元培还在经济上援助科学社,每月由北大编译处拨款作为《科学》杂志的经费,并积极为科学社募集基金。
然而,在宣传新文化过程中,蔡元培在许多方面又表现出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不同的思想特色。对陈、胡等大多数新文化运动人士来说,他们宣传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化、新道德,更多是出于政治的动机,将文化和思想工作看作是实现民主共和政治的手段。而对蔡元培来说,他从事文化和思想工作,固然也有政治的动机,实现“救国”的目标,但他更倾向于将文化和道德革新看作是人的内在要求,是人格完善和人性升华的途径和标志。蔡元培的这一思想倾向,又导致了他在一些文化问题上与陈、胡等新文化人士持不同的见解。如在科学问题上,陈、胡等将科学看作是万能的,认为科学不但能解决客观世界的问题,而且也能解决人生观问题。蔡元培则不同,他虽然也提倡科学,热心赞助科学事业,但他认为科学是有局限的,并不能解决人生的所有问题,关于存在、意识等“形上”的一部分问题是科学无能为力的。与此相关,在人生观问题上,蔡元培也不像陈、胡等新文化人士那样采取一种简单的态度,以为只要提倡一种科学的人生观就解决了。他认为,美术和科学都是人生须臾不可脱离的,科学予人以知识,美术予人以情感的要求,指出:“世之重道德者,无不有赖乎美术及科学,如车之有两轮,鸟之有两翼也。”他还认为,美在人生中的特殊意义在于,美感具有与现实利益无关的超脱性,是人类生而固有的内在必然而不待外铄。并且,由于美感一方面有超脱利害的性质,一方面有发展个性的自由,所以便导致人类罪恶的“占有性冲动”逐渐减少,而使人类趋于高尚的“创造性冲动”得以逐渐扩展。
(摘编自崔志海《蔡元培传》)
7.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面对守旧势力对自己的人身攻击,蔡元培严词以对,并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与之辩论,表现了坚持真理、绝不妥协的精神。
B.在蔡元培的支持下,陈独秀将《新青年》迁到北大,此举扩大了《新青年》的影响,从而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C.本文叙述了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表现,描写了他为推动新文化运动殚精竭虑、不遗余力的事迹,展现了“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伟大人格。
D.蔡元培认识到美虽然与现实无关,但是美可以发展人的自由个性,从而使人产生创造力,推动社会的发展。
E.蔡元培充分肯定了科学的重要性及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并积极支持中国科学社的活动,但他同时认为科学并不是万能的。
8.对于影响巨大的新文化运动,蔡元培主要有哪些贡献?请简要分析。
9.蔡元培在哪些方面表现出不同于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人士的思想特色?请简要分析。
10.人们以“亮节高风”来评价蔡元培先生,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7.BE。
8.主要贡献:
①以北大为阵地,聚拢了新文化运动人士,使他们充分发挥了作用。
②以其声望和社会地位,排除反对势力的进攻,极力维持北大这一新文化运动阵地。
③努力宣传新文化,提倡白话文,支持中国科学社。
9.主要不同:
①从事文化和思想工作的动机不同。陈、胡等更多是出于政治的动机,蔡元培更倾向于将文化和道德革新看作是人的内在要求,是人格完善和人性升华的途径和标志。
②在一些文化问题上持不同见解。如陈、胡等将科学看作是万能的,科学能解决人生观问题。蔡元培认为科学是有局限的,并不能解决人生的所有问题。
③在人生观问题上的不同。陈、胡等认为只需要提倡一种科学的人生观,蔡元培同时强调美在人生中的特殊意义。
10.“亮节高风”是就蔡元培先生的人品进行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①包容异见,和而不同。比如蔡元培与陈、胡等人思想主张有分歧,但他一方面仍然延聘他们为北大教员,支持他们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另一方面坚持自己的思想观点。
②公而忘私,深明大义。面对针对自己的人生攻击,蔡元培“嗤之以鼻”、不予计较,他极力辩明的是北大的办学方针,维护北大这个新文化运动的阵地。
③勇担责任,顾全大局。面对北洋政府的施压,蔡元培勇于承担责任,表示:“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D项“与现实无关”与原文意思有出入(原文为“与现实利益无关”),“使人产生创造力”这个意思文中没有体现。A项“严词以对”理解有误,原文为“嗤之以鼻”,并没有正面应对,更没有以“办学方针”与之辩论。C项,文中没有表现“殚精竭虑、不遗余力”。故选EB。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和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解答本题,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先从文本中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再根据语段内容提炼性的归纳概括。答题区间主要集中在第一、二、三段。答题时注意文段的段首句和段尾句,“聚拢起来,而且使其各得发抒,这毕竟是蔡先生独有的伟大”“更令人感佩的是,蔡元培还以其声望和社会地位,排除反对势力的进攻,极力维持北大这一新文化运动阵地”“在保护新文化运动的同时,蔡元培也是宣传新文化最力的人之一。如在提倡白话文方面,他在1917年2月间便与梁启超等发起成立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并出任会长”,可根据这些语句概括作答。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可从文本中筛选出能表现蔡元培在思想上与他们不同的语段,然后再根据语段内容概括作答。例如,答题区域在第一段和第四段,例如,段首句“然而,在宣传新文化过程中,蔡元培在许多方面又表现出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不同的思想特色”明确指出了解答本题的信息之所在。第四段拿蔡元培与陈、胡进行了几个方面的对比,这对比的内容即二者的不同之处。“宣传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化、新道德的动机”“他在一些文化问题上与陈、胡等新文化人士持不同的见解”“与此相关,在人生观问题上,蔡元培也不像陈、胡等新文化人士那样采取一种简单的态度,以为只要提倡一种科学的人生观就解决了”可根据这些语句概括作答。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有关人物评价的探究题,解答本题,可先从文本中找出哪些内容能表现出蔡元培的高风亮节,要找出文中写蔡元培道德行为的高尚之处。然后列举与传主做法相关的内容。例如,比如蔡元培与陈、胡等人思想主张有分歧,但他一方面仍然延聘他们为北大教员,支持他们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另一方面坚持自己的思想观点。表现出了蔡元培的包容异见,和而不同。然后再结合着具体内容,从公而忘私,深明大义;从勇担责任,顾全大局等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孤鸿林风眠
李响
1919年12月25日,在新式学堂美术课上显露天分的林风眠踏上轮船,赴法勤工俭学,离开了故乡。
在巴黎国立美术学院——法国美术教育的最高殿堂,林风眠不是个守规矩的“好学生”,他为塞尚、莫奈、马蒂斯等离经叛道的画家所倾倒,又在巴黎东方美术馆、陶瓷博物馆的彩陶、汉画砖、唐三彩、瓷器花纹上,发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奇特魅力。1924年5月,法国东部举办中国美术展,正旅居法国的蔡元培作为重头嘉宾出席,他被林风眠的《摸索》深深吸引。这幅巨画四五米长,三米多高,荷马、但丁、孔子、雨果、托尔斯泰等先哲在灰黑色调的沉郁气氛中思考。蔡元培赞叹画家的艺术天才,几次和夫人去林风眠的住所看望他,见他生活清苦还给他三千法郎资助。
1925年圣诞节过后,林风眠回国。在新加坡中转上船时,林风眠与徐悲鸿不期而遇。说来也奇,两人同在巴黎美术学院求学,竟从来没见过面。在学院派的徐悲鸿眼里,林风眠热衷的塞尚、毕加索都是“欺世盗名”的“祸害”,且两人一个是官费留学生,一个是勤工俭学的自费生,境遇有明显落差,不在一个交际圈。徐问林风眠回国有什么打算,林老老实实地说,还在找工作,没有着落。林风眠哪里知道,蔡元培已经保荐他为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只是介绍信寄去时他已上了轮船。他们的船刚在上海抵港,就看见岸上大红条幅写着:欢迎林校长回国。一名学生挤上船喊着:我们来接林风眠校长,谁是林校长。林风眠连忙躲开,说“我是林风眠,但我不是校长”。年仅26岁的林风眠,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被“架”到北京,当了全国最高艺术学府的校长。
林风眠上任,他请了齐白石任教。那时齐白石虽已65岁,可还未真正成名,是正统国画家讥笑的“野狐禅”。艺专国画系教师群起反对,说齐白石这个木匠从前门进来,我们就从后门出去。齐白石也自嘲是个乡巴佬,不肯到洋学堂教书,但经不住林风眠一次次登门劝驾。林风眠给老人专门备了把藤椅让他坐着上课,下课亲自送他出校门。齐白石握着他的手说:“林校长,我信得过你了。”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一年之后,蒋介石发起清党__,林风眠的同乡好友、一同留学欧洲的熊君锐在中山大学被特务杀害。林风眠深受刺激。本来不问政治的他抑制不住愤懑,挥笔画下了他的名作《人道》,宽幅油画上充满锁链、绞架和无数殉难者的形象。他组织学生到民间写生,了解民间疾苦,举行北京艺术大会,提出美术是改造社会的利器。这些活动让北洋政府颇为紧张,教育部长刘哲扬言林风眠是__,向张作霖建议把他抓起来枪毙,幸亏张学良说了句话:林风眠一个画画的,没什么了不得的,放他一马吧。一句话的救命之恩,林风眠记了一辈子。1989年,在离世前两年,林风眠到台北办画展,专程去看望了张学良。
压力之下,林风眠愤而辞职,南下杭州,其间又画了《人间》和《痛苦》。1931年,蒋介石携宋美龄回奉化老家小住,途经杭州,专门到艺专参观,林风眠陪他看画。看到《痛苦》时,蒋介石脸色很难看,说“青天白日之下,哪有那么多痛苦的人?”
林风眠辞职后到杭州筹建艺术院并任校长,又是拜蔡元培鼎力支持。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zōng jiāo ”,改造国民性;而林风眠在北京艺专提出美术是改造社会的利器,让学生走出画室到民间创作,与蔡元培不谋而合。蔡元培把林风眠当作教育思想上难得的忘年知己。林风眠也对蔡元培给予自己的帮助和支持感激不已。
杭州艺术院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独立艺术院校的开始。吴冠中,李可染,赵无极,董希文,席德进,苏天赐……,林风眠直接培养出的学生撑起现代中国美术的半壁江山,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深深影响了一代艺术家,至今被美术教育界视为先进。他鼓励学生释放天性,口头禅是“画不出来,就不要画,出去玩玩。”“放松一点,随便些,乱画嘛。”后来成为著名美学家的洪毅然在艺专上学时绘画拘谨,林风眠劝他作画前先喝酒,这样就会狂热起来。
执掌校政的十年,是林风眠一生最辉煌的时光,在西湖边诗意的栖居也是他一生唯一一段安居乐业、享受天伦的日子。
1991年8月12日,给人留下独特印象的林风眠与世长辞。
(节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注]林风眠(1900—1991):生于广东梅县,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
12.林风眠拿起“美术”这个“利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回答。(4分)
13.林风眠为什么会给人留下“独特”的印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14.本文表达了林风眠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12.一是挥笔问《 人道》 ,问中充满锁链、绞架和无数殉难者的形象,愤怒揭露国民党特务杀害熊君锐的罪行;二是组织学生到民间写生,了解民间疾苦等,让北洋政府颇为紧张,触怒了教育部长刘哲。三是问《 人间》 和《 痛苦》 ,揭不人间的许多痛苦,令蒋介石很不高兴。(答出一个方面得l 分,答出两个方面得3 分,答出三个方面得吐分)
13.这是因为林风眠:① 留法期间,他不是个守规矩的“好学生”,为塞尚等离经叛道的画家所倾倒,又发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奇特魅力;② 巨画《 摸索》 ,四五米长,三米多高,画的是荷马、托尔斯泰等先哲在灰黑色调的沉郁气氛中思考,其艺术天才令蔡元培赞叹;③ 年仅26 岁,被“架”到北京当了全国最高艺术学府的校长;④ 请正统国画家讥笑为“野狐禅”、艺专国画系教师群起反对的齐白石任教;⑤ 教学理念和方法先进,让学生走出画室到民间创作,鼓励学生释放天性;⑥ 把美术当作改造社会的锐利武器。(答出五个方面即可。答到其他方面、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14.本文大致表达了林风眠的这些情感:一是对齐白石的信任、敬重和关爱之情;二是对蒋介石发起清党__,派遣特务杀害他的同乡好友熊君锐的愤懑之情;三是对民间疾苦的关切之情;四是对张学良一句话救命的感恩;五是对蔡元培给予他帮助的感激之情;六是培养和激励学生的无限热忱。(每点l 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案在文中第五、六两段,本来不问政治的他抑制不住愤懑,挥笔画下了他的名作《人道》,宽幅油画上充满锁链、绞架和无数殉难者的形象。他组织学生到民间写生,了解民间疾苦,举行北京艺术大会,提出美术是改造社会的利器。压力之下,林风眠愤而辞职,南下杭州,其间又画了《人间》和《痛苦》。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本题抓住“独特”这一词语分析,他的“独特”主要体现在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的表现;巨画《 摸索》,其艺术天才令蔡元培赞叹;年仅26 岁,被“架”到北京当了全国最高艺术学府的校长;用人思想;教学理念。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本文从多个方面写林风眠的情感,在回答时可结合林风眠对文中出现的其他人物的情感态度来回答。林风眠对蔡元培给予自己的帮助和支持感激不已;一句话的救命之恩,林风眠记了一辈子。1989年,在离世前两年,林风眠到台北办画展,专程去看望了张学良;对蒋介石发起清党__,派遣特务杀害他的同乡好友熊君锐的愤懑之情;对齐白石的信任、敬重;他鼓励学生释放天性,对学生的热忱;他组织学生到民间写生,了解民间疾苦,对民间疾苦的关切。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