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是由茅以升设计的。

杭州钱塘江大桥的主持建造专家是 ( )

A:矛盾 B:茅以升 C:钱学森 D:郭沫若

茅以升 茅青

  茅以升,字唐臣,1896年1月9日出生在镇江。以升自幼就显露出他与众不同的地方。以升生来就很聪明,记忆力超强,口才也很好,喜欢交际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这一点很像其祖父茅谦。

  茅以升有超人的记忆力,谁都知道他可以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多位。他打小就已经显示出了这方面的优势,有过目不忘的本事。以升上新学校后,祖父担心他忘记古文,疏懒毛笔字,一有时间就来长子家督促孙子学习。茅谦的教授方法是,自己选一篇古文,一边抄录一边讲解,然后要以升第二天把这篇文章熟背下来。以升回忆说:“有一天,爷爷抄录的是《滕王阁序》……抄写完毕,爷爷放下笔,转过身来看着我说,你好好读一遍,然后把它背下来。他的话还没说完,我就开始背起来了,背得一字不差。爷爷非常吃惊地看着我,问我什么时候读的这篇文章,我说刚才你写的时候我已经记住了。”

  儿时打下的坚实的古文底子使以升日后受益匪浅。他虽然选学工科,但始终喜欢阅览各种人文、历史类书籍,喜欢文学、电影和戏剧。留学期间还写过话剧,晚年更是写了很多文章。

  1916年,茅以升从唐山路矿学院毕业,这四年中茅以升总平均分为92分,在唐校为空前绝后。同年夏天,北京的清华学校第一次招考各大学校的优秀毕业生,资送美国念研究生,名额只有十人。因清华决定由各学校保送报考,唐校自然保送了茅以升去清华考试。考试完毕,茅以升回到南京,家人都问他考得如何,茅以升摇摇头说,恐怕希望不大,大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考题太简单,人人都能考取,家人只好等着结果下来。过了两个星期,茅以升接到唐校的信,不知是喜是忧,他拆信的时候手颤抖得几乎拆不开,母亲在旁边也替他紧张。信拆开一看,原来是好消息,茅以升被录取了,全家欢呼雀跃。

  在办入学手续时,康奈尔大学一名负责人对茅以升说,他们学校从未接收过来自唐山路矿学院的学生,不知这些学生的水平如何,因此需要考试后再决定是否录取他们。

  考试结果茅以升比其他几校的学生都好,从而顺利进入康奈尔研究院。茅以升为唐校挣足了面子,康奈尔学校从此规定,唐校毕业的学生今后不用考试,可直接入校。以升选了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当时与他同一专业的还有罗英、郑华,他们三人成为专攻桥梁专业的第一批中国人。

  钱塘江大桥与茅以升的名字紧紧相连。其实,茅以升在造桥前与造桥后还做过教师,且对教育事业充满热忱。他喜欢讲课,喜欢与学生交流,教书期间他不断改进创新教学方式。他的妻子戴传蕙一直认为,其实茅以升最适合的职业是教书。

  他去了唐校教书,他曾经试行的一个教学方式叫做“考先生”。每天上课开始的前十分钟,先点某一个学生的名,问他有无问题,如果有问题就请他把问题提出来,老师根据这一问题判分数,如果这个问题连老师都回答不上来,学生就得满分。如果该名学生没有问题就请下一个学生,下一个学生提的问题要前一个学生回答,如果前一个学生回答不上就得零分。这套方式非常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当茅以升教书教得挺顺手的时候,时任交通部长的叶恭绰决定将唐校和上海及北京的交大合并,于1921年正式成立了交通大学。叶恭绰决定任命罗忠忱为校长,茅以升为副校长。但罗忠忱对校务不大过问,全权交给茅以升处理。以升找到大施拳脚的机会,便开始修建校舍,裁减他认为不合格的教员,破除学校的陈规陋习。

  (节选自《我们家的人和事儿》,略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从成绩的角度来说,茅以升考试的分数在唐山路矿学院是绝无仅有的,他能去清华就读,与这样的好成绩是密切联系的。

  B.“儿时打下的坚实的古文底子使以升日后受益匪浅。”一句在文中的作用主要是引领下文的“受益匪浅”的相关内容。

  C.“他拆信的时候手颤抖得几乎拆不开”,既是对茅以升外在动作的细致描绘,又是对他内心无比紧张情绪的透视。

  D.茅以升的妻子认为茅以升最合适的职业是教书,因此,他喜欢与学生交流,教书期间他不断改进创新教学方式。

  E.茅以升在任交大副校长期间修建校舍、裁减教员、破除陋习,显示了他对教育事业的一片热忱和锐意改革的冲劲。

  (2)从作品内容看,茅以升日后能够取得很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3)“钱塘江大桥与茅以升的名字紧紧相连。”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众所周知,茅以升是我国的桥梁专家,而作品却没有花大量的笔墨去写他在桥梁建筑上的成就,请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

 12、(1)B、D[解析]B项除了引领下文,还承接了上文茅以升儿时对古文的学习;D项前后的因果关系不能够成立。

  (2)①很聪明,记忆力超强,口才也很好,喜欢交际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②有坚实的古文底子,喜欢广泛的阅读,知识面广;③敢于不断探索,大胆创新。

  (3)①凸显茅以升在桥梁建筑上的巨大成就;②照应上文茅以升在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学习的内容;③引出下文他在教书方面的才能的相关内容。

  (4)示例:茅以升在桥梁建筑上的成就是大家共知的,如果再花大量笔墨去写则会显得平淡无奇,难以出彩;而写文中所选的诸如学习、教书等内容则会给人以新奇的感觉,不步他人后尘,能有效地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从多个侧面表现人物也能使茅以升的形象更为丰富、饱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造桥大师茅以升

自近代以来,中国造桥史上从没出现过中国人的名字,横跨中国山河的钢铁大桥皆由西方人建造。直至造桥大师茅以升踏入桥梁工地以后,才改写了这个历史。

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他早就立志为祖国的桥梁事业建功立业。1920年,获得加利基理工大学第一个工学博士后,他就毅然回来报效祖国。尽管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一片破败景象,但这都没有阻止他回归的脚步。回国后,茅以升便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他曾任五校教授,两校校长。他继续执教三十余年,开创了“学生考先生”式教学方法,倡导“先习后学,边习边学”式教育。他是我国工科教育的奠基人。

1933年3月,茅以升辞去北洋大学教席,接受了筹建钱塘江大桥的任务。当时,浙赣铁路正在兴建,要与沪杭铁路衔接,需在钱塘江上架设一座大桥。钱塘江乃著名险恶之江,民间有“钱塘江上架桥——办不到”的谚语,外国人预言此处不可能建桥。但茅以升对祖国的钢铁大桥均为外国人所建颇为痛心,于是慨然受命,自任桥工处处长,并请同学罗英任总工程师。

茅以升是个充满创新精神的人。设计大桥时,日本侵略凶焰从东北燃及华北,大桥关系重大,完工越早越好。他们想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施工方法:“上下并进,一气呵成”。大桥沉箱下沉时,基础工程与桥墩工程并进,江中进行桥墩工程时,岸上进行钢梁装配工程。有两个相邻桥墩完工时,岸上整个装配好的钢梁,即刻用船承载浮运,利用潮水涨落,安装上桥墩,形成一个高效的“生产线”。

大桥开工于1934年。为使桥基稳固,木桩需立于石层之上。沙层又厚又硬,茅以升从浇花壶水把土冲出小洞中受到启发,采用抽江水在厚硬泥沙上冲出深洞再打桩的“射水法”,解决了打桩难题。江水水流湍急,难以施工,茅以升发明了“沉箱法”,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__气挤走箱里的水,工人在箱里挖沙作业,使沉箱与木桩逐步结为一体。架设钢梁时,茅以升采用了巧妙利用自然力的“浮运法”,潮涨时用船将钢梁运至两墩之间,潮落时钢梁便落在两墩之上。

作为教育家的茅以升还把工地变成了一所临时大学,指导许多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中学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为以后中国的桥梁事业培养了一批桥梁建设的中坚力量。在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重大桥梁建设中,担任设计师或总工程师。

钱塘江大桥注定“生不逢时”。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9月26日,钱塘江大桥的下层铁路率先通车。通车当日,大批军火物资通过,整个工地笼罩着战争的气氛,没有人再把造桥当作是一项工程。以后两月,各种物资通过大桥源源不断地送往上海。 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后,上海腹背受敌,茅以升疾呼:早一天造好桥,就多一份胜利的希望。正是茅以升的这种炽热爱国情怀使他成为二十世纪桥梁界的一面旗帜。

淞沪会战以上海沦陷结束。杭州不保,大桥等于为日本人造。安放炸药的那一天是茅以升一生中最长的一天,11月17日,钱塘江大桥全面竣工,这是茅以升渴望却又没敢指望的一天。12月23日,日军攻打杭州,茅以升接到命令——炸桥。这座承载着国人科学精神的大桥仅存了89天,当天晚上,茅以升写下了八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抗战胜利以后,茅以升受命修复大桥,1948年3月,大桥修复通车。

新中国成立后,茅以升担任了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主持建设了武汉长江大桥,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参与了人民大会堂设计。党对他的信任远非旧社会可以比拟。他以科技文化使者的身份访问英、法等国家,向全世界介绍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居留国外的知识分子提出“报国有门”的召唤,为大洋彼岸的炎黄子孙架起了建国之桥。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茅以升当选为副__。他认为科普工作可以实现科技大众化的起步。为此,他撰写了大量影响广泛的科普作品,《人民日报》上连载的《桥话》,就是科技与文学相结合的典范,他以《桥话》为媒介把桥的知识介绍给人民,《桥话》是以生动的文学语言来写的,发表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他还大办科技报,通过科技报把科学知识送给劳动大众。

茅以升的一生都在“架桥”,直到1989年11月12日在京逝世。他虽然离我们而去,但那光辉的形象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共存。 (有删改)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茅以升是出现在中国造桥史上的第一位造桥大师,在他之前,横跨中国山河的钢铁大桥都是由西方人建造的。

B.茅以升为了回报党对他的信任,他不仅积极参与各种重大工程的设计与建设,还竭心尽智作科普宣传,办科技报。

C.茅以升为了抗战大局,支援抗战,运输抗战物资,开始设计建造钱塘江大桥,并在建设过程中克服了许多技术难题。

D.茅以升虽然不愿让自己设计建设的钱塘江大桥被炸毁,但他懂得在国家危急、民族灾难的时刻,炸毁大桥是必要的。

5、茅以升是个充满创新精神的人,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4分)

6、为什么说茅以升的一生都在“架桥”?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

4、D (1)A项,注意文中有“自近代以来”的限制。B项,“各种重大工程”,范围太大。C项,最初建桥不是为了抗战。

5.①开创“学生考先生”式教学方法,倡导“先习后学,边习边学”式教育。②设计“上下并进,一气呵成”的施工方法。③发明射水法、沉箱法、浮运法。

 6.①研究工科教育,为学生架设知识与人生之桥。②架设钱塘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为祖国山河架桥。③撰写大量科普文章,兴办科技报,在科技与人民之间架桥。④向居留国外的知识分子宣传新中国,在国家和知识分子之间架桥。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造桥大师茅以升

自近代以来,中国造桥史上从没出现过中国人的名字,横跨中国山河的钢铁大桥皆由西方人建造。直至造桥大师茅以升踏入桥梁工地以后,才改写了这个历史。

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他早就立志为祖国的桥梁事业建功立业,1920年,获得加利基理工大学第一个工学博士后,他就毅然回来报效祖国。尽管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一片破败景象,但这都没有阻止他回归的脚步。回国后,茅以升便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他曾任五校教授,两校校长。他断续执教三十余年,开创了“学生考先生”式教学方法,倡导“先习后学,边习边学’式教育。他是我国工科教育的奠基人。

1933年3月,茅以升辞去北洋大学教习,接受了筹建钱塘江大桥任务。当时,浙赣铁路正在兴建,要与沪杭铁路衔接,需钱塘江上架设一座大桥。钱塘江乃著名珍恶之江,民间有“钱塘江上架桥一一办不到”的谚语,外国人预言此处不可能建桥,但茅以升对祖国的钢铁大桥均为外国人所建,颇为痛心,于是慨然受命,自任桥工处处长,并请同学罗英任总工程师。

茅以升足个充满创新精神的人。设计大桥时,日本侵略从东北燃及华北,大桥关系重大,完工越早越好。他们想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施工方法:“上下并进,一气呵成”。大桥沉箱下沉时,基础工程与桥墩工程并进,江中进行桥墩工程时,岸上进行钢梁装配工程。有两个相邻桥墩完工时,岸上整个装配好的钢梁,即刻用船承载浮运。利用潮水涨落,安装上桥墩,形成一个高效的‘生产线”。

大桥开工于1934年,为使桥基稳固,木桩需立于石层之上。沙层又厚又硬,茅以升从浇花壶水把土冲出小洞中受到启发,采用抽江水在厚硬泥沙上冲出深洞再打桩的“射水法”,解决了打桩难题,江水流湍急,难以施工,茅以升发明了“沉箱法”,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__气挤走箱里的水,工人在箱里挖沙作业,使沉箱与木桩逐步结为一体。架设钢梁时,茅以升采用了巧妙利用自然力的“浮运法”,潮胀时用船将钢梁运至两墩之间,潮落时钢梁便落在两墩之上。

作为教育家的茅以升还把工地变成了一所临时大学,指导许多工程技术人负在实践中学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为以后中国的桥梁事业培养了一批桥梁建设的中坚力量,在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重大桥梁建设中,担任设计师或总工程师。

钱塘江大桥注定“生不逢时’。1937年8月13 日,松沪会战爆发,9月26 日,钱塘江大桥的下层铁路桥率先通车。通车当日,大批军火物资通过,整个工地笼罩着战争的气氛,没有人再把造桥当作是一项工程。以后两月,各种物资通过大桥源源不断的送往上海。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后,上海俯背受敌,茅以升疾呼:早一天造好桥,就多一份份胜利的希望。正是茅以升的这种炽热爱国情怀使他成为二十世纪桥梁界一面旗帜。

淞户会战以上海沦陷结束,杭州不保,大桥等于为日本人造,安放炸药的那一天是茅以升一生中最长的一天。11月17日,钱墉江大桥全面竣工,这是茅以升渴望却又没敢指望的一天。23日,日军攻打杭州,茅以升接到命令——炸桥。这座承载着国人科学精神的大桥仅存了89天。当天晚上,茅以升写下了八个字,“杭战必胜,此桥必复”,抗战肚利以后,茅以升受命修复大桥,1948年3月,大桥修复通车。

新中国成立后,茅以升担任了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主持建设了武汉长江大桥,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参与了人民大会堂设计。党对他的信任远非旧社会可以比拟。他以科技文化使者的身份访问英法等国家,向全世界介绍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居留国外的知识分子提出“报国有门”的召唤,为大洋彼岸的炎黄子孙架起了建国之桥。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茅以升当选为副__,他认为科普工作可以实现科技大众化的起步。为此。他撰写了大量影响广泛的科普作品。《人民日报》上连载的《桥话》,就是科技与文学相结合的典范,他以《桥话》为媒介把桥的知识介绍给人民。《桥话》是以生动的文学语言来写的,发表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他还大办科技报,通过科技报,通过科技报把科学知识送给劳动大众。

茅以升的一生都在“架桥”,直至1989年11月12日在京逝世。他虽然离我们而去,但那光辉的形象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共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茅以升是出现在中国造桥史上的第一位造桥大师,在他之前,横跨中国山河的钢铁大桥都是由西方人建造的。

B.茅以升从美国学成回来,开始并没有机会参加桥梁工程建设,而是投身教育事业, 为我国工科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C.茅以升为了抗战大局,支援抗战,运输抗战物资,开始设计建造钱塘江大桥,并在建设过程克服了许多技术难题。

D.茅以升虽然不愿让自己设计建设的钱塘江大桥被炸毁,但他懂得在国家危急、民族灾难时刻,炸毁大桥是必要的。

E.茅以升为了回报党对他的信任,他不仅积极参与各种重大工程的设计与建设,还竭心尽智作科普宣传,办科技报。

(2)茅以升是个充满创新精神的人,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

(3)茅以升的炽热爱国情是人们敬仰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为什么说了茅以升的一生都在“架桥”,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1)选D给3分,选B给2分,选E给1分。(A.注意“自近代以来”的限制。C.“最初建桥”的目的不是为抗战。 E.“各种重大工程”,范围太大。)
(2)①开创“学生考先生”式教学方法;倡导“先习后学,边习边学”式教育。②设计“上下并进,一气呵成”的施工方法。 ③发明射水法、沉箱法、浮运法。(每点2分)
(3)①虽然政局动荡,民不聊生,但他毅然回国。②他建桥、炸桥、复桥都从国家利益出发。③利用桥梁建设工地,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工程人才。④宣传新中国的建设成就。(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
(4)①研究工科教育,为学生架设知识与人生之桥。②架设钱塘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为祖国山河架桥。③撰写大量科普文章,兴办科技报,在科技与人民之间架桥。④向留居国外的知识分子宣传新中国,在国家和知识分子之间架桥。(每点2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25分)

茅以升:造桥炸桥总关情

1896年,茅以升出生在江苏镇江一个经商世家。

1906年端午节,家乡举行龙舟赛,文德桥年久失修,再加上上桥的乡亲太多,突然坍塌,砸死、淹死不少人。茅以升暗下决心,一定要造出结实牢固的桥。从那以后,只要看到桥,他都会认认真真地观察。关于桥的文章和段落,他都抄在本子上。时间一长,积攒了厚厚的几大本子。

少年时代的茅以升,除了喜爱自然科学外,还爱好古典文学。他对《水浒传》和武侠小说很感兴趣,常常达到如痴如醉的境地。坚实的古文底子使他日后受益匪浅。

1911年,15岁的茅以升升入唐山路矿学堂攻读土木工程系。第二年,他听了孙中山在唐山路矿学堂的演讲,更加坚定了自己“工程建国”的信念。他学习更加刻苦,每次考试,都名列第一。五年内,各科成绩都在90分以上,这在唐山路矿学堂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之后,他被官费保送到美国留学。在康奈尔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茅以升其优秀的成绩让教授大为震惊。以至于在毕业典礼上,康奈尔大学校长宣布,唐山路矿学堂的学生以后全部免试入学。

1920年初,茅以升毅然返回自己的祖国。1933年,钱塘江上必须要架设一座大桥。在浙江省的邀请下,茅以升担任钱塘江桥工程负责人,热火朝天地干起来。

钱塘江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架桥十分困难。其一是打桩,需要穿越41米厚的泥沙在9个桥墩位置打入1440根木桩。沙层又厚又硬,打轻了桩下不去,打重了断桩。茅以升从浇花壶水把土冲出小洞受到启发,采用抽江水在厚硬泥沙上冲出深洞再打桩的“射水法”,使原来一昼夜只打1根桩,提高到可以打30根,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其二是水流湍急,难以施工。茅以升发明了“沉箱法”,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__气挤走箱里的水,工人在箱里挖沙作业,使沉箱与木桩逐步结为一体,再在沉箱上筑桥墩。放置沉箱很不容易,沉箱一会儿被江水冲向下游,一会儿又被潮水顶到上游。后来把3吨重的铁锚改为10吨重,问题才得以解决。

当时淞沪抗战吃紧,日军飞机经常来轰炸。一次茅以升在6号桥墩的沉箱里好几个工程师及监工员商量问题,突然一片漆黑,原来工地关闭了所有的电灯。此时江中的桥墩还有一座没有建好,墩上的两孔钢梁还没安装。以后的40多天里,在茅以升带领下,建桥工人们冒着敌人炸弹爆炸的尘烟,夜以继日地加速赶工。1937年9月26日清晨,第一列火车像巨龙般驰过钱塘江大桥,极大地方便了抗日军用物资的运输。

1937年11月,南京派人传达政府炸毁钱塘江桥的指示,因为如果杭州不保,大桥就等于给日本人造了。好不容易建成,就要亲手去炸毁它,这真是一件痛心的事情,茅以升经历着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12月23日3点整,炸桥的准备工作全部就绪。茅以升站在桥头看着黑压压的难民,心头涌起对日寇无比的愤怒。直等到下午5点钟时,敌骑的烟尘隐隐可见,他这才断然禁止行人,准备实施爆破。一声令下,雄伟的1453米的卧江长龙被从六处截断,为抗日战争悲壮就义。这座历经925天紧张施工、耗资160万美元的现代化大桥,仅仅存在了89天。据当时的铁路局估计,炸桥前的12月22日这一天,撤退过桥的机车有300多辆,客货车2000多辆,逃难的难民有10万之多。有人估算,仅抢运出来的物资的价值,就超过了建桥的花费。钱塘江大桥为抗日战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在大桥被炸毁的这天晚上,茅以升立下誓言:“抗战必胜,此桥必复。”他带领桥工处的人员迅速后撤,有关建桥的14箱重要图表、文卷、相片一并带走。在辗转途中,茅以升舍弃了很多家什,却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尽数保存下来。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茅以升的带领下,1948年3月钱塘江大桥修复完成。60年后,当有人问起当年炸桥的心情时,他说:“如同亲手掐死自己的儿子一般!”

相关连接:

① 茅以升(1896-1989),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② 茅以升先生的科学精神有两个特点,一是创新,二是普及。钱塘江大桥就是体现先生创新精神的杰作。在教育上,他主张工科教学要“先习后学,边习边学”,并倡导科研、教学、生产要相互结合,交叉进行,还尝试了“学生考老师”的教学法。先生认为,科学属于人民,没有广大群众对科学的理解,就没有国家科学水平的提高。为此,他不余遗力地从事科普活动。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茅以升家乡的一座桥年久失修而垮塌,砸死、淹死不少人,少年时代的茅以升因此而决心造出结实牢固的桥,并为此而不断观察和积累。

B.茅以升少年时喜爱自然科学,也爱好古典文学。他对《水浒传》和武侠小说很感兴趣,常常如痴如醉。坚实的古文底子使他日后受益匪浅。

C.15岁的茅以升升入唐山路矿学堂攻读土木工程系,因孙中山的演讲而树立了“工程建国”的信念,他勤奋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D.茅以升带领工程人员克服了各种困难完成修建钱塘江大桥的任务,极大地方便了抗日军用物资的运输,为抗日战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E.为阻止日本军队过桥,南京派人传达政府炸毁钱塘江桥的指示。茅以升痛苦地亲手炸掉了刚刚修建89天的大桥并保存了建桥的珍贵资料。

13、少年的茅以升走向成功之路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述。(6分)

14、作为科学家的茅以升为后人留下了怎样的精神财富,请具体分析。(6分)

15、有人问起茅以升炸桥的心情时,他说:“如同亲手掐死自己的儿子一般!”茅以升炸桥时和炸桥后应有怎样的复杂的心情?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12、BD

  B3,D2,A1,A项,桥垮塌还有桥上人多的原因。C项,不是“树立”信念,而是“更加坚定”。E项,不是为“阻止日本军队过桥”,而是不能把桥留给日本军队。

13、①茅以升从小就树立远大的理想。家乡的桥的垮塌让他产生造桥的梦想,孙中山的演讲让他坚定了“工程建国”的信念。

②茅以升勤奋学习,不断观察和积累。他认真观察各种桥,抄写关于桥的文章和段落,并且刻苦学习,多次取得优异成绩。

③茅以升文理兼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喜爱自然科学,也爱好古典文学。坚实的古文底子使他日后受益匪浅。

14、①以身许国的情怀。茅以升上学时就坚定“工程建国”的道路,学成毅然回国,建造和炸毁钱塘江桥,为抗战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②顽强的意志和以身作则的作风。克复重重困难,带领工程人员夜以继日加速赶工,建成钱塘江桥。

③力求创新和致力普及的科学作风。建造钱塘江大桥,关于工科教学的主张,体现其创新精神;他认为,科学属于人民,为此不遗余力地从事科普活动。

15、①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如果杭州不保,钱塘江大桥就留给了日本人。

②两年辛苦毁于一旦的痛苦。好不容易建成的大桥,就要亲手去炸毁它,实在令人痛心。

③新桥被炸毁的惋惜。惋惜的是耗资160万美元的现代化大桥,仅仅存在了89天就被炸毁。

④对日寇的愤怒。看着黑压压的难民和隐隐可见的敌骑的烟尘,心头涌起对日寇的无比愤怒。

⑤“抗战必胜,此桥必复”的信念。他带领工程人员后撤,保存关于钱塘江大桥的珍贵的资料,后终于修复钱塘江大桥。

每点2分,答出4点即可满分。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茅以升:造桥炸桥总关情

1896年,茅以升出生在江苏镇江一个经商世家。

1906年端午节,家乡举行龙舟比赛,文德桥年久失修,再加上上去的人太多,突然坍塌,砸死、淹死不少人。茅以升暗暗下决心,一定要造出结实牢固的桥。从那以后,只要看到桥,茅以升都会认认真真地观察。关于桥的文章和段落,他都抄在本子上。时间一长,积攒了厚厚的几大本子。

少年时代的茅以升,除了喜爱自然科学外,还爱好古典文学。他对《水浒传》和武侠小说很感兴趣,常常达到如痴如醉的境地。坚实的古文底子使他日后受益匪浅。

1911年,15岁的茅以升升入唐山路矿学堂攻读土木工程系。第二年,他听了孙先生在唐山路矿学堂的演讲,更加坚定了自己“工程建国”的信念。他学习更加刻苦,每次考试,都名列第一。五年内,各科成绩都在90分以上,这在唐山路矿学堂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之后,茅以升被官费保送到美国留学。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茅以升极其优异的成绩让学校的教授大为震惊。以至于在毕业典礼上,康奈尔大学的校长宣布,唐山路矿学堂的学生从今以后全部免试入学。

1920年初,茅以升登上远洋轮船,毅然返回自己的祖国。1933年,钱塘江必须要架设一座大桥。在浙江省的邀请下,茅以升担任了钱塘江桥工程负责人,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钱塘江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架桥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其一是打桩。需要穿越41米厚的泥沙在9个桥墩位置打入1440根木桩。沙层又厚又硬,打轻了下不去,打重了断桩。茅以升从浇花壶水把土冲出小洞中受到启发,采用抽江水在厚硬泥沙上冲出深洞再打桩的“射水法”,使原来一昼夜只打1根桩,提高到可以打30根桩,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其二是水流湍急,难以施工。茅以升发明了“沉箱法”,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__气挤走箱里的水,工人在箱里挖沙作业,使沉箱与木桩逐步结为一体。再在沉箱上筑桥墩。放置沉箱很不容易,沉箱一会儿被江水冲向下游,一会儿被潮水顶到上游。后来把3吨重的铁锚改为10吨重,沉箱问题才得以解决。

当时淞沪抗战正在吃紧,日军飞机经常来轰炸,一次茅以升正在6号桥墩的沉箱里和几个工程师及监工员商量问题,突然一片漆黑,原来工地关闭了所有的电灯。此时江中的桥墩还有一座没有建好,桥墩上的两孔钢梁还没安装。此后40多天里,在茅以升的带领下,建桥的工人们冒着敌人炸弹爆炸的尘烟,夜以继日地加速赶工。1937年9月26日,第一列火车像巨龙般驶过钱塘江大桥,极大地方便了抗日军用物资的运输。

1937年11月,南京派人传达了政府的指示,要求炸毁钱塘江桥,因为如果杭州不保,钱塘江大桥就等于是给日本人造的了。好不容易建成,就要亲手炸毁它,这真是一件痛心的事情,茅以升经历着一生中最痛苦的事情。12月23日3点整,炸桥的准备工作全部就绪。茅以升站在桥头看着桥上的黑压压涌过来的难民,心头涌起对日寇无比的愤怒。傍晚5时,日军骑兵扬起的尘烟已然隐隐可见,他这才断然禁止行人,准备实施爆破。随着一声巨响,这条1453米的卧江长龙被从六处截断,为抗日战争悲壮就义。这座历经了925天夜以继日的紧张施工,耗资160万美元的现代化大桥,仅仅存在了89天。据当时的铁路局估计,炸桥前的12月22日这一天有300多台机车和超过2000节客货车,逃难的难民有10万之多,通过大桥。有人估算,仅抢运出来的物资价值,就超过了建桥的花费。钱塘江大桥为抗日战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就在大桥被炸毁的这天晚上,茅以升立下誓言:“抗战必胜,此桥必复。”大桥炸毁后,茅以升带领着桥工处的所有人员迅速后撤,有关大桥建设的14箱重要图表、文卷、相片一并带走。在辗转途中,茅以升舍弃了很多家什,却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尽数保存下来。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茅以升的带领下,1948年3月钱塘江大桥修复完成。60年后,当有人问起当年炸桥的心情时,他说:“如同亲手掐死自己的儿子一般!”

相关链接:

⑴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⑵ 茅以升先生的科学精神有两个特点,一是创新,二是普及。钱塘江大桥就是体现先生创新精神的杰作。在教育上,他主张工科教学要“先习后学,边习边学”,并倡导科研、教学、生产要相互结合,交叉进行,还尝试了“学生考老师”的教学法。先生认为,科学属于人民,没有广大群众对科学的理解,就没有国家科学水平的提高。为此,他不遗余力地从事科普活动。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茅以升家乡的一座桥年久失修而坍塌,砸死、淹死不少人,少年时代茅以升因此而决心造出结实牢固的桥,并为此而不断观察和积累。

B.茅以升少年时喜爱自然科学外,还爱好古典文学。他对《水浒传》和武侠小说很感兴趣,常常如痴如醉。坚实的古文底子使他日后受益匪浅。

C.15岁的茅以升升入唐山路矿学堂攻读土木工程系,因孙中山演讲而树立了 “工程建国”的信念,他学习更加刻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D.茅以升带领工程人员克服了各种困难完成修建钱塘江大桥的任务,极大地方便了抗日军用物资的运输,为抗日战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E.为阻止日本军队过桥,南京派人传达政府炸毁钱塘江桥的指示。茅以升痛苦地亲手炸掉了刚刚修建89天的大桥并保存了建桥的珍贵资料。

(2)少年的茅以升走向成功之路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述(6分)

(3)作为科学家的茅以升为后人留下了怎样的精神财富,请具体分析(6分)

(4)有人问起当年炸桥的心情时,他说:“如同亲手掐死自己的儿子一般!”茅以升炸桥时和炸桥后应有怎样复杂的心情?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1)BD (选D给3分,选B给2分,选A给1分,其它不给分)

(2)①茅以升从小就树立远大的理想。家乡的桥的垮塌让他产生造桥梦想,孙中山的演讲让他坚定了“工程建国”的信念。②茅以升勤奋学习,不断观察和积累。他认真观察各种桥,抄写关于桥的文章和段落,并且刻苦学习,多次取得优异成绩。③茅以升文理兼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喜爱自然科学,也爱好古典文学。坚实的古文底子使他日后受益匪浅。

(3)①以身许国的情怀。茅以升上学时就坚定了“工程建国”的道路,学成后毅然回国,建造和炸毁钱塘江桥,为抗战事业作出重大贡献。②顽强的意志和以身作则的作风,克服重重困难,带领工程人员夜以继日加速赶工,建成钱塘江桥。③力求创新和致力普及的科学作风。建造钱塘江大桥,关于工科教学的主张,体现其创新精神;他认为,科学属于人民,为此不遗余力地从事科普活动。

(4)①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如果杭州不保,钱塘江大桥就留给了日本人。②两年辛苦毁于一旦的痛苦。好不容易建成的大桥,就要亲手去炸毁它,实在令人痛心。③新桥炸毁的惋惜。惋惜的是耗资160万美元的现代化大桥,仅仅存在了89天就被炸毁。④对日寇的愤怒。看着桥上的黑压压涌过来的难民和隐隐可见的敌骑尘烟,心头涌起对日寇无比的愤怒。⑤“抗战必胜,此桥必复”的信念。他带领工程人员后撤,保存了关于钱塘江大桥的珍贵的资料;后终于修复钱塘江大桥。(每条2分,答出4条即可得满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A项,桥垮塌还有桥上人多的原因;C项,不是“树立”信念,而是“更加坚定”;E项,不是为了“阻止日本军队过桥”,而是不能把桥留给日本人。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少年的茅以升走向成功之路的因素有哪些”,这是确定答案区域的依据,先到文中找到这一区域,然后再进行筛选,最后进行概括形成答案。第二节,“家乡举行龙舟比赛,文德桥年久失修,再加上上去的人太多,突然坍塌,砸死、淹死不少人。茅以升暗暗下决心,一定要造出结实牢固的桥。从那以后,只要看到桥,茅以升都会认认真真地观察”,第三节“少年时代的茅以升,除了喜爱自然科学外,还爱好古典文学。他对《水浒传》和武侠小说很感兴趣,常常达到如痴如醉的境地。坚实的古文底子使他日后受益匪浅”,第四节“第二年,他听了孙先生在唐山路矿学堂的演讲,更加坚定了自己‘工程建国’的信念。他学习更加刻苦,每次考试,都名列第一”。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题干问“作为科学家的茅以升为后人留下了怎样的精神财富”,这是到文中找到答案区域的依据,第五节“1920年初,茅以升登上远洋轮船,毅然返回自己的祖国。1933年,钱塘江必须要架设一座大桥。在浙江省的邀请下,茅以升担任了钱塘江桥工程负责人,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体现了其爱国情怀;第六节、七节、八节茅以升带领工程人员夜以继日加速赶工,建成钱塘江桥。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如同亲手掐死自己的儿子一般”,“炸桥时和炸桥后应有怎样复杂的心情”。这里重点理解“亲手掐死自己的儿子”,回归文本可以从中体会到,这里既有无奈,也有痛苦、惋惜,更有对日本人的仇恨和对抗战必胜的信念。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茅以升

茅青

茅以升,字唐臣,1896年1月9日出生在镇江。以升自幼就显露出他与众不同的地方。以升生来就很聪明,记忆力超强,口才也很好,喜欢交际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这一点很像其祖父茅谦。

茅以升有超人的记忆力,谁都知道他可以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多位。他打小就已经显示出了这方面的优势,有过目不忘的本事。以升上新学校后,祖父担心他忘记古文,疏懒毛笔字,一有时间就来长子家督促孙子学习。茅谦的教授方法是,自己选一篇古文,一边抄录一边讲解,然后要以升第二天把这篇文章熟背下来。以升回忆说:“有一天,爷爷抄录的是《滕王阁序》……抄写完毕,爷爷放下笔,转过身来看着我说,你好好读一遍,然后把它背下来。他的话还没说完,我就开始背起来了,背得一字不差。爷爷非常吃惊地看着我,问我什么时候读的这篇文章,我说刚才你写的时候我已经记住了。”

儿时打下的坚实的古文底子使以升日后受益匪浅。他虽然选学工科,但始终喜欢阅览各种人文、历史类书籍,喜欢文学、电影和戏剧。留学期间还写过话剧,晚年更是写了很多文章。

1916年,茅以升从唐山路矿学院毕业,这四年中茅以升总平均分为92分,在唐校为空前绝后。同年夏天,北京的清华学校第一次招考各大学校的优秀毕业生,资送美国念研究生,名额只有十人。因清华决定由各学校保送报考,唐校自然保送了茅以升去清华考试。考试完毕,茅以升回到南京,家人都问他考得如何,茅以升摇摇头说,恐怕希望不大,大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考题太简单,人人都能考取,家人只好等着结果下来。过了两个星期,茅以升接到唐校的信,不知是喜是忧,他拆信的时候手颤抖得几乎拆不开,母亲在旁边也替他紧张。信拆开一看,原来是好消息,茅以升被录取了,全家欢呼雀跃。

在办入学手续时,康奈尔大学一名负责人对茅以升说,他们学校从未接收过来自唐山路矿学院的学生,不知这些学生的水平如何,因此需要考试后再决定是否录取他们。

考试结果茅以升比其他几校的学生都好,从而顺利进入康奈尔研究院。茅以升为唐校挣足了面子,康奈尔学校从此规定,唐校毕业的学生今后不用考试,可直接入校。以升选了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当时与他同一专业的还有罗英、郑华,他们三人成为专攻桥梁专业的第一批中国人。

钱塘江大桥与茅以升的名字紧紧相连。其实,茅以升在造桥前与造桥后还做过教师,且对教育事业充满热忱。他喜欢讲课,喜欢与学生交流,教书期间他不断改进创新教学方式。他的妻子戴传蕙一直认为,其实茅以升最适合的职业是教书。

他去了唐校教书,他曾经试行的一个教学方式叫做“考先生”。每天上课开始的前十分钟,先点某一个学生的名,问他有无问题,如果有问题就请他把问题提出来,老师根据这一问题判分数,如果这个问题连老师都回答不上来,学生就得满分。如果该名学生没有问题就请下一个学生,下一个学生提的问题要前一个学生回答,如果前一个学生回答不上就得零分。这套方式非常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当茅以升教书教得挺顺手的时候,时任交通部长的叶恭绰决定将唐校和上海及北京的交大合并,于1921年正式成立了交通大学。叶恭绰决定任命罗忠忱为校长,茅以升为副校长。但罗忠忱对校务不大过问,全权交给茅以升处理。以升找到大施拳脚的机会,便开始修建校舍,裁减他认为不合格的教员,破除学校的陈规陋习。

(节选自《我们家的人和事儿》,略有删节)

16.“钱塘江大桥与茅以升的名字紧紧相连”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6分)

17.从作品内容看,茅以升日后能够取得很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6分)

18.众所周知,茅以升是我国的桥梁专家,而作品却没有花大量的笔墨去写他在桥梁建筑上的成就,请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6分)

16.①凸显茅以升在桥梁建筑上的巨大成就;②照应上文茅以升在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学习的内容;③引出下文他在教书方面的才能的相关内容。(每点2 分)

17.①聪明,记忆力超强,口才也很好,喜欢交际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②有坚实的古文底子,喜欢广泛的阅读,知识面广;③敢于不断探索,大胆创新。(每点2分)

18.①茅以升在桥梁建筑上的成就是大家共知的,如果再花大量笔墨去写则会显得平淡无奇,难以出彩;②而写文中所选的诸如学习、教书等内容则会给人以新奇的感觉,不步他人后尘,能有效地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同时从多个侧面表现人物也能使茅以升的形象更为丰富、饱满。(每点2分,其它言之成理的,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16.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重要句子的含义。1.切分挖掘法:切分句子的层次,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从正确理解句子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入手。2.还原法:将该句还原到原文中去,看其在选文中所处的位置。3.瞻前顾后法: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的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这样答案就能从原文中“抠”出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及作用分析。应注意区分开进行分析,如:A.开头、中间、结尾段落的安排用意、某些特定段落的作用都需要从内容与形式两个角度分两个步骤进行分析。“钱塘江大桥与茅以升的名字紧紧相连”,“紧紧相连”于内容上是凸显茅以升在桥梁建筑上的巨大成就。就整篇文章来说,它属于中间段,照应上文茅以升在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学习的内容;引出下文他在教书方面的才能的相关内容。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茅以升日后”“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然后到文中圈定“以升生来就很聪明,记忆力超强,口才也很好,喜欢交际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儿时打下的坚实的古文底子使以升日后受益匪浅”“他虽然选学工科,但始终喜欢阅览各种人文、历史类书籍,喜欢文学、电影和戏剧”“教书期间他不断改进创新教学方式”“裁减他认为不合格的教员,破除学校的陈规陋习”,可以依据这些句子,重组语言,然后根据所给分值分条陈述。

考点:归纳和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本题为探究题,开放性较大。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典型事件往往是传主一生的关键所在,能反映他一生中的主要功过,而且可以显示有关的历史进程及特点,有利于读者把握文章的重点,理清其人生发展的脉络;富有特性的细节描写犹如人体之血肉,能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能帮助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传主的性格、理想。同时,关注这些还可以引发读者的思索,使之从中获得更多的人生教益。作者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各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答题切入口:1.作品构思、人物塑造方面;2.突出传主怎样的精神品质?3.人物的价值、意义及对时代的影响等。

考点: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