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等式中,正确的是( )
A:
=1 B:
=
C:
=
D:
=
的
是27;48的
是 .
解:(1)27÷[78aae546b8c0abfc.png]=45;
(2)48×[3d1a60ae18bad9fe.png]=20;
故答案为:45,20.
(10.00分)如图,直线AB与x轴交于点A(1,0),与y轴交于点B(0,﹣2).
(1)求直线AB的解析式;
(2)若直线AB上的点C在第一象限,且S△BOC=2,求经过点C的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解:(1)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b(k≠0),
∵直线AB过点A(1,0)、点B(0,﹣2),
∴[ff19aea364048311.png],
解得[c2019bca16c4d4b3.png],
∴直线AB的解析式为y=2x﹣2;
(2)设点C的坐标为(m,n),经过点C的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d974a7f0940679fd.png],
∵点C在第一象限,
∴S△BOC=[925f1e2d28452f97.png]×2×m=2,
解得:m=2,
∴n=2×2﹣2=2,
∴点C的坐标为(2,2),
则a=2×2=4,
∴经过点C的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8ee085d25c3c2e33.png].
如图所示装置也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红磷的量不足会影响实验结论
B:装置不漏气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C:将红磷改为碳也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
D:钟罩内气体压强的减小会导致水面的上升
一个常规饲养的某种动物M,种群中个体均为黑毛,该种群中偶然发现几只M出现无毛性状,无毛M既有雌性也有雄性.(有毛与无毛基因用A、a表示)
(1)如果已知无毛基因为显性,有毛雌性M与偶然出现的无毛雄性M交配产仔多次,后代中无毛均为雌性,有毛均为雄性,此结果与题干中“无毛M既有雌性也有雄性”的结果是否矛盾? .理由是: ;
(3)如果选择6组M交配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①由上表判断,无毛基因的遗传方式为 .
②如果上表中第2组M继续交配产仔,发现后代中出现一只白毛雄性个体,该雄性个体与第2组的子代有毛雌性个体交配,后代中雌性均为白毛,雄性均为黑毛.写出“该雄性个体与第2组的子代有毛雌性个体交配”产生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 ,这些后代中无毛个体的基因型为 .(黑毛与白毛基因用B、b表示)
(3)选择第1组组合继续交配多产仔,子代出现了卷毛个体.已知卷毛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选择第1组组合的子代中卷毛个体与直毛个体交配多产仔,后代中没有出现卷毛,结果是直毛为
,无毛为
.据此判断控制有毛、无毛与直毛、卷毛性状的基因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会发生 (填序号).
①基因的自由组合 ②基因的连锁和交换 ③基因的自由组合或者基因的连锁和交换
判断的理由是 .
解:(1)如果已知无毛基因为显性,有毛雌性M与偶然出现的无毛雄性M交配产仔多次,后代中无毛均为雌性,有毛均为雄性,此结果与题干中“无毛M既有雌性也有雄性”的结果不矛盾,因此为遗传,题干中为变异(基因突变).
(2)①由上表3组判断,有毛个体杂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故无毛性状为隐性,由于后代中雌雄比例相当,故无毛基因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②如果上述第2组M继续交配产仔,发现后代中出现一只白毛雄性个体,该雄性个体与第2组的子代有毛雌性个体交配,后代中雌性均为白毛,雄性均为黑毛.说明该性状和性别有关,则白毛基因的遗传方式为伴X显性遗传.故亲代基因型为AaXbXb,AaXBY,上述交配产生的后代中,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白毛雌性:黑毛雄性:无毛雌性:无毛雄性=3:3:1:1,其中无毛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
(3)据题意知,控制有毛、无毛与直毛、卷毛性状的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或者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因为交配后代没有出现卷毛,说明直毛个体的基因型为纯合显性基因,雌雄个体均只能产生两种配子,不能判断两对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故答案为:
(1)不矛盾,此为遗传,题干中为变异(基因突变)
(2)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②白毛雌性:黑毛雄性:无毛雌性:无毛雄性=3:3:1:1 aaXBXb和aaXbY
(3)因为交配后代没有出现卷毛,说明直毛个体的基因型为纯合显性基因,雌雄个体均只能产生两种配子,不能判断两对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1261年,我国南宋数学家杨辉用下图中的三角形解释二项和的惩罚规律,比欧洲的相同发现要早三百多年,我们把这个三角形称为“杨辉三角”.请观察图中的数字排列规律,则
,
的值分别为( )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