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诉讼的角度来看,医疗鉴定确实要优于司法鉴定 B:医学会组建的专家组是开展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惟一合法机构 C:在医疗纠纷是否属于医疗事故的认定上,医疗鉴定又优于司法鉴定 D:以上都不正确
根据下列资料,回答121~125题。
2011年末,我国城乡就业人数达到76420万人,比2002年增加314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从25159万人增加到35914万人;乡村就业人数从48121万人减少到40506万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吸收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2002年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2002年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1%,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超过1979年至2011年7.4%的年均增速,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2010年、2011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2011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3%和40.4,分别比2002年降低了1.4和5.8个百分点,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7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8.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6.2平方米,增加9.7平方米。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增长。2011年底,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庭汽车18.6辆,比2002年底增长20.1倍,拥有移动电话205.3倍,增长2.3倍,拥有家用电脑81.9台,增长3.0倍,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61.5台,比2002年底增长3.1倍,空调机22.6台,增长8.9倍,拥有移动电话179.7部,增长12.1倍,2011年,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94.9部/百人,比2002年提高1.8倍。
2011年末,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8391万人、47343万人、14317万人、17696万人、13892万人,2011年末,2277万城市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5306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分别比2002年增加212万人和4898万人,以低收入标准测算,农村贫困人口从2002年末的8645万人下降到2010年末的2688万人,2011年,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比2009年提高92%,按照新标准,年末扶贫对象为12238万人。
根据以上资料,以下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2011年,农民工总量所占我国城乡就业人数的比重超过30% B: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比农村居民还小 C:2002年,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超过城市居民的四分之一 D:从2002年到2010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将近六千万人
根据下列资料,回答131~135题。2003年至2011年,我国第一产业平均增长4.6%,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1.9%。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1%,均保持较快发展态势。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为19.8%,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43.1%,比2002年提高1.6个百分点,2011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2年的92.4%提高到104.1%,外需贡献率则由2002年7.6%转化为负4.1%,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3%,比2002年提高12.2个百分点,我国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2011年,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0.1%、19.2%,分别比2002年提高了1.3和2.0个百分点。2011年,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3.2%、23.5%和10.7%,分别比2002年提高5.5、3.2和2.4个百分点。
根据以上资料,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从2003年到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逐年稳步增长 B:从2003年到2011年,我国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C:从2002年到2011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增长最快的地区为中部地区。 D:与2002年相比,2011年我国三次产业的比例结构更加协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的题目。 2011年末,我国城乡就业人数达到76420万人,比2002年增加324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从25159万人增加到35914万人;乡村就业人数从48121万人减少到40506万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吸取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2002年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2002年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1%。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超过1979年至2011年7.4%的年均增速,是历史上增长最快是时期之一,2010年、2011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2011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3%和40.4%,分别比2002年降低了1.4和5.8个百分点,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7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8.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6.2平方米,增加9.7平方米。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增长。 2011年底,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庭汽车18.6辆,比2002年底增长20.1倍;拥有移动电话205.3部,增长2.3被;拥有家用电脑81.9台,增长3.0倍。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61.5台,比2002年底增长3.1倍;空调机22.6台,增长8.9倍;拥有移动电话179.7部,增长12.1倍。2011年,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94.90部/百人,比2002年提高1.8倍。 2011年末,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3891万人、47343万人、14317万人、17696万人、13892万人。2011年末,2277万城市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5306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分别比2002年增加212万人和4898万人,2011年,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比2009年提高92%,按照新标准,年末扶贫对象为12238万人。
根据以上资料,以下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2011年,农民工总量所占我国城乡就业人数的比重超过30% B: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比农村居民还小 C:2002年,得到政府量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超过城市居民的四分之一 D:从2002年到2010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讲究六千万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的题目。
2003年至2011年,我国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6%,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1.9%,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1%,均保持较快发展态势。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为19.8%,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43.1%,比2002年提高1.6个百分点。2011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2年的92.4%提高到104.1%,外需贡献率则由2002年7.6%转化为负4.1%,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3%,比2002年提高12.2个百分点,我国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2011年,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0.1%,分别比2002年提高了1.3和2.0个百分点。2011年,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标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3.2%、23.5%和10.7%,分别比2002年提高5.5、3.2和2.4个百分点。
根据以上资料,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从2003年到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逐年稳步增长 B:从2003年到2011年,我国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C:从2002年到2011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增长最快的地区为中部地区 D:与2002年相比,2011年我国三次产业的比例结构更加协调
根据下列资料,回答以下问题。2003年至2011年,我国第一产业平均增长4.6%,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1.9%。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1%,均保持较快发展态势。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为19.8%,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43.1%,比2002年提高1.6个百分点,2011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2年的92.4%提高到104.1%,外需贡献率则由2002年7.6%转化为负4.1%,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3%,比2002年提高12.2个百分点,我国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2011年,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0.1%、19.2%,分别比2002年提高了1.3和2.0个百分点。2011年,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3.2%、23.5%和10.7%,分别比2002年提高5.5、3.2和2.4个百分点。
根据以上资料,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从2003年到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逐年稳步增长 B:从2003年到2011年,我国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C:从2002年到2011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增长最快的地区为中部地区。 D:与2002年相比,2011年我国三次产业的比例结构更加协调。
根据材料,回答以下5题。
调查显示,2006年以来江苏省消费市场持续趋旺,四季度批发业、零售业与餐饮业企业景气指数均运行于高位景气区间,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8.97点、9.98点和8.15点。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前11个月,江苏消费品市场保持旺盛势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6000亿元,达6008亿元,增长16.1%,增速居全国第三位。2006年前11个月,苏南、苏北、苏中分别增长16.3%、16%和15.9%。各大类商品中,家具、建筑及装潢材料、汽车等消费热点表现抢眼,11月份同比分别增长2lO.6%、102.2%和42.6%。
2006年四季度.江苏省房地产行业企业景气指数及企业家信心指数均比上年同期有所上升。新开工情况、商品房销售价格、盈利情况及劳动力需求等指标景气指数增长明显,分别为105.47、124.3、126.98和113.69,其中商品房销售价格景气指数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别上升4.26点、10.98点。空置商品房景气指数重回150景气区间,为150.5。
数据显示,2006年前三季度,江苏省商品房销售面积为3638.42万平方米,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总量的10.1%,同比增长919%。前三季度全省期房销售面积为2651.20万平方米,所占比重为72.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了5.2个百分点,同比增速高达17.5%;现房销售面积仅占27.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2006年前11个月,苏南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快于江苏平均水平 B:2006年第四季度,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的企业景气指数均比上年同期有所上升 C:2006年前11个月,江苏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居全国第三位 D:2006年第三季度,江苏省空置商品房景气指数处于150景气区间
根据下列资料,回答125-130题。
2004年,全国已有12个城市的GDP总量超过2000亿元,依次为上海、北京、广州、苏州、深圳、天津、重庆、杭州、无锡、成都、青岛和宁波。
从固定资产投资率来看,“十五”以来,这12个城市平均投资率相对较低的城市有广州、深圳、青岛和无锡,均低于40%,分别为32.7%、33.6%、37.4%和39.5%。除广州和深圳的固定资产投资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外,其他城市都保持了逐年上升的势头。
从北京的情况来看,“十五”期间,北京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3%,分别高于上海、广州和深圳7.5个、10.6个和4.3个百分点。从固定资产投资率来看,北京市4年的平均值为57%,是12个城市中这一比重最高的,高出12城市平均值15个百分点。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有效地拉动了北京市的经济增长,但也反映出该市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的问题。
此外,2004年北京市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高达58.3%,存在房地产开发投资占总投资比重较高的问题。在经济总量较大的5个城市中,北京这一比重最高,较上海、广州、苏州和深圳分别高出20.2个、24.9个、36.8个和18.7个百分点。
以下选项不正确的是:()
A:“十五”以来,青岛的固定资产平均投资率逐年上升 B:“十五”以来,北京的固定资产投资率是12城市占比最高的 C:“十五”以来,深圳的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快于北京 D:“十五”以来,广州固定资产投资率逐年下降
2005年底,全国城镇房屋建筑面积164.51亿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107.69亿平方米,占房屋建筑面积的比重为65.46%。东部地区房屋建筑面积83?8亿平方米,中部地区45.22亿平方米,西部地区35.48亿平方米,分别占全国城镇房屋建筑面积的50.94%、27.49%和21.57%。东部地区城镇住宅建筑面积53.67亿平方米,中部地区30.33亿平方米,西部地区23.69亿平方米,分别占全国城镇住宅建筑面积的49.84%、28.16%和22%。2005年全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6.11平方米,其中东部地区28平方米,中部地区23.9平方米,西部地区25.24平方米。全国城镇户均住宅建筑面积83.2平方米,户均成套住宅套数饥85套。东部地区户均住宅建筑面积85.32平方米,中部地区77.96平方米,西部地区85.75平方米,户均成套住宅套数分别为0.89套、0.79套和0.83套。 2005年各地区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情况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2005年底,全国城镇住宅建筑面积占房屋建筑面积达到五成 B:东部地区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C:全国城镇户均成套住宅套数不足一套 D:辽宁省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多于贵州省1.56平方米
根据下列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2011年末,我国城乡就业人数达到76420万人,比2002年增加314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从25159万人增加到35914万人;乡村就业人数从48121万人减少到40506万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吸收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2002年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2002年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1%,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超过1979年至2011年7.4%的年均增速,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2010年、2011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2011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3%和40.4,分别比2002年降低了1.4和5.8个百分点,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7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8.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6.2平方米,增加9.7平方米。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增长。2011年底,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庭汽车18.6辆,比2002年底增长20.1倍,拥有移动电话205.3倍,增长2.3倍,拥有家用电脑81.9台,增长3.0倍,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61.5台,比2002年底增长3.1倍,空调机22.6台,增长8.9倍,拥有移动电话179.7部,增长12.1倍,2011年,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94.9部/百人,比2002年提高1.8倍。
2011年末,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8391万人、47343万人、14317万人、17696万人、13892万人,2011年末,2277万城市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5306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分别比2002年增加212万人和4898万人,以低收入标准测算,农村贫困人口从2002年末的8645万人下降到2010年末的2688万人,2011年,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比2009年提高92%,按照新标准,年末扶贫对象为12238万人。
根据以上资料,以下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2011年,农民工总量所占我国城乡就业人数的比重超过30% B: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比农村居民还小 C:2002年,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超过城市居民的四分之一 D:从2002年到2010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将近六千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