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于神经氨酸酶的抗病毒药物是

A:磺胺甲噁唑 B:来曲唑 C:奥司他韦 D:左氧氟沙星 E:甲磺酸伊马替尼

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目前已发现三个相似的病毒种,其中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EHNV)仅发生于(),欧洲鲇病毒(ESV)和欧洲鲴病毒(ECV)仅在欧洲检测到

A:日本 B:欧洲 C:美国 D:澳大利亚

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目前已发现三个相似的病毒种,其中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EHNV)仅发生于( ),欧洲鲇病毒(ESV)和欧洲鮰病毒(ECV)仅在欧洲检测到

A:日本 B:欧洲 C:美国 D:澳大利亚

斑点叉尾噁病毒20℃时潜伏期10d,25~30℃时潜伏期为( )

A:7d B:3d C:5d D:2d

病毒颗粒为二十面体,无囊膜、有双层核衣壳,有双链RNA的病毒是( )

A:淋巴囊肿病毒 B:斑点叉尾噁病毒 C:真鲷虹彩病毒 D:噁呼肠孤病毒

( )是我国发现并开展系统研究的第一个鱼类病毒,病毒颗粒呈球形,无囊膜、病毒核酸为双链RNA

A:噁呼肠孤病毒 B:锦鲤疱疹病毒 C:草鱼呼肠孤病毒 D:淋巴囊肿病毒

病鱼出现鱼体发黑,眼球突出,口腔、鳃盖、鳃及鳍条基部都充血,肌肉呈点状或块状充血,肠道出血,但肠壁有弹性等症状时,表明是感染了( )

A:传染性脾脏坏死病毒 B: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C:草鱼呼肠孤病毒 D:噁呼肠孤病毒

某渔场养殖斑点叉尾噁发病,病鱼水肿,双眼突出,表皮发黑,鳃苍白,表皮和鳍基充血,腹部膨大;解剖后可见肌肉出血,体腔内有黄色渗出物,肝、脾、肾出血或肿大;鱼嗜睡、打旋或水中垂直悬挂,最后沉入水中死亡。引起该病的病原可能是( )

A:噁呼肠孤病毒 B: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C:斑点叉尾噁病毒 D:淋巴囊肿病毒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