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流性缺氧,缺血性缺氧,淤血性缺氧统称为
A:血液性缺氧 B:组织性缺氧 C:低张性缺氧 D:循环性缺氧
下列病人溶血性贫血发病机制为:
女性,24岁。海南人,自幼即发现有轻度贫血,但无明显不适,近因妊娠感到头昏,乏力来诊。体检:中度贫血貌,巩膜轻度黄染,脾肋下3cm。化验:Hb70ge/L,网织红细胞0.09(9%),血片中靶形细胞易见,血红蛋白电泳HbA20.07(7%),HbF0.05(5%),HbA0.88(88%)。
A:获得性红细胞膜缺陷 B: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 C:红细胞磷酸己糖旁路中酶缺乏 D:珠蛋白肽链合成量减少 E:红细胞自身抗体产生
女性,50岁,3个月来乏力,面色苍白伴双侧颈部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无发热,光过敏和出血表现,肝脾肋下未触及,化验Hb 75g/L,MCV 86fl,网织红细胞10%,WBC 7x10
/L,PLT 110x10
/L,尿胆红素(-),尿胆原强阳性,诊断为溶血性贫血。
患者溶血性贫血的原因首选考虑
A:白血病 B: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淋巴瘤 D:G-6-PD缺乏症 E:特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某女性患者,51岁,3个月来乏力、面色苍白伴双侧颈部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无发热、光过敏和出血表现,肝脾肋下未触及,化验Hb 75g/L,MCV 86fl,网织红细胞10%,WBC 7×10
/L,PLT 110×10
/L,尿胆红素(-),尿胆原强阳性,诊断为溶血性贫血。
患者溶血性贫血的原因首选考虑
A:白血病 B: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淋巴瘤 D:G-6-PD缺乏症 E:特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贫血性缺氧症的含义是()
A:血液携带氧气的能力受到破坏所引起的缺氧症 B:组织不能够摄取血液中的氧气所引起的缺氧症 C:由于高空空气稀薄所引起的缺氧症。
贫血性缺氧症是指().
A:血液携带氧气的能力受到破坏所引起的缺氧症; B:组织不能够摄取血液中的氧气所引起的缺氧症; C:由于高空空气稀薄所引起的缺氧症。
贫血性缺氧症的含义是().
A:血液携带氧气的能力受到破坏所引起的缺氧症 B:组织不能够摄取血液中的氧气所引起的缺氧症 C:由于高空空气稀薄所引起的缺氧症。
低血流性缺氧、缺血性缺氧、淤血性缺氧统称为:()
A:低张性缺氧 B:血液性缺氧 C:组织性缺氧 D:循环性缺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