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37岁,因急性白血病入院。外周血白细胞显著升高,骨髓活检示70%~80%为母细胞,诊断为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进行诱导化疗。化疗后,重复骨髓活检再示母细胞,故进行第2轮诱导化疗。之后患者中性粒细胞极度缺乏(个中性粒细胞<100/μl),并出现不明原因发热。进行广谱抗生素治疗后,仍持续发热。故开始经验性静脉使用二性霉素B。胸部X线片显示新的两侧绒毛状肺泡浸润。纤维支气管镜标本镜检显示为锐角分支,有隔膜的菌丝(3~4 μm)。

除侵袭性肺部感染外,该真菌还可引起的感染是

A:肺曲霉球 B: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 C:鼻窦感染 D:外耳道感染 E:眼部感染 F:心脏瓣膜感染 G:心内膜炎 H:泌尿生殖道感染 I:皮肤软组织感染

患儿,女性,12岁。因胃寒,发热,咽痛两天由母陪同就医。诊断:急性扁桃腺炎。给青霉素等治疗。皮试:(-)。注射青霉素后,患儿刚走出医院约10分钟,顿觉心里不适,面色苍白,冷汗如注,母立即抱女返回医院。测血压6.67/4kPa(50/30mmHg)。诊断: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青霉素导致过敏性休克的原因是

A:青霉素作为抗原,引起过敏反应 B:产生水解酶 C:药物的化学结构发生了改变 D:产生了青霉烯酸和青霉噻唑酸 E:增加了细胞膜的通透性

病人张某,52岁,因急性扁桃体炎需青霉素治疗。皮试后5分钟病人出现胸闷,气短,面色苍白,脉搏细弱,血压下降。

对使用青霉素治疗的病人,下列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从未使用过青霉素的病人,用前需做皮试 B:使用青霉素时,停药三天以上需重做皮试 C:使用过程中批号有更改时需重做皮试 D:青霉素过敏者需重做皮试 E:曾经使用过青霉素者,再次使用时需重做皮试

患者,女性,35岁,体温38.6℃,脉搏116次/分,咽喉疼痛,诊断为:化脓性扁桃体炎。医嘱"青霉素皮内试验",护士配制好青霉素皮试液后给患者注射。

给患者进行青霉素皮试前,护士询问患者的问题应除外

A:上次使用的青霉素的生产厂家和批号 B:既往是否使用过青霉素 C:既往其他药物有无过敏史 D:既往对食物有无过敏 E:家属有无青霉素过敏

男性,34岁。劳力性心悸,气促5年。因淋雨后出现高热不退,伴有寒战10天。在当地医院给予青霉素800万单位静脉滴注,1次/日,连续10天,症状无明显改善。查体:T39.6℃,BP150/50mmHg。心尖搏动增强,并向左下移位,心尖区可闻及全收缩期杂音和舒张中期隆隆样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双肺未闻及啰音。手掌,足底可见出血点,双下肢轻度水肿。

根据患者情况,应该采取的治疗措施是(提示:检查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二尖瓣上赘生物5mm。应用泰能和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7天,体温波动在38.5~40℃。今日患者出现左侧肢体不能活动。查体:血压85/40mmHg。胸骨左缘3,4肋间有柔和的舒张期震颤,双肺底可闻及湿啰音,双下肢水肿加重。二尖瓣上赘生物增大到12mm。脑部出现两个约1.5cm大小的梗死病灶。白细胞2.8x10/L,中性94%,血红蛋白75g/L,血小板70x10/L。尿蛋白(++++),血红蛋白尿。)

A:尽快手术治疗 B:调整抗生素,加大剂量 C:待血培养阴性后手术 D:待尿常规恢复正常后手术 E:待肺部感染控制后手术 F:待偏瘫症状改善后手术

某女患儿,12岁,因胃寒,发热,咽痛两天由母陪同就医。诊断:急性扁桃腺炎。给青霉素等治疗。皮试:(-)。注射青霉素后,患儿刚走出医院约10分钟,顿觉心里不适,面色苍白,冷汗如注,母立即抱女返回医院。测血压6.67/4kPa(50/30mmHg)。诊断: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青霉素导致过敏性休克的原因是

A:青霉素作为抗原,引起过敏反应 B:产生水解酶 C:药物的化学结构发生了改变 D:产生了青霉烯酸和青霉噻唑酸 E:增加了细胞膜的通透性

某女患儿,12岁,因恶寒,发热,咽痛2天由其母陪同就医。诊断:急性扁桃体炎。给青霉素等治疗。皮试:(-)。注射青霉素后,患儿刚走出医院约10分钟,顿觉心里不适,面色苍白,冷汗如注,母立即抱女返回医院。测血压6.67/4kPa(50/30mmHg)。诊断: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青霉素导致过敏性休克的原因是

A:青霉素作为抗原,引起过敏反应 B:产生水解酶 C:药物的化学结构发生了改变 D:产生了青霉烯酸和青霉噻唑酸 E:增加了细胞膜的通透性

二性霉素B的作用机制是

A:影响真菌细胞膜通透性 B:抑制真菌DNA合成 C:抑制真菌蛋白质合成 D:抑制真菌细胞壁的合成 E: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结合

二性霉素B的作用机制是

A:影响真菌细胞膜通透性 B:抑制真菌DNA合成 C:抑制真菌蛋白质合成 D:抑制真菌细胞壁的合成 E: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结合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