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承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Becker(1960)提出。他将承诺定义为由单方投入(side-bet)产生的维持"活动一致性"的倾向。在组织中,这种单方投入可以指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如:福利,精力,已经掌握的只能用于特定组织的技能等。他认为组织承诺是员工随着其对组织的"单方投入"的增加而不得不继续留在该组织的一种心理现象。

关于组织承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规范承诺高的员工会表现极其热情 B:情感承诺高的员工通过常表现出充足的干劲 C:组织承诺干预方面要突出重点 D:组织承诺的效果不能得到实证

 患者女,27岁,发现下腹肿物6个月。术中见子宫肿物7 cmx6 cmx5 cm,易与子宫平滑肌组织剥离,切面暗红,条纹不明显,质稍韧,有橡皮感。光镜形态如图所示。

考虑的诊断可能有

A:子宫平滑肌瘤 B: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伴平滑肌分化 C: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低度恶性 D:子宫内膜间质平滑肌混合瘤 E:小细胞恶性肿瘤肌层浸润

 患者女,27岁,发现下腹肿物6个月。术中见子宫肿物7 cmx6 cmx5 cm,易与子宫平滑肌组织剥离,切面暗红,条纹不明显,质稍韧,有橡皮感。光镜形态如图所示。

病理诊断为(提示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肌源性标志物梭形细胞(+);CD10小圆细胞(巢)(+)。)

A:子宫平滑肌瘤 B: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伴平滑肌分化 C: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低度恶性 D:子宫内膜间质平滑肌混合瘤 E:小细胞恶性肿瘤肌层浸润

 患者女,27岁,发现下腹肿物6个月。术中见子宫肿物7 cmx6 cmx5 cm,易与子宫平滑肌组织剥离,切面暗红,条纹不明显,质稍韧,有橡皮感。光镜形态如图所示。

子宫内膜间质平滑肌混合瘤的病理特点为

A:肿瘤中内膜间质和平滑肌成分均达到30%以上 B:肿瘤中的间质成分和平滑肌成分互相形成不规则的交错 C:鉴别肌层浸润要确定取材于肿瘤内部,而不是取自与周围肌层的交界处 D:平滑肌:肌源性标志物阳性,CD10(-);间质:CD10(+),肌源性标志物(-) E:生物学行为有良性,交界性,也有恶性

 患者女,51岁,因“左下肢多发性红丘疹20余年,加重伴疼痛6年”来诊。查体:左下肢外侧,屈侧,伸侧散在分布百余个小米粒至绿豆大小褐红色,淡红色,暗紫红色丘疹,质中,无压痛;7个黄豆至蚕豆大小暗红色,紫红色半球形结节,质硬,按压后及局部放置冰块后结节收缩隆起,伴刺痛感;10余个黄豆至蚕豆大小淡白色隆起性瘢痕。组织病理学:真皮中下层可见平滑肌束相互交织形成肿瘤团块,周围无包膜;Van Gieson染色示肿瘤团块由大量染色呈黄色的平滑肌细胞组成,期间有少量染色呈红色的胶原纤维。

最可能的诊断是

A:多发性脂囊瘤 B:皮肤纤维瘤 C:血管球瘤 D:皮肤平滑肌瘤 E:平滑肌错构瘤

 患者女,51岁,因“左下肢多发性红丘疹20余年,加重伴疼痛6年”来诊。查体:左下肢外侧,屈侧,伸侧散在分布百余个小米粒至绿豆大小褐红色,淡红色,暗紫红色丘疹,质中,无压痛;7个黄豆至蚕豆大小暗红色,紫红色半球形结节,质硬,按压后及局部放置冰块后结节收缩隆起,伴刺痛感;10余个黄豆至蚕豆大小淡白色隆起性瘢痕。组织病理学:真皮中下层可见平滑肌束相互交织形成肿瘤团块,周围无包膜;Van Gieson染色示肿瘤团块由大量染色呈黄色的平滑肌细胞组成,期间有少量染色呈红色的胶原纤维。

本病起源的组织不包括

A:毛发 B:肉膜 C:血管 D:小汗腺 E:立毛肌

结缔组织可分为固有结缔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血液和淋巴,具有连接、支持、营养、运输、保护等多种功能。

关于固有结缔组织叙述错误的是

A: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蜂窝组织 B:疏松结缔组织特点是纤维排列稀疏,在体内分布广泛 C:网状组织是造血器官和淋巴器官的基本组织成分 D:脂肪组织是一种以纤维细胞为其主要成分的结缔组织 E:疏松结缔组织有连接、支持、传送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以及防御等功能

CT在诊断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通常不会发现哪种组织密度()

A:血管 B:平滑肌 C:骨骼 D:脂肪 E:新鲜出血

CT在诊断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通常不会发现哪种组织密度()

A:血管 B:平滑肌 C:骨骼 D:脂肪 E:新鲜出血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