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33岁。因急性坏疽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后第10天出现发热,体温39.2℃,腹胀,恶心,肛门有下坠感,里急后重,曾排便4次,为黏液样便

诊断明确后,除抗感染和支持疗法外,以下处理措施应首选的是

A:经直肠穿刺抽液定位后切开引流 B:经下腹正中切口进入腹腔引流 C:经原麦氏切口进入腹腔引流 D:腹腔透热理疗 E:温盐水加甲硝锉保留灌肠

 患者男,20岁,因“发热伴腹痛,腹泻3d”来诊。排粪10余次/d,初为稀粪,后为黏液脓血粪 ,伴里急后重。粪常规:RBC5~10/HP, WBC20~25/HP。

患者被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其发病机制为

A:痢疾杆菌毒素对结肠黏膜的直接损害 B:有侵袭力的菌株进入黏膜固有层,繁殖,释放毒素引起炎症溃疡 C:痢疾杆菌在肠腔内大量繁殖引起肠溃疡病变 D:结肠急性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及溃疡 E:特异性体质对细菌毒素产生强烈变态反应

十八岁男性,2天来发热伴腹痛,腹泻,日10余次,初为稀便,后为粘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粪便常规检查WBC15~20个/HP.RBC5~10个/HP

该患者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其发病机制为

A:痢疾杆菌毒素对结肠粘膜的直接损害 B:有侵袭力的菌株进入粘膜固有层,繁殖引起炎症溃疡 C:痢疾杆菌在肠腔内大量繁殖引起肠溃疡病变 D:结肠急性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及溃疡 E:特异性体质对细菌毒素产生强烈过敏反应 F:由细菌毒素引起的抗原一抗体反应

患者,18岁,男性,2天来发热伴腹痛,腹泻,日10余次,初为稀便,后为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粪便常规检查WBC15~20个/HP,RBC5~10个/HP。

该患者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其病理损害机制包括

A:痢疾杆菌毒素对结肠黏膜的直接损害 B:有侵袭力的菌株进入黏膜固有层,繁殖引起炎症溃疡 C:痢疾杆菌在肠腔内大量繁殖引起肠溃疡病变 D:结肠急性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及溃疡 E:特异性体质对细菌毒素产生强烈过敏反应

一年轻男性,2天来发热伴腹痛,腹泻,每日10余次,初为稀便,后为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粪便常规检查WBC15~20个/HP,RBC5~10个/HP。

该患者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其发病机制为( )

A:痢疾杆菌在肠腔内大量繁殖引起肠溃疡病变 B:有侵袭力的菌株进入黏膜固有层,繁殖引起炎症溃疡 C:结肠急性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及溃疡 D:特异性体质对细菌毒素产生强烈过敏反应 E:痢疾杆菌毒素对结肠黏膜的直接损害

18岁男性,2天来发热伴腹痛,腹泻,每日10余次,初为稀便,后为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粪便常规检查WBC 15~20个/HP,RBC 5~10个/HP。

该患者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其发病机制为

A:痢疾杆菌毒素对结肠黏膜的直接损害 B:有侵袭力的菌株进入黏膜固有层,繁殖引起炎症溃疡 C:痢疾杆菌在肠腔内大量繁殖引起肠溃疡病变 D:结肠急性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及溃疡 E:特异性体质对细菌毒素产生强烈过敏反应 F:由细菌毒素引起的抗原--抗体反应

患者,男,18岁,2天来发热伴腹痛,腹泻,每日10余次,初为稀便,后为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粪便常规检查WBC15~20/HP,RBC5~10/HP。

该患者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其发病机制为

A:痢疾杆菌毒素对结肠黏膜的直接损害 B:有侵袭力的菌株进入黏膜固有层,繁殖引起炎症溃疡 C:痢疾杆菌在肠腔内大量繁殖引起肠溃疡病变 D:结肠急性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及溃疡 E:特异性体质对细菌霉素产生强烈过敏反应

某男性患者,51岁,下痢十余日,症见泻下粘冻,里急后重,腹痛拘急,脘腹胀满,头身困重,苔白腻,脉濡缓。

若下白痢如胶冻,里急后重较重者,应

A:加生地、丹皮 B:加黄连、黄柏 C:改用胃苓汤 D:改用白头翁汤 E:加用生脉散

某男性患者,18岁,2天来发热伴腹痛、腹泻,每日10余次,初为稀便,后为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粪便常规检查WBC 15~20个/HP,RBC 5~10个/HP。

该患者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其发病机制为

A:痢疾杆菌毒素对结肠黏膜的直接损害 B:有侵袭力的菌株进入黏膜固有层、繁殖引起炎症溃疡 C:痢疾杆菌在肠腔内大量繁殖引起肠溃疡病变 D:结肠急性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及溃疡 E:特异性体质对细菌毒素产生强烈过敏反应 F:由细菌毒素引起的抗原--抗体反应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