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分别独立研发出了技术方案A。甲于2010年6月1日在中国政府主办的一个国际展览会上首次展出了技术A,并于2010年11月1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了关于技术方案A的发明专利申请X,同时声明要求享有不丧失新颖性宽限期,并按期提交了相关证明文件。乙于2010年8月2日递交了关于技术方案A的发明专利申请Y,并于2010年10月10日公开发表了详细介绍技术方案A的论文。以下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甲的专利申请X享受6个月的宽限期,因此甲的展出行为及乙发表的论文均不影响该申请X的新颖性 B:甲在展览会上的展出行为不影响专利申请X的新颖性,但影响申请Y的新颖性 C:乙独立完成发明并且在甲之前提出了专利申请,因此乙的申请具备新颖性 D:甲和乙的专利申请都不具备新颖性
甲公司于2010年1月15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一件有关电视机的发明专利申请。乙公司在2009年9月8日举办的中国政府承认的某国际展览会上展出了包含该申请中的技术方案的电视机。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该展出行为发生在甲公司专利申请提出之前,破坏了甲公司专利申请的新颖性 B:该展出行为属于发生在国外的使用公开,不破坏甲公司专利申请的新颖性 C:该展出行为发生在申请日之前六个月内举办的中国政府承认的展览会上,不破坏甲公司专利申请新颖性由于该展出行为的主体不是甲公司,因此该展出行为破坏甲公司专利申请新颖性
甲乙两人拥有相同主题的发明,且两人均已向中国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就该发明提出专利申请。甲的专利申请日是2000年8月20日,乙的申请日是2000年10月30日。专利局审查乙之申请是否具有新颖性时,甲的申请可以导致乙之申请丧失()
A:新颖性 B:创造性 C:实用性 D:美观性
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抵触申请只影响()
A: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的新颖性 B: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创造性 C: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新颖性 D: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的创造性
某公司新开发的出口产品在投放国内市场之前,于2006年8月1日首次在德国上市销售,2007年2月11日该厂就此产品向中国专利局提出专利申请。该产品在中国是否可能获得专利()
A:可能,因为该公司享有优先权 B:可能,因为在德国销售不破坏在中国申请的新颖性 C:不可能,因为该公司不享有优先权 D:不可能,因为在德国销售破坏在中国申请的新颖性
甲公司于2010年1月15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一件有关电视机的发明专利申请。乙公司在2009年9月8日举办的中国政府承认的某国际展览会上展出了包含该申请中的技术方案的电视机。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该展出行为发生在甲公司专利申请提出之前,破坏了甲公司专利申请的新颖性 B:该展出行为属于发生在国外的使用公开,不破坏甲公司专利申请的新颖性 C:该展出行为发生在申请日之前六个月内举办的中国政府承认的展览会上,不破坏甲公司专利申请新颖性 D:由于该展出行为的主体不是甲公司,因此该展出行为破坏甲公司专利申请新颖性
甲完成一项产品发明并于2010年5月10日在卫生部召开的学术会议上首次公开该产品。乙独立开发出相同的产品,并在2010年8月5日出版的《中国现代医学》杂志上详细介绍了该产品。就该产品,乙于2010年8月底提出专利申请,甲于2010年9月1日提出专利申请。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由于乙提出专利申请的时间比甲早,如果甲乙二人的申请皆满足其它授予专利权的条件,则乙应当获得专利权 B:由于该发明已在学术会议上公开,因此甲的申请丧失了新颖性 C:由于甲的发明享有不丧失新颖性的宽限期,因此在宽限期内的任何公开都不会影响甲的申请的新颖性 D:由于该发明在申请日前已在杂志上被公开,因此甲和乙的申请都不具备新颖性
2011年1月1日张某从甲公司离职,双方不存在与技术开发相关的任何约定,2011年4月1日张某开发出一项新技术,该技术与张某在甲公司的工作有密切联系,2011年4月15日,张某为了评职称将该项技术细节擅自发表在某国家级杂志上,2011年6月1日甲公司就该技术提出专利申请。根据专利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该技术的专利申请权属于张某 B:该技术的专利申请权属于甲公司 C:该技术已经丧失新颖性 D:该技术尚不丧失新颖性
抵触申请只影响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新颖性,不影响外观设计的新颖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