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门,风府是临床要穴,但在针刺操作方面有较严格的要求。
针刺深度及方向是:
A:0.5~1.0寸,直刺或向下斜刺(向下颌方向) B:0.1~0.2寸,直刺或向下斜刺(向下颌方向) C:0.2~0.4寸,直刺或向下斜刺(向下颌方向) D:0.4~0.6寸,直刺或向下斜刺(向下颌方向) E:0.5~0.6寸,直刺或向下斜刺(向下颌方向)
针刺补泻主要取决于
A:腧穴的特异性 B:针刺手法腧穴特性 C:机体机能状态 D:机体机能状态针刺手法 E:机体机能状态腧穴的特异性针刺手法
哑门、风府是临床要穴,但在针刺操作方面有较严格的要求。
针刺深度及方向是
A:0.5~1.0寸,直刺或向下斜刺(向下颌方向) B:0.1~0.2寸,直刺或向下斜刺(向下颌方向) C:0.2~0.4寸,直刺或向下斜刺(向下颌方向) D:0.4~0.6寸,直刺或向下斜刺(向下颌方向) E:0.5~0.6寸,直刺或向下斜刺(向下颌方向)
下列属于针刺泻法的是()
A:捻转针法,拇指向前时用力重 B: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迅速按压针孔 C:针刺头痛时,列缺进针方向指向头部 D:提插、下插时用力重,上提时用力轻 E:进针时分3层徐徐进针,出针时一次退出
下列属于针刺泻法的是()
A:捻转针法,拇指向前时用力重 B: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迅速按压针孔 C:针刺头痛时,列缺进针方向指向头部 D:提插、下插时用力重,上提时用力轻 E:进针时分3层徐徐进针,出针时一次退出
针刺手法的实验研究主要包括()
A:针刺手法量化 B:针刺手法的应用规律 C:针刺手法效应 D:针刺手法机制 E:针刺手法的源流
针刺补泻主要取决于()。
A:机体机能状态 B:腧穴的特异性 C:针刺手法腧穴特性 D:机体机能状态针刺手法 E:机体机能状态腧穴的特异性针刺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