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即认为中国古典美学注重美与善的统一。言下之意则是中国古典美学不那么重视美与真的统一。笔者认为,中国古典美学比西方美学更看重美与真的统一。它给美既赋予善的品格,又赋予真的品格,而且真的品格大大高于善的品格。概而言之,中国古典美学在对美的认识上,是以善为灵魂而以真为最高境界的。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观点()。
A:正确而不流行 B:流行而不正确 C:新颖而不流行 D:流行而不新颖
所谓据文揣意就是要发掘出文意的()。
A:关键词 B:逻辑关系 C:哲理义 D:言下之意 E:行文体例
有一位教师说:孩子是在犯错误中成长起来的。她的言下之意就是:任何一个学生不可能不犯错误.而是在犯错误中成长起来的。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告诉我们,学生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教师不要大惊小怪,应正确对待。
问题:
学生犯了错误应怎样对待?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956年,毕加索在巴黎见到了张大千,感叹地说:“我最不懂得,就是你们中国人何以要跑到巴黎来学习艺术”。言下之意为()
A:中国人接受西方的艺术很困难 B:中国的艺术与西方的艺术是不同的两个系统 C:要发扬自己民族的艺术传统才能自立世界艺术之林 D:中国人无需向西方艺术学习
1956年,毕加索在巴黎见到了张大千,感叹地说:“我最不懂得,就是你们中国人何以要跑到巴黎来学习艺术”。言下之意为()
A:中国人接受西方的艺术很困难 B:中国的艺术与西方的艺术是不同的两个系统 C:要发扬自己民族的艺术传统才能自立世界艺术之林 D:中国人无需向西方艺术学习
画是有形的诗,讲究直觉与意境。批评是无形的思,侧重理性与逻辑______。柏拉图要把诗人逐出他的理想国,诗人对他也没有好感。儒家诗圣杜甫“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诗句,被儒家思想家朱熹颇为不屑地批评说:“道他做甚?”言下之意是很无聊很没意思: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诗与思是宿敌 B:感性与理性需互相参照 C:哲学家和诗人势如水火 D:画与批评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我们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述”,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朝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 ],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是不可能也无益处。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国外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 ]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 ]。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成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
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出自己的回答。只有通过这样的对话,才能得到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这种新的话语既是过去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在这种话语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世界各民族就会达到相互的真诚理解。
填入[ ]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置可否 言下之意 一文不值 B:不容置疑 言外之意 不足挂齿 C:毋庸置疑 言下之意 不值一提 D:无庸置辩 言外之意 微不足道
有一位教师说:孩子是在犯错误中成长起来的。她的言下之意就是:任何一个学生不可能不犯错误,而是在犯错误中成长起来的。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告诉我们,学生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教师不要大惊小怪,应正确对待。
学生犯了错误应怎样对待?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