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的生成和演进经历的阶段()
A:古希腊:城市国家与市民社会同一(一元统合) B:中世纪:封建国家与市民社会分离(二元分离) C:近现代:民族国家与市民社会分立(二元分离) D:当代:国家-市场-公民社会的分立与协同(三元分析与合成)
黑格尔既肯定了社会的历史意义,又展开了对它的全面批判。在黑格尔看来()
A:社会先于或外在于国家 B:国家在逻辑上高于市民社会,市民社会必须在国家的最高观点上被克服 C:社会可划分为“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 D:市民社会等同于政治国家
下列说法中,不属于马克思市民社会观的是()
A:市民社会是以私利活动为内容、受盲目导向和因果律支配、同国家相对的、具有特殊性的利已社会 B:市民社会与国家都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 C: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D:把克服市民社会与政治解放联系起来
美国学者科恩和阿拉托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应该由社会和文化领域构成,因此,应该用三分法来取代传统的国家-社会法。这里的“三分”指的是()
A:政治-经济-文化 B:国家-经济-市民社会 C:物质-精神-政治 D:民主-自由-平等
如何实现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互补与协作?在目前的中国,可行的路径之一是()
A:削弱国家能力,强化国家权力 B:同时削弱国家权力和能力 C:同时强化国家权力和能力 D:削弱国家权力,提高国家能力
下列有关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说法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A:俄罗斯的经验表明,国家力量的衰减并不必然导致或帮助市民社会的健康发展 B:“全面专政的国家”即国家无所不包地控制一切社会领域 C:构建中国市民社会,可以在“反对国家”的路子中达成 D: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都无法独立主导社会的变迁
以下属于马克思市民社会观内容的有()
A:市民社会是以私利活动为内容、受盲目导向和因果律支配、同国家相对的、具有特殊性的利已社会 B:市民社会与国家都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 C: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D:把克服市民社会与政治解放联系起来 E:无产阶级是克服市民社会缺陷的主要力量
如何实现中国市民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并在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建立起一种可行的关系模式?可行的设想包括()
A:发展市场经济,构建市民社会 B:走“__主义加市民社会”的道路 C:实现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互补与协作 D:走“有社会无国家”的道路 E:超越国家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抽象对立
尽管迄今为止在中国还没有出现一个清晰的、可使用的市民社会概念,但是“国家与社会”的视角仍然有助于说明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变化。
第一,社会资源的控制和占有已逐渐呈现多元化态势,社会很大程度可以利用这些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发展出独立于国家的物质生产和社会交往形式。
第二,伴随着社会资源占有与控制的多元化,个人独立性相对扩大,表现为个人受组织、身份的限制趋于减弱,寻求自身发展的选择余地不断增加,个人财产权利、言论权、发表权、隐私权以及其他权利的状况较以前有所改善。
第三,随着从旧体制摆脱出来的新的社会力量和角色群体的发展壮大,在政府行政组织之外开始了民间社会的组织化过程,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非盈利团体和非行政化的盈利性经济组织日益成为国家不能忽视的社会主体。
中国市民社会的兴起,对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的治理状况,尤其对公民的政治参与、政治公开化、公民自治、政府的廉洁和效率、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等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政府大幅度放权、职能转变和日益重视法治,国家与社会的新型博弈关系将逐渐建立。
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说明,在处理国家与社会关系时,应坚持()
A:市民社会反对国家 B:社会型塑国家 C:国家型塑社会 D:实现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互补与协作
绅士是一个特殊的阶层,对于农民和市民,他们代表官府,甚至代表国家;对于官府,他们既代表地主和商人,又代表农民和市民。社会秩序是靠他们来维持的。农民和市民的大多数活动是由他们领导和组织的。晚清时期,由于太平军战争和捻军战争的影响,绅权大为扩张,官权日益陵替,造成了晚清国家与社会互动的中间梗阻。
不符合文意的是( )
A:绅士是居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中间层次 B:从不同的角度上看,绅士既代表官府又代表农民和市民 C:社会秩序是靠绅士和官府共同维持的 D:晚清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就是国家与绅士互动,绅士与社会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