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67岁,全麻下行胃空肠吻合术。既往无心脏病病史,偶有咳嗽,咳痰。体重52 kg。术中出现低血压,心率98~112次/min。曾小量分次用麻黄碱提升血压,效果不佳;加快补液,血压能维持。手术历时2 h,补液1000 ml胶体,1000 ml晶体,术后拔气管导管。入PACU后BP 110/62 mmHg,HR 115次/min,呼吸急促,SpO2持续低,面罩吸入10 L/min氧气,SpO 89%。

应尽快做的处理包括(提示双肺可闻及湿性啰音;胸部X线片:双肺阴影,呈“蝶翼状”;动脉血气分析:pH 7.31,PaO 56 mmHg,PaCO 51 mmHg。)

A: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并加PEEP B:静脉注射吗啡10 mg C:静脉注射呋塞米20 mg D:静脉注射毛花苷丙0.2 mg E:静脉注射呼吸兴奋剂 F:加快输液

在手术当天,患者为避免输血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在麻醉前或麻醉后,通过一路动脉或静脉采取一定量的自体血。同时,通过另一路静脉快速补充相应量的晶体和(或)胶体液。

该病人同时补充的晶体液+胶体液比例为

A:3:1 B:3:2 C:1:1 D:2:1 E:4:1

干胶法制备乳剂是先制备初乳,在初乳中,油:水:胶的比例是

液状石蜡:水:胶

A:5:2:1 B:4:2:1 C:3:2:1 D:2:2:1 E:1:2:1

稀释式自身输血是指在麻醉成功后手术开始前,采集患者一定数量的血液,同时输注一定数量的晶体和胶体溶液以补充有效循环容量且维持其正常稳定,使血液稀释.并在患者失血后回输其先前采集的血液。

在麻醉成功后手术开始前采集患者一定数量的血液,同时输注一定数量的晶体和胶体溶液以补充有效循环容量且维持其正常稳定,使血液稀释,并在患者失血后回输其先前采集的血液的方式是

A:储存式 B:急性等容性稀释式 C:急性非等容性稀释式 D:急性高容性稀释式 E:术中回收式

稀释式自身输血是指在麻醉成功后手术开始前,采集患者一定数量的血液,同时输注一定数量的晶体和胶体溶液以补充有效循环容量且维持其正常稳定,使血液稀释.并在患者失血后回输其先前采集的血液。

术前快速输注一定量的晶体液和胶体液(扩充血容量达20%~25%),但不采集血液;丢失水分用等量的晶体液补充,术中的出血用等量的胶体液补充,手术过程中使血容量始终维持在相对高容的状态,此类自身输血方式属于

A:储存式 B:急性等容性稀释式 C:急性非等容性稀释式 D:急性高容性稀释式 E:术中回收式

卤族元素氟、氯、溴、碘与银的化合物,统称为卤化银。这是一种具有感光性能的物质,起着记录影像的作用。卤化银是胶片产生影像的核心,从胶片制作到曝光、冲洗都是围绕着它进行的。卤化银是以微晶体状态存在,卤化银的感光作用是以每个晶体为单位进行的,胶片记录下来的影像效果,是千千万万个微小卤化银晶体感光效果的总和。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晶体颗粒的大小、分布会给影像效果带来影响。

关于胶片颗粒叙述正确的是

A:晶体颗粒大感光度低 B:晶体颗粒分布均匀对比度低 C:晶体颗粒大小不一宽容度大 D:晶体颗粒小分辨力低 E:晶体颗粒分布均匀颗粒性差

稀释式自身输血是指在麻醉成功后手术开始前,采集患者一定数量的血液,同时输注一定数量的晶体和胶体溶液以补充有效循环容量且维持其正常稳定,使血液稀释,并在患者失血后回输其先前采集的血液。

在麻醉成功后手术开始前采集患者一定数量的血液,同时输注一定数量的晶体和胶体溶液以补充有效循环容量且维持其正常稳定,使血液稀释,并在患者失血后回输其先前采集的血液的方式是

A:储存式 B:急性等容性稀释式 C:急性非等容性稀释式 D:急性高容性稀释式 E:术中回收式

稀释式自身输血是指在麻醉成功后手术开始前,采集患者一定数量的血液,同时输注一定数量的晶体和胶体溶液以补充有效循环容量且维持其正常稳定,使血液稀释,并在患者失血后回输其先前采集的血液。

术前快速输注一定量的晶体液和胶体液(扩充血容量达20%~25%),但不采集血液;丢失水分用等量的晶体液补充,术中的出血用等量的胶体液补充,手术过程中使血容量始终维持在相对高容的状态,此类自身输血方式属于

A:储存式 B:急性等容性稀释式 C:急性非等容性稀释式 D:急性高容性稀释式 E:术中回收式

大面积烧伤休克期补液正确的是

A:胶体液和晶体液之比一般为0.5:1 B:维持尿量不少于每小时30ml C:有血红蛋白尿时要碱化尿液 D:晶体液最好选用等渗盐水 E:有电烧伤和吸入性损伤时,补液量要适当增加

有关大面积烧伤休克期补液,正确的是( )

A:胶体液和晶体液之比一般为0.5:1 B:维持尿量不少于每小时30ml C:有血红蛋白尿时要碱化尿液 D:晶体液最好选用等渗盐水 E:有电烧伤和吸入性损伤时,补液量要适当增加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