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中17位氮上有环丙甲基

A:盐酸丁丙诺啡 B:盐酸纳洛酮 C:酒石酸布托啡诺 D:盐酸美沙酮 E:盐酸哌替啶

下列几种物质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如下表,根据爆炸极限判断,哪种物质火灾危险性最大
┏━━━━━┳━━━┳━━━┳━━━━━┳━━━━┳━━━┓
┃物质名称 ┃下限 ┃上限 ┃物质名称 ┃下限 ┃上限 ┃
┣━━━━━╋━━━╋━━━╋━━━━━╋━━━━╋━━━┫
┃氢气 ┃4.0% ┃75.0% ┃乙烯 ┃2. 75% ┃34.0% ┃
┣━━━━━╋━━━╋━━━╋━━━━━╋━━━━╋━━━┫
┃乙炔 ┃2. 5% ┃82.0% ┃一氧化碳 ┃12. 5% ┃745 ┃
┗━━━━━┻━━━┻━━━┻━━━━━┻━━━━┻━━━┛

A:氢气     B:乙烯     C:乙炔     D:一氧化碳

顾某(中国籍)常年居住M国,以丰厚报酬诱使徐某(另案处理)两次回国携带毒品甲基苯丙胺进行贩卖。2014年3月15日15时,徐某在B市某郊区交易时被公安人员当场抓获。侦查中徐某供出了顾某。我方公安机关组成工作组按照与该国司法协助协定赴该国侦查取证,由M国警方抓获了顾某,对其进行了讯问取证和住处搜查,并将顾某及相关证据移交中方。   检察院以走私、贩卖毒品罪对顾某提起公诉。鉴于被告人顾某不认罪并声称受到__,要求排除非法证据,一审法院召开了庭前会议,通过听取控辩双方的意见及调查证据材料,审判人员认定非法取证不成立。开庭审理后,一审法院认定被告人两次分别贩卖一包甲基苯丙胺和另一包重7.6克甲基苯丙胺判处其有期徒刑6年6个月。顾某不服提出上诉,二审法院以事实不清发回重审。原审法院重审期间,检察院对一包甲基苯丙胺重量明确为2.3克并作出了补充起诉,据此原审法院以被告人两次分别贩卖2.3克、7.6克毒品改判顾某有期徒刑7年6个月。被告人不服判决再次上诉到二审法院。   问题:

3.发回原审法院重审后,检察院对一包甲基苯丙胺重量为2.3克的补充起诉是否正确?为什么?

3.不正确。本案第二审法院基于原审法院认定的一包甲基苯丙胺数量不明,以事实不清发回重审,重审中检察机关明确为2.3克,只是补充说明不是补充起诉。补充起诉是在法院宣告判决前检察机关发现有遗漏的同案犯罪嫌疑人或者罪行可以一并起诉和审理的。

丙烯腈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r1=0.15,r2=1.224,若要得到组成均匀的共聚物,采用的手段是()

A:一次加料,控制转化率 B:控制投料比 C:补加丙烯腈 D:补加甲基丙烯酸甲酯

洋葱或大葱中含的N-丙基二硫化物或(),能引起犬猫中毒

A:硫化丙烯 B:大蒜町 C:硫酸镁 D:G6PD

某焊工在调换乙炔气瓶时将气瓶卧放滚动到工作地方,即投入使用,因乙炔气瓶内丙蹋流出而着火,焊工惊慌失措。(事故原因分析):()

A:乙炔气瓶不合格 B:焊工严重违反《溶解乙炔气瓶安全监察规程》规定 C:使用前未将丙酣放空 D:使用前未竖立置放20min

结构中17位氮上有环丙甲基()。

A:盐酸丁丙诺啡  B:盐酸纳洛酮  C:酒石酸布托啡诺  D:盐酸关沙酮  E:盐酸哌替啶

结构中17位氮上有环丙甲基()

A:盐酸丁丙诺啡 B:盐酸纳洛酮 C:酒石酸布托啡诺 D:盐酸美沙酮 E:盐酸哌替啶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