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68岁,因“食欲减退,饭后饱胀,体重减轻”来诊。胃镜:胃窦下弯处隆起,黏膜皱襞变平坦。行胃大部切除术,大体检查:肿瘤位于胃壁,4.5 cmx4.8 cm,切面呈灰红鱼肉状,界限清楚,无明确的包膜。组织学检查:肿瘤由小上皮样细胞组成,呈团巢状排列,细胞异型性轻,胞质中等量,嗜伊红色。核分裂象偶见,(1~2)个/50HPF。间质富于胶原,血管中等。
在免疫组织化学鉴别诊断中,对浆细胞肿瘤诊断很有帮助的是
A:CD56(+) B:CD138(+) C:CD117(+) D:SYN(+) E:EMA(+)
患者男性,53岁,腹胀,返酸,嗳气半年。胃镜检查见胃窦部黏膜稍粗糙,并可见小片状糜烂。
镜检如图所示黏膜内大量炎细胞浸润,以哪一类炎细胞为主 ( )

A:淋巴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浆细胞
患者男性,53岁,腹胀,返酸,嗳气半年。胃镜检查见胃窦部黏膜稍粗糙,并可见小片状糜烂。
该种炎细胞最常见于哪种炎症 ( )
A:慢性炎症 B:急性化脓性炎症 C:肉芽肿性炎 D:过敏性炎或寄生虫感染 E:以上均不是
患者男,54岁,因“无规律性上腹痛,伴食欲减退3个月”来诊。患者有胃溃疡病史15年。胃肠钡餐:胃窦部可见直径2.5~3.5 cm的龛影,边缘不齐。粪隐血试验多次阳性。
大体检查:胃窦部见一直径2.5~3.5 cm的溃疡,周边黏膜隆起,僵硬。镜下:溃疡周边黏膜固有层腺体增生,密集排列,腺体形态不规则,可见分支和折叠,细胞有明显的不典型性,间质纤维化,伴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浸润。最可能的诊断是
A:胃溃疡癌变(早期胃癌) B:溃疡型胃癌 C:胃溃疡并低级别上皮内肿瘤 D:胃溃疡并高级别上皮内肿瘤 E:胃溃疡
患者男,68岁,因“食欲减退,饭后饱胀,体重减轻”来诊。胃镜:胃窦下弯处隆起,黏膜皱襞变平坦。行胃大部切除术,大体检查:肿瘤位于胃壁,4.5 cmx4.8 cm,切面呈灰红鱼肉状,界限清楚,无明确包膜;组织学检查:肿瘤由上皮样细胞组成,呈团巢状排列,细胞异型性轻,胞质中等量,嗜伊红色。核分裂象偶见。间质血管丰富。
在鉴别诊断中对诊断神经内分泌细胞肿瘤很重要的是
A:CD56(+) B:CD138(+) C:CD117(+) D:SYN(+) E:EMA(+)
患者男,出生10 d,因“脐部有分泌物5 d”来诊。查体:脐部可见黏膜中央部有一窦孔,有分泌物。血常规:WBC 15x10
/L,淋巴细胞0.6,中性粒细胞0.4。
手术可见脐部及回肠有一通道,约5 cm,光镜下,黏膜均为肠黏膜,另部分肠黏膜可见淋巴细胞浸润,最有可能的诊断是
A:细菌性肠炎 B:脐尿瘘 C:脐囊肿 D:肠溃疡 E:脐肠瘘
患者男,28岁,因皮肤黏膜出血,发热10 d入院。查体:贫血貌,皮肤可见瘀点和瘀斑,胸骨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外周血象:WBC 33.54x10
/L,Hb 75 g/L,PLT 31x10
/L ,血涂片检查发现原始(幼稚)细胞。
为髓细胞系分化抗原的是(提示 MPO染色阳性,氯乙酸AS-D萘酯酶染色阳性,α-乙酸萘酯酶(α-NAE)染色阳性,不被NaF抑制,结合细胞形态,诊断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进一步做白血病免疫分型。)
A:CD34 B:CDl0 C:CD19 D:CD13 E:CD3 F:CD33 G:CD4 H:CD15
患者,女,47岁,4年反复胃区不适,疼痛嗳气,胃镜检查:胃窦部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可见血管分支并做活检病理
关于萎缩性胃窦炎哪些是正确的
A: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B:发生胃癌者较胃体胃炎多见 C:胃酸正常或轻度障碍 D:胃黏膜炎症由浅变深 E:HP附于胃窦黏膜上皮细胞上
患者,女,47岁,4年反复胃区不适,疼痛嗳气,胃镜检查:胃窦部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可见血管分支并做活检病理
提示:病理支持萎缩性胃窦炎的诊断 提问:哪项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窦炎
A:胃酸分泌正常或降低 B:多有消化道症状 C:血清促胃泌素正常或降低 D:易发生恶性贫血 E:抗壁细胞抗体阴性
女性,45岁。因左侧面颊部皮肤及左侧舌部黏膜发红,起疱3d,伴剧痛来诊。查体:体温38.5℃,左侧面部皮肤及左侧舌背,颊黏膜可见粟粒大小的密集成片的透明水疱,周围皮肤黏膜可见充血性红斑。化验:白细胞7.8x10
/L,中性粒细胞0.62,淋巴细胞0.34。拟诊断为带状疱疹。
患者曾在外院给予肌内注射青霉素3d,局部病损采用激光照射及口服多种维生素等措施,症状有所改善,但未完全消失,尤其是疼痛症状仍明显。疗效不佳的原因是
A:未给予支持治疗 B:未注射聚肌胞或转移因子 C:诊断不正确 D:局部未用消炎含漱液 E:未给予卡马西平或肌内注射维生素B
+维生素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