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总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切实做到()。
A:以改革促进和谐 B:以发展巩固和谐 C:以稳定保障和谐 D:以和谐提升稳定水平
我党认为,如果升学、考公务员、办企业、上项目等各种机会都要靠关系、搞门道,就会严重影响()
A:社会稳定 B:社会和谐 C:社会公平正义 D:社会团结
发生交通事故后处理不当或赔不起时常常引起受害人家属的过激行为,势必影响社会稳定,破坏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求()。
A:以改革促进和谐 B:以改革保障和谐 C:以发展巩固和谐 D:以稳定保障和谐 E:以稳定促进和谐
在我国初次分配领域,劳动者工资增长赶不上企业利润增长已是一个普遍现象,并且这种差距有逐渐拉大之势。不改变这种利润侵蚀工资的现象,就会扩大收入差距,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更不利于扩大消费、拉动内需。要改变这种利润侵蚀工资的现象,就必须提高劳动所得。
据此,可以推出( )。
A:要想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就必须提高劳动所得 B:只有改变这种利润侵蚀工资的现象,才必须提高劳动所得 C:如果改变这种利润侵蚀工资的现象,就会缩小收入差距,增进社会和谐稳定 D:如果扩大收入差距,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就不会改变这种利润侵蚀工资的现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
“和谐社会”提出的意义
《左传・襄公》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追求政治和谐、社会和谐。20世纪80年代,国家的国民经济计划改称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2002年中国__发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号召,2003年又提出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如今倡导的“和谐社会”,其中的“和谐”二字不只是指社会的一种状态,更重要的是,提示人们从和谐这一角度对社会进行分类。因此,“和谐社会”一问世,便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英国外交部的一本刊物《北京共识》立即赞誉“中国的决策者正在寻求‘和谐’”。生活在“和谐社会”的人最能体会“和谐社会”的幸福;经历过社会冲突的人更懂得“和谐社会”的可贵。
中国人比较熟悉“小康社会”,应当看到“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是一鸟两翅的关系。“小康社会”本来就应当是和谐社会。由于一直被认为主要是指经济上的目标,因此,“和谐社会”就变成了主要是指除了经济以外的社会目标。经济与社会是互为前提的。我们都喜欢讲“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是完全正确的。不过,这只是问题的一面。请看世界上有多少“手中有粮”的人心中仍然很慌啊!这个简单的事实告诉我们:如果经济与社会之间不协调,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是不行的。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用现代人的经济眼光看,落后得很呐!为什么流传千古?还不是因为历朝历代的人都羡慕那既稳定而又“怡然自乐”的和谐吗?社会是经济的环境,社会是经济的导向,社会是经济的动力。环境有好坏,导向有正误,动力有大小,只有和谐社会才是好环境,才是正导向,才是真实的动力、持久的动力。中国人喜欢讲“社会稳定”,应当看到“和谐社会”与社会稳定是前后相继的关系。社会不稳定谈不上和谐。在实现了社会稳定以后,紧接着就应当向“和谐社会”迈进。“和谐社会”是“社会稳定”的更高阶段。稳定是有多类型的。死水一潭,固然稳定得连一点涟漪都没有,可那毕竟是死水,容易腐臭。__下的稳定是表面的、短暂的,不是真正的稳定;和谐的稳定是内在的、持续的,是真正的稳定。和谐也有多种。静态的和谐固然可贵,动态的和谐更加难得。从古希腊到黑格尔都阐述过“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和谐不是原地卧倒,不是故步自封。动态的和谐才是美,才是艺术。动态的和谐使人心情舒畅,能调动全社会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和谐”与“稳定”,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动、静相间,社会波浪式发展,螺旋式上升。
中国人已告别“斗争哲学”多年。那么,应当取“斗争哲学”而代之的是什么?今天明确了,是“和谐”哲学。“和谐社会”是“和谐哲学”的体现。事物之间有矛盾,也必然有斗争,可斗争是第二位的。斗争,不是为斗争而斗争。斗争是为了实现和谐社会和比较和谐的社会。尤其是在两大对立阶级基本消失以后,各阶层的价值取向大同小异,完全可以做到“和而不同”。各种利益集团之间互惠、互利、互补、互动,更应当以“和谐哲学”为指导。“和谐社会”是当代“和谐哲学”的一种体现。
1.对文中“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康”包含着“和谐”,“和谐”对“小康”有积极的导向作有用。
B.“和谐社会”是“社会稳定”的更高阶段。
C.“小康社会”是就经济目标而言的,它重视经济发展,所以就忽视“社会稳定”。
D.没有社会稳定,就谈不上“小康”与“和谐”。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引用《左传•襄公》的话,意在说明中国人一直处在政治和社会的和谐之中。
B.作者认为“和谐社会”是指经济以外的社会目标。
C.作者引用从古希腊到黑格尔的话,说明动态的和谐才是美,是调动社会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D.世界上有些“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人心中仍然很慌的原因是经济还不够发达。
3.不能支撑“生活在‘和谐社会’的人最能体会‘和谐社会’的幸福;经历过社会冲突的人更懂得‘和谐社会’的可贵”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 )
A.2002年中国__发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号召,2003年又提出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
B.从古希腊到黑格尔都阐述过“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
C.“和谐社会”一问世,便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英国外交部的一本刊物《北京共识》立即赞誉“中国的决策者正在寻求‘和谐’”。
D.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用现代人的经济眼光看,落后得很呐!为什么流传千古?还不是因为历朝历代的人都羡慕那既稳定而又“怡然自乐”的和谐吗?
1.C 因果推论,不符合原文意思。
2.C A项,不是“一直处在”而是“一直追求”;B项,原文有“主要”一词;D项,原因是社会不和谐,从两条腿的比喻可以看出。
3.B 说明的是“静态的和谐固然可贵,动态的和谐更加难得”。
和谐社会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和追求的目标。“社会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谐社会”是“社会稳定”的更高阶段。
请完成:
(1)春秋时期,哪位思想家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2)周王室因为哪些做法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3)要建立“和谐社会”,你认为应该怎样做?
(1)孔子。社会背景:春秋时期,周王室统治腐朽,阶级矛盾尖锐,诸侯争霸战争不断。(2)周王室残酷地剥削百姓,严酷的刑罚,生活的荒淫腐化,严厉控制人民自由,烽火戏诸侯等做法直接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3)要建立和谐社会,必须要统治者清正廉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加强法制观念,以法治国,建立
公正国家。
解析:
本题以建立和谐社会为出发点,结合先秦时期的历史,具体地揭示了如何建立和谐社会的道理。第(1)问要抓住“春秋时期”这一提示和要求,避免想到孟子等人。第(2)问只要举出周王室的各种做法即可,不一定需要具体史实。第(3)问则可以结合现实情况和自己的思考体会来进行说明。
和谐社会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和追求的目标;“社会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谐社会”是“社会稳定”的更高阶段。请回答:
(1)春秋时期,哪位思想家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概括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意义。除了思想方面的贡献,他还在哪些方面有突出的成就?
(2) 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主张主要有哪些?这种思想主张对于建立和谐社会的作用如何?
⑶ 简要说明你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看法。
(1)孔子。(2分)
社会背景: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奴隶制经济基础开始崩溃,周王室衰弱,统治腐朽,阶级矛盾尖锐;诸侯争霸、战争不断。(2分)
意义: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2分)
其他方面的成就:对教育的贡献,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改变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对古代文化保存和发展的贡献,编订和整理了《诗经》《尚书》《礼》《易》《春秋》。(2分)
(2)思想主张:改革观——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应该改革;
集权观——建立君主__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法制观——以法治国,以严厉刑法__人民__。(4分)
对建立和谐社会的作用:一方面“以法治国”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另一方面“以严厉刑法__人民__”容易激化阶级矛盾。(2分)
(3)要建立和谐社会,必须要统治者清洁廉政,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加强法制观念,以法治国,建立公正国家。(6分)
解析:
略
稳定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