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学课堂上,一位教授指出,劳动力供给涉及劳动力供给数量和劳动力供给质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国的经济发展既取决于劳动力数量,也取决于劳动力质量。目前,我国的劳动力供给数量增长速度放慢,劳动力质量未能实现较快的提高。此外,一个国家的劳动力资源利用情况可以从就业中反映出来,教授指出,对中国劳动者就业产生影响的近期动向有以下两个:一是由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大公司已经开始将原来委托中国企业生产加工的很多产品收回到本国生产。二是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很多资本设备的价格在不断下降。最后,教授还强调,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因素会对劳动力的就业产生影响。
有利于中国劳动者就业的情况是( )。
A:中国劳动者的劳动力需求弹性比较小 B:发达国家劳动者对中国劳动者的替代难度比较高 C:中国劳动者生产的产品具有较高的需求价格弹性 D:能够替代中国劳动者的其他生产要素(资本和发达国家劳动者等)的供给弹性比较小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于1998年开始酝酿,几易其稿,最终由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2004年6月正式出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出台后,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准备实施。十国集团在2006年底开始执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部分欧盟成员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表示将利用新协议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部分发展中国家如南非,印度,俄罗斯等也将采取积极措施克服困难实施新协议。中国银监会于2007年年初宣布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将在2010年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列属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目标的是( )。
A:增进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健 B:强调发达国家帮助不发达国家 C:采用更完备的方法来应付风险 D:资本充足率要求的计算方法,能与银行业务活动保持适当的敏感度
一些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而获得了发展的机遇和红利,但是,它们的暂时发展并不能改变经济全球化的长期走势,表明
A:经济全球化会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 B:经济全球化会拉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 C: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没有影响 D: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下列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都位于北半球 C:发展中国家都是“二战”后独立的 D:发展中国家都位于南半球
下列有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高 C:发达国家人口多于发展中国家 D: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高于发达国家
“新常态”下给中国的发展带来的机遇()。
A: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B: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C: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D: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世界银行认为,在知识成为战略性资源之日,发展中国家遇到了迅速赶上发达国家的大好机遇,缩小彼此存在着的技术差距。在电信领域,发展中国家直接采用新技术,实现了电信网络数字化。上述文字没有提及的一项是()。
A:发展中国家有着技术跨越发展的巨大空间 B:发展中国家可以向国际市场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C:发展中国家可以直接采用新技术,实现技术跨越发展 D: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世界知识宝库,实现技术跨越发展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21-25题。
知识经济的发展无疑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赶超发达国家的巨大机遇(如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缩短工业化阶段的进程,即发挥后发优势),但同时也使这些国家面临严峻挑战。
挑战首先来自“知识”这一生产要素本身。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指出,知识的生产、应用和扩散的效率与知识的积累及人力资本正相关。而正是在这两点,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差距,这种差距虽然使发展中国家在知识的选择和应用方面可以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但同时使得他们与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因位势的不同形成垂直分工的关系,因而处于不利地位,甚至随着新的技术壁垒的形成而形成新的“中心—依附”关系,加大贫富差距。例如,有迹象表明,近30年来,在全球的收入分配方面,情况逐渐恶化。从1960年到1980年代末,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基尼系数呈上升趋势,从1960年的44%到1989年的55%。又据统计,世界最富的20%的人口的收人与最穷的20%的人口的收入比从1960年的11.1:1增加到1989年的17.1:1。可见,全球增长的好处并没有平均扩散到所有国家,贫富差距还在加大。正如托夫勒所说:“知识的分配比武器和财富的分配更不平等。因此知识(尤其是关于知识的知识)的重新分配更加重要。它能改变其他主要权力资源的分配。”
挑战更来自自身准备的不足,因为知识经济对于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而言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顺理成章;对于首先要通过工业化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则意味着要不甘落后、抓住机遇,就必须将工业化与知识化两步并作一步走。即如果说在上一个百年,后发国家还有可能通过加速工业化过程追赶发达国家,那么在当今新的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以及科技进步转化为经济增长的过程不断加快,后发国家已经没有了从容实现工业化的可能。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显然更加严峻。
中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这使得在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加速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完成制度的变革,因而任务异常艰巨。
我们初步实现了__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正在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与前两步战略相比,第三步战略不是自己和自己的比较,不是要达到“温饱”、“小康”这样相对明确的指标,而是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一个更加开放的指标,因而也是一个更加艰巨的任务。
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没有摆脱传统产业的束缚,经济增长方式仍以外延扩张为主,以消耗稀缺自然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尽管我们多次强调“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但是,以高技术为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主要的新型经济,还没有成为我国内涵式经济增长方式的主题,就全国范围而言,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不到全国就业人员总数的5%,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不到15%,以知识密集型为主的服务贸易出口不到全部出口的土10%。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就整体而言,由于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东部沿海地区某些大城市在某些方面还是具有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的。 |
根据作者的观点,知识经济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主要来自:
A:知识的生产、应用和扩散的效率与知识的积累及人力资本正相关 B:发展中国家在知识的积累和人力资本方面落后发达国家 C: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多的制度问题 D:发展中国家自身准备不足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机遇和风险是相对平等的,因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差距呈现日益缩小的趋势。 以下哪项为真,能对以上结论提出最严重的质疑( )
A: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促进了各国经济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却蕴含着前所未有的风险 B:即使对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来说,全球化也给它带来了不利影响:过量移民、廉价商品、跨国犯罪等 C:据联合国的报告,1990年到2000年间,世界各国中按发达程度排名的前15名和后15名的人均年收入比率从60:1扩大到74:1 D: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创造了无数的就业机会,为千百万人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阅读以下文字,完成86~94题。
知识经济的发展无疑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赶超发达国家的巨大机遇(如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缩短工业化阶段的进程,即发挥后发优势),但同时也使这些国家面临严峻挑战。
挑战首先来自“知识”这一生产要素本身。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指出,知识的生产、应用和扩散的效率与知识的积累及人力资本正相关。而正是在这两点,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差距,这种差距虽然使发展中国家在知识的选择和应用方面可以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但同时使得他们与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因位势的不同形成垂直分工的关系,因而处于不利地位,甚至随着新的技术壁垒的形成而形成新的“中心——依附”关系,加大贫富差距。例如,有迹象表明,近20年来,在全球的收入分配方面,情况逐渐恶化。从1960年到80年代末,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基尼系数呈上升趋势,从1960年的0.44到1989年的0.55。又据统计,世界最富的20%的人口的所得收入与最穷的20%的人口的收入比从1960年的11.11∶增加到1989年的17.11∶。可见,全球增长的好处并没有平均扩散到所有国家,贫富差距还在加大。正如托夫勒所说:“知识的分配比武器和财富的分配更不平等。因此知识(尤其是关于知识的知识)的重新分配更加重要。它能改变其他主要权力资源的分配。”
挑战更来自自身准备的不足,因为 。知识经济对于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而言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顺理成章;对于首先要通过工业化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则意味着要不甘落后、抓住机遇,就必须将工业化与知识化两步并作一步走。即如果说在上一个百年,后发国家还有可能通过加速工业化过程追赶发达国家,那么在当今新的世纪交替之际,由于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以及科技进步转化为经济增长的过程不断加快,后发国家已经没有了从容实现工业化的可能。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显然更加严峻。
中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这使得在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加速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完成制度的变革,因而任务异常艰巨。
我们初步实现了__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正在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与前两步战略相比,第三步战略不是自己和自己的比较,不是要达到“温饱”、“小康”这样相对明确的指标,而是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一个更加开放的、[a]指标,因而也是一个更加艰巨的任务。
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没有摆脱传统产业的束缚,经济增长方式仍以外延扩张为主,以消耗稀缺自然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尽管我们多次强调“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但是,以高技术为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主要的新型经济,还没有成为我国内涵式经济增长方式的主题,就全国范围而言,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总数不到5%,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不到15%,以知识密集型为主的服务贸易出口占全部出口不到10%。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就整体而言,由于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东部沿海地区某些大城市在某些方面还是具有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的。
A:知识的生产、应用和扩散的效率与知识的积累及人力资本正相关 B:发展中国家在知识的积累和人力资本方面落后发达国家 C: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多的制度问题 D:发展中国家自身准备不足